張玲娣
《楊氏之子》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此文被編排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藝術(shù)。《楊氏之子》主要講了梁國一戶姓楊的人家,有一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楊氏子的父親,父親不在,就把楊氏子叫了出來。楊氏子擺設水果來招待孔君平,水果中有楊梅??拙街钢鴹蠲方o楊氏子看,并說:“這是你們楊家的水果?!睏钍献討暣鸬溃骸拔覜]有聽說過孔雀是您孔家的鳥啊。”故事情節(jié)雖然簡單,但是語言幽默,頗有趣味性。
編者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人物語言的魅力。
品讀《楊氏之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對文言文的積累背誦、文意的理解、語言藝術(shù)的解讀應該是該課的教學重點。那么到底該怎樣教學本課呢?方法有三:一是讀,二是思,三是練。
一、聚焦“讀”,讀中明義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是在為學生的一生打基礎的。教學文言文,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自己讀,教師應變著法兒讓學生讀,要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讀出味兒,讀懂其大意。在學生個性的讀中,讓學生自評、互評。因為學生對課文句子有不同的理解,朗讀時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停頓。由朗讀的分歧,教師點撥學生結(jié)合注釋去理解文意,就能更好地指導學生讀。當學生會讀文言文后,教師又可提高要求,指導學生進行表演讀。教師要先示范,配上簡單的手勢和表情進行表演朗讀,然后讓學生準備,與老師比一比,看誰的表演朗讀更棒??此葡裼螒蛞粯拥沫h(huán)節(jié),卻讓學生樂學其中。學生表演朗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對文本再一次進行深入理解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是基于學生的學情而進行的導學,構(gòu)建的是自主探究、以生為本的課堂。
二、聚焦“思”,思辨明理
學生熟讀課文之后,教師再和學生談論楊氏之子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學生的討論便有了根基。學生都說楊氏之子“甚聰慧”,教師可順水推舟,讓學生思考:“你是從哪里看出他“甚聰慧”呢?”學生靜思默想后,會從“應聲答曰”看出楊氏之子才思敏捷是聰慧,從“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看出他說話委婉得體,又讓對方無言以對是聰慧。此時,教師還可以在“慧”和“惠”上做文章,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聰慧是聰明的意思,可文中卻用了這個‘惠字,作者是不是寫錯了呢?”在引導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相機補充《辭?!分小盎荨钡囊馑迹?/p>
(1)恩,好處;
(2)給人財物或好處;
(3)敬辭,用于對方對待自己的行動;
(4)古同“慧”,聰明;
(5)姓。
在這里“惠”不但是“聰明”的意思,而且還表現(xiàn)了楊氏之子對孔君平的尊敬,說明他有修養(yǎng)。從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楊氏之子有修養(yǎng)呢?讓學生再次品讀全文,找到“為設果”“未聞”兩處來感悟楊氏之子有修養(yǎng)。然后,可以師生、生生進行比賽,看誰能把這個聰明而又有修養(yǎng)的小孩的故事先背下來。
三、聚焦“練”,練中升華
盛新鳳老師說過,“和美”語文主張建構(gòu)開放的圓。系統(tǒng)論中強調(diào):圓如果是封閉的,就等于死亡。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走向更加開放、更加主動的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教學本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續(xù)編故事:“你猜孔君平和楊氏之子還會說些什么呢?”還可以引導學生和文中的古人對話,用文言文的句式寫一寫。例如:
提示:在文言文中,“汝”是“你”,“吾”是“我”,“哉”和“兮”是語氣詞,相當于“啊”。
孔君平(贊,夸,)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楊氏之子答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樣的訓練,讓學生和文本融合,讓思維和語言融合,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能夠使學生感到文言文的學習很有趣。當然,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世說新語》中的其他關(guān)于言語表達的小故事,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總之,文言文的教學,應該以生為本,關(guān)注學情,把朗讀的時間和實踐的機會還給學生,讓他們充分地讀,充分地評,充分地演,充分地感悟和積累,和學生一起構(gòu)建充滿智慧、充滿藝術(shù)的課堂。
(作者單位:浙江湖州市織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張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