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小學生之所以在寫文章時總感到無話可說,一方面是他們語言不豐富,缺乏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是他們缺少生活經驗,沒有多少生活經歷,就無話可說,有的同學以為背出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寫作文時就可以派上用場,可到寫作文時那些背好了的詞語又不知道用在哪里。關鍵原因就是學生沒有多少生活的經歷和感受。要指導學生學會寫作,寫好作文,必須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沒有生活的源泉,源頭枯竭,沒有寫作材料,就談不上寫作。
一、帶學生走進生活
小學生的生活經歷主要是學校和家里,很少接觸社會。特別是農村學生接觸外界生活的機會更少,是什么原因讓農村小學生感到寫作難?難道是他們的生活枯燥乏味無東西可寫嗎?不是,生活在農村的人都知道農村生活的多姿多彩,原因是學生沒有去挖掘并轉化為素材,才會造成這種局面。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要想讓小學生寫出生動感人的文章,必須帶領他們走進鄉(xiāng)村生活,挖掘農村生活的素材。要搜集的素材內容大致有以下幾類:
1.走進花園,觀賞鮮花
農村人雖然不如城里人那么有品位,那么愛花,但是,家家門前的空地上不缺乏花草,有草花、有木花,三五棵花,開得茂盛,看起來就像一個小花園。有的人家在院子里弄了一個小花園,一年四季,花開不敗。金燦燦的連翹花,紫色的玉蘭花,紅紅的玫瑰花,各色月季花,毛茸茸的合歡花,還有菊花,梅花等。像雞冠花、節(jié)節(jié)高、一串紅等各種各樣的草花也非常漂亮,在農村隨處可見。它們點亮人們生活的色彩,可是很少有人去關注它們,特別是小學生,很多同學在日記或習作中淡忘了它們,其實,這些花就是很好的習作素材,認真觀察,定有內容可寫。
2.享受游戲的樂趣
農村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各種各樣的游戲,讓他們感受到了童年的樂趣。如摜紙牌、推鐵環(huán)、踢毽子、扔沙包、打陀螺、打玻璃球、斗雞、跳皮筋等,這些活動都可以作為習作的內容。由于小學生親身參與活動,所以他們寫起來有話可說。在寫游戲時可以寫游戲規(guī)則、活動過程以及參與活動的樂趣。至于摜紙牌、打玻璃球、斗雞這些游戲,有的不衛(wèi)生,有的不安全,但是學生參與這些活動樂在其中,在習作中可以讓學生自由地寫,老師不要過于強調文章的思想、意義。鄉(xiāng)間學生還自創(chuàng)了一些活動,如下石子棋,抓布蛋,踢木塊等,這些活動是學生自創(chuàng)的,游戲規(guī)則自定,如果寫進文章里去,既使人感到親切,又容易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學生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3.走進自然
謳歌生命,走近自然。小學生要有一顆愛心,愛護鳥獸蟲魚,花草樹木。農村的小動物很多,同學們很熟悉,也很喜歡。如小貓小狗、小雞小鴨、小豬小兔等,在寫這些熟悉的小動物時,可以寫它們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很多新鮮的內容。一個小學生是這樣寫他家貓媽媽的:貓媽媽生了幾個孩子,誰知小貓出來找食時,不小心被凳子砸死了,貓媽媽一直守護在孩子的身邊,直到小貓被埋了,它才離開。有的同學在習作中寫一只大公雞啄他的頭,頭都被啄出血來了。還有的同學講他家養(yǎng)的小鴿子,鴿爸爸鴿媽媽非常辛苦地給小鴿子喂食。把這些小動物身上發(fā)生的真實的故事寫進文章里,定會感人。作為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要處處留心周圍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讓學生有生活的體驗
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目的是要讓學生有生活的體驗,在生活中得到鍛煉,得到感悟。
1.在簡單的勞動鍛煉中體會成功的感受
城里學生在家中就是小皇帝,事事都有爸爸媽媽代勞。而農村學生則不同,因為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爺爺奶奶生活,所以他們早早地承擔了家庭的重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種菜、做飯、洗衣服等。有些事第一次做,印象深,很有意義,這些家務勞動都可以寫進文章里去。作為老師,不光要教學生寫文章,還要教學生怎樣做事做人。
2.在學校活動中豐富生活
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學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隨時記錄少先隊活動、班隊活動。哪怕是衛(wèi)生大掃除、拔河比賽、猜謎語比賽等,都要在活動中觀察,活動后記錄。哪怕是一次踏青,一次野炊,一次去陵園祭掃烈士墓活動,都不要放過,把這些事寫進日記里,在受到教育的同時,還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所以,作為農村孩子,要熱愛生活,積極參與活動,注重情感積累。
例如,有時候老師可以做做“懶惰”的老師,讓學生自己去打掃班級的衛(wèi)生,要學生幫老師批改作業(yè)。學生在幫助老師批改作業(yè)時才體會到老師工作的辛苦和勞累。每個月,可以安排一次學生自己相互批改作文,主要是要求學生對同學的作文找出錯別字,找出不通的病句,要求學生把句子說通??删褪沁@樣,短短的200多字的文章,學生也要20多分鐘才能改好。每次批改后,學生都會說,以前總認為寫作文難,現在才知道改作文更難。由于有批改作文的鍛煉,學生在以后寫作文的過程中,就非常注意把字寫對,把話說通,寫作文時也覺得有話可說了。這種提高學生能力、解放教師的評價方式,給學生留下了一片自主成長的空間。
3.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1)參與書法比賽。在班級中進行男生與女生比、小組與小組比、班干與班干比、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比、學生與家長比、學生與老師比,并參與學校及以上各類比賽展評活動。用每次比賽的作品不斷豐富班級書法園地,并分別把每個學生的作品收集到他們各自的成長記錄袋中。
(2)辦好書法社團。社團的開展,主要是重視寫字特長生的培養(yǎng),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動后富”,充分挖掘少部分學生的寫字稟賦,張揚其特長,讓小荷露出“尖尖角”。
三、豐富學生的閱讀生活
小學生的習作素材主要源于生活和實踐活動,但小學生的生活實踐范圍和時間都很有限。要幫助學生不斷地積累生活素材,還要不斷地豐富學生的語文閱讀,在語文閱讀中提高學生的習作技巧,在閱讀中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小學生的語文閱讀分課內和課外兩塊,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他們都能很好地完成閱讀任務,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學生有很強的興趣,求知欲和上進心很強,他們大多會踏踏實實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努力把課本知識學好,但由于他們受到了太多條件和環(huán)境的限制和影響,對課外閱讀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時,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布置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讓學生認識到他們在語文知識方面的缺陷的根源就是因為平時閱讀量少,造成知識的貧乏,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增加課外閱讀量。一是提倡擴大閱讀面,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二是規(guī)定課外閱讀量,通過長期引導,使學生知道了閱讀的重要性,明白“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壯而勇敢”,逐漸明白了課外閱讀可以增長知識,提高素質,陶冶情操,是課堂教學的有力配合和必要補充。
舉行讀書心得交流會。讀書是為了獲得知識和體驗,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閱讀,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會。班級每月認真組織一次班級讀書心得交流會,主要交流學生讀書過程的喜、憂、樂,感受讀書帶來的樂趣。在各種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自我導向功能,通過為學生提供自我實現平臺,幫助他們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具有激勵學習內在動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