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成長時期,在這個階段的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會對學生以后的成長和學習發(fā)展帶來很大的影響。處于小學階段的孩子都是兒童,那么在開展兒童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就需要充分地結合兒童的心理特征、行為習慣、學習方法開展有效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夠掌握好教學進度和教學難度,通過采用科學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小學語文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那么在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必須要認識到兒童學習的特殊性,開展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夠不斷地促進兒童學習進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兒童視野;策略
小學生的心智、年齡、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成熟和不穩(wěn)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表現出了很強烈的難度,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結合兒童的學習特點和行為習慣等,才能夠形成良好的教學方式,開展科學有效的教學活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通常談論最多的就是專業(yè)語文,那么對于兒童語文的學習談論很少,但是兒童在學習語文的初級階段恰恰是最重要的語文學習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的養(yǎng)成學習習慣,形成的對語文學習的感悟方式等都會在學生日后的發(fā)展中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一切以兒童的進步為宗旨,形成具有兒童視野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具有很有效的教學指導意義和價值。
1兒童視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
兒童視野是兒童看待社會、看待未知發(fā)展的一個認識和眼界,大人對于兒童的認識,就是兒童的世界里全部是玩具、游戲等,這些簡單的事物,認為兒童對于世界本質的認識是非常少的,甚至是不存在的,那么兒童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認識,也只是基于字詞等方面的認識和學習理解,但是在后天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初級階段的學習方式、養(yǎng)成的習慣等都會在后天的發(fā)展過程中表現出來,因此在小學生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兒童心理的了解和認識,注重對兒童學習過程中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科學引導,能夠認真地去觀察和了解兒童成長的環(huán)境和心理變化,主動的進行交流互動,從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能夠不斷地在學習中取得進步,在以后的發(fā)展中奠定堅實的基礎。
2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缺乏兒童視野的主要表現
2.1不充分結合兒童學習實際情況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很多的小學語文老師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自身的教學水平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對于小學生的學習不夠重視的原因,導致在完成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都是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計劃來開展教學活動,在完成課文教學時,都是按照自己的計劃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活動,比如教師認為重點的地方加以反復強調,認為需要背誦的地方要求學生記憶,教師認為簡單的課文內容選擇簡單帶過,那么根本沒有去考慮學生的興趣點在哪里,學生到底能夠不能夠接受等,因此缺乏對學生的客觀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地結合兒童學習的實際情況,從而降低了小學生的積極性,對于語文學習缺乏興趣,進一步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升。
2.2教師定位不準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為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對于學生的教學開展,基本上都是采用說講的方式進行灌輸式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其自身擔當著輔助地位,在課堂上,教師就站在講臺上不停地講述自己的看法和認識,而學生只是機械的聽課和背誦,那么這樣的教學方法,對于多動的小學生來說,無疑于給其提供了很好的玩耍機會,使得其注意力不能夠充分的集中,從而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的改善。
3構建兒童視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3.1結合兒童實際情況開展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這個學習群體的特殊性,以及必須要達到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然后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比如教授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幫助學生如何才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兒童的實際情況,形成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一切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要本著為學生負責任的態(tài)度,認真地挖掘教學過程中能夠用到的生活化案例,重視情感的表達,從而在課本中不斷地挖掘有用的知識來完成教學活動。
3.2不斷創(chuàng)新適合兒童的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的得到成長,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結合學生的成長狀況開展創(chuàng)新發(fā)展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開展活躍的課堂教學活動,比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游戲教學、戶外教學的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愛動腦、動手的好習慣。
3.3教師實現正確定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認識到學生才是整個教學學習過程中的主體,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不能夠只是站在講臺上機械地講述自己的想法和認識,而是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探討學生的問題點和認識范圍,這樣學生才能夠積極地動腦筋去思考、去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層層遞進,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疑問,先讓其進行小組探討,最后讓學生自己分組總結,教師在判斷過程中避免出現對和錯的判斷,而是對于部分比較偏激或者是偏離題目的總結內容教師可以通過逐步引導方式加以改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言論自由,讓學生能夠自由發(fā)揮,尊重學生的思維想法和認識,這樣學生才能夠在語文教學中感受的學習的美好和樂趣,才能夠積極主動的去學習語文知識,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4結束語
形成適合兒童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對于改善我國當前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深入地去探討語文所包含的內涵和真諦,同時教師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時俱進,不斷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水平,建立高效完善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促進小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吉銀.小學語文教學要有兒童視野[J].中國教育學刊,2011,09(09):60-62.
[2]羅良建.構建兒童視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3,05(C):04-10.
[3]周虹.構建兒童視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J].學園,2014(09):107.
作者簡介:
孫玲俐,(1985~)女,民族:漢;籍貫:安徽長豐;小學一級語文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