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
【摘 要】語文教學中情意教育實現(xiàn)大致有三個途徑:①入情接階段;②認識與體驗階段;③效應階段。情意教育也體現(xiàn)了把抽象的概念、思想具體化以及教師和學生雙邊在情意上的徹底交流和相互呼喚的原則。
【關鍵詞】情意教育;入情;效應;認識與體驗
人是社會和教育的產(chǎn)物,人的知、情、意、行是不會也不可能自發(fā)完善的,尤其是作為情感心理結構中的重要內(nèi)容——高尚的情感和理想的培育更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這就是通過學習和訓練來教育人、塑造人。語文教育中,對情意方面的培養(yǎng)和訓練更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語文教學是一個形象感知,情義感悟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感情需要用感情去觸摸,感情只能被感情所融化。文本不是無情物,學生不是沒有感情的生命,語文課堂本就是一個充滿感情,注重情感教育的地方,所以語文教學中的情意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任務。
情意的培養(yǎng)離不開認知功能的發(fā)揮(認知是基礎),而認知的深化與情意功能的實現(xiàn)密不可分。情意的發(fā)展,本身就是一種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在語文教育的全過程中,我們無法把知、情、意、行這幾個方面分開來的。語文教育中情意功能實現(xiàn)大致有如下的途徑:①入情階段:包括注意、期望、初涉情景;②認識與體驗階段:認識包括聯(lián)想、想象、情感,體驗包括文、情、意、人合一;③效應階段:觀念、理想、感情……等綜合效應的形成。
入情階段是一個情意準備階段,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情意等處于初期的待育狀態(tài)。這個階段每個人在閱讀時都必定進入狀態(tài)區(qū)域,忽視對這個區(qū)域的考察,那么,后面的教育行為就難以落實,其效應程度必然是微弱的。
認識與體驗階段是關鍵性階段,它是關系到情意效應下的師生配合共創(chuàng)成果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人的知覺、認識、愉悅、領悟等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產(chǎn)生一種混合效應。當這個時候情意教育很可能是一種躍動式發(fā)展。
效應階段是情意教育階段目標的實現(xiàn)階段,感情、思想、意念等得到了發(fā)展,升華與提煉,有時是吸取、補充與校正。必須指出的是,從情意教育的階段性上看,效應階段可以說是終結階段。但從其發(fā)展性與連續(xù)性的特點上看,這又是一個“中介”階段,即它既是終結,又是下次教育的準備與基礎,它很可能成為更高一級的情意教育的“準備階段”。
關于三個階段的劃分與分析是基于語文實踐的,以下面的實例為證。
魯迅先生的《雪》是一篇散文詩,它以散文的語言形式,描寫詩的意境,抒發(fā)詩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認識和理想,教這篇文章,要從藝術美和思想美這兩個方面出發(fā),按照情意教育的程序,有機地而不是機械地組織教學。
首先,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手段就是引導學生注意文中一些關鍵性詞句,從這些詞句入手,漸漸形成一種審美上的期待心理。教師引導學生尋找詞句,作出初賞,例如,寫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之至”、“是還在隱約著青春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這就給人以生動具體的美感。寫雪野中的景物“寶珠山茶”是“血紅的”,“單瓣梅花”是白中隱青的,“臘梅花”是“深黃的磬口的”,雜草是“冷綠的”,這就抓住了各種花草的特點,不僅色彩上給人鮮明的印象,而且還寫出它形態(tài)特點,如“磬口”、“血紅”、“冷綠”、“白中隱青”體現(xiàn)了作者的特殊美感,貼切而且極富審美上的召喚力與啟迪性。再如,寫“塑著的雪羅漢”說它“潔白”“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把胭脂來涂在嘴唇上”,這些該是多么形象化的描寫,多么生動而精確的語言,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了一個多么美好境界?。?/p>
教師引導學生初涉文意,初步審美,對情意的發(fā)展很有必要,但教師無法包辦代替,還須放手發(fā)動學生,要他們自己讀書,自己揣摩,作出較為細致的品評。
再次,是認識與體驗階段。文章充分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形象地展示生活畫面創(chuàng)造出鮮明的詩的意境,語言明快,簡練而又含蓄,例如,寫江南的“雪野”,在寫實之后又說:“我在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忙碌的飛著,也聽著它們嗡嗡的鬧著?!边@是描寫想象的意境,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突出對美好事物的進一步緬懷與追求,用的是明朗、輕快的語言。它不僅從視覺上,也從聽覺上給我們展現(xiàn)出一個生機旺盛的境界。給人以美好的感受。寫“朔方的雪”,則是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的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zhuǎn)而且騰升的閃爍?!边@就突出了“雪”的戰(zhàn)士形象,給我們展示一幅壯美的生活畫面。但“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的,閃閃地旋轉(zhuǎn)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又不禁使人產(chǎn)生一種孤獨寂寞的感覺。作者這樣描寫的兩個不同的意境給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那么這種體驗的能力必須要在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中去體驗,這就要讓學生平時養(yǎng)成多觀察,多體悟,要抓住自己的一些細微的敏感的心里感受,然后文章里的描述去細細品味,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認知和體驗作家的和自己的情感體會能力,而且也能提高認知和體會自然萬物的認知和體研能力
三是效應階段,通過對課文認識與體驗階段的教學,引導學生并讓學生歸納正是以上對比式的描寫中,顯示魯迅先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懷和對冷酷現(xiàn)實的抗爭,形象而深刻的表現(xiàn)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以上情境教學暗示了三點情況:一是學生對問題認識方法;從詞句入手,從實處著眼;二是調(diào)動思維機器,聯(lián)系個人的體會,進行切實的評價;三是學生在情意上反映比較敏銳,從作者的寫作心態(tài)、意圖來領悟,也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因素。
為了更好的實現(xiàn)情意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時時研究教學方法,依我們的實踐經(jīng)驗,它體現(xiàn)了兩條原則:
一是,把抽象的概念、思想具體化、形象化的原則。因此,在情意教育時,要反對架空分析,要力爭做到用美的形式,美的語言將知識裝扮起來,使抽象的,概念的,枯燥的知識教育以情感為引導,使知識和能力的培育以形象為先導,做到“先情奪人”讓學生在“情”的感召下愉快地、主動地,積極地去學習。
二是,教師和學生雙邊在情意上的徹底交流與相互呼喚的原則。情意教育不是灌輸,而是熏陶。這個熏陶,實際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作品在情感與思想意識上的對學生的影響;二是教師對作品的欣賞與認識對學生的影響以及教師的情感、思想對學生的滲透。這兩者之間是相互依賴而不可或缺的,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認知有賴于教師在一定程度上的講解與引導,而學生對作品有時也會產(chǎn)生獨到的理解,孩子的心是一片海,廣闊而深邃,一石投下可能悄無聲息,也可能驚起一片漣漪,而這片漣漪對教師來說,有時也會是眼前一亮的幫助,而老師就是這一塊石頭,承擔著發(fā)現(xiàn)這片海洋寶藏的重任。因此,在情意教育中,教師不是一個傳播者,而是一個點火者——點燃情意之火,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學生不僅僅是一群接受者,他們也是主動者。因此,教師之情,學生之情,文本之情匯流而成的生命潤澤,才是語文課堂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普通教育學》甘肅教育出版社
[2]《八年級下冊課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實用教育心理學》黑龍江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