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瑞清
一、走進課改,借助導學案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關注人——“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具體落實到課堂:關注每一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與能力的達成,情緒生活與情感態(tài)度的體驗,道德生活與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充分體現(xiàn)學科教學要服從、服務于人的全面健康發(fā)展。要在課堂上踐行這一理念,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備課,傳統(tǒng)的備課就是寫教案。它主要是教師從自身如何完成教學任務以及怎樣傳授知識的角度來考慮,重在解決“教什么”“怎樣教”的問題。顯而易見,教案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中心”,明顯與新課改理念不符。于是,“導學案”這一創(chuàng)舉順應而生。
“導學案”顧名思義就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具體是指教師根據(jù)一節(jié)課教學知識的特點、三維教學目標,依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jīng)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所解決的重點是“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什么程度”的問題。它引領課堂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因此,筆者認為要讓教師走進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先必須借助導學案。它是新課改的產(chǎn)物,也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經(jīng)之路。
二、大膽嘗試,編好導學案
魯迅先生曾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呢?”導學案的編寫也是如此,但是看上去它不像螃蟹那樣丑陋兇橫,甚至還透著點美。2009年,我縣十多位中小學校長到杜郎口中學實地考察,但我們校長不敢去嘗試,教師不敢去踐行。我們的課堂依然還是那個課堂。作為一個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及研究20多年、教師培訓工作近十年的教師,引領教師走進新課改已迫在眉睫,也責無旁貸。我必須也應該頂著壓力,不計得失做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編寫了平生第一份導學案。幾經(jīng)實踐、修改才算滿意,真是“編寫容易,編好難,要好用就更難”!
好的導學案有什么標準,如何才能把導學案編好、又好用?下面就以導學案《稱象》(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19課)為例,談談親歷后的體會。
在導學案的編寫中,我以編好、好用為前提,以教師示例、輔導為手段,以學生自編、自用為目標,具體抓好以下幾個主要環(huán)節(jié)的落實。
1.“三維目標”具體明確,操作性強
《稱象》的三維目標:
(1)我要用學過的方法認識“稱、象、官”等13個生字。我能在書上照著樣子把“再、象、像”等六個生字寫得工整漂亮,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我要借助工具書理解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2)我要通過朗讀課文,和家人(同學)合作表演課文內容,了解曹沖是個怎樣的人。
(3)我要動手實驗,理解曹沖稱象方法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學習曹沖遇事愛動腦筋的好習慣。
三維目標的制定不但告訴了學生本課學習要達到什么目標,還告訴他們如何做才能達成這些目標。
2.“重點難點”把握準確,學習高效
導學案重難點的把握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如《稱象》的學習重點是三維目標第(1)(2)點,學習難點是三維目標第(3)點。只有準確地把握課文的重難點,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3.“知識鏈接”拓展文本,科學有效
根據(jù)課文主要內容,有兩個知識點可以補充:一是文本中的兩個歷史人物(曹操和曹沖)簡介;二是介紹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大象。這些知識點,都是學生想了解,也能了解的。這樣的知識鏈接,既能拓展課程資源,又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
4.“導學流程”活動設計,由淺入深
導學案的核心是導學流程,即導學的過程。它體現(xiàn)導學、導思、導練的功能,主要是通過設計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饋等學習活動,確定課堂學習中“生為主體”的地位,“師為主導”的作用。它從形式到內容,都要遵循 “從舊知到新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
《稱象》設計了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活動:
第一環(huán)節(jié) ?回顧舊知,導入新課,整體感知
第二環(huán)節(jié) ?自學生字、新詞,小組交流難疑點
第三環(huán)節(jié) ?充分展示,閱讀感悟,理解課文內容
第四環(huán)節(jié) ?動手實驗,合作探究,突破學習難點
第五環(huán)節(jié) ?聯(lián)系實際,拓展延伸,提高綜合能力
另外,各環(huán)節(jié)學生活動要有很強的層次性和針對性,它能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孩子的需求。比如,第二環(huán)節(jié)中的“達標練習”:(1)我能認書中的13個生字,我會注意“稱、秤”的區(qū)別。艘是平舌音?!爸辍薄爸贰笔锹N舌音。(2)我能把“再、象”等6個生字在田字格中正確、漂亮地書寫。我會注意“再”和“象”的筆順。這是本課最基礎的知識,力求全班學生在自學文本的基礎上全部解決。又如,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提高練習”照樣子,填詞,說話:這頭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墻,腿像四根柱子。_________又( )又( ),________。這題有所提升,力求中等以上學生在自學文本的基礎上全部解決。再如,第五環(huán)節(jié)中的“拓展練習”思思議議: 在當時的情況下,曹沖稱象的辦法無疑是最好的。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稱出這頭大象的重量呢?這題有較強的綜合性,并與生活實踐相對接,力求學有余力的學生在自學文本的基礎上思考。
5.“課后反思”落實到位,促進成長
導學案具有生成性,它的生成大都來自于教師的課后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經(jīng)驗+反思=成長。筆者認為,經(jīng)驗來自于不斷地學習與實踐,可以說教師的成長=學習+實踐+反思。課后必思,思后必記,記后必實踐,周而復始,精益求精,必能成長!
三、因校制宜,用好導學案
對于如何用好導學案,已有了一個比較固定的模式:明確目標,師編學案→學案引領,自學探究→檢查效果,演練展示→順應學情,點撥解疑→練習鞏固,能力提升。但在這里我所說的“用好導學案”,僅僅是指在前置性學習時如何讓學生用好。有的教師把導學案直接掛到班級QQ群中或發(fā)至郵箱,讓學生使用;有的教師把導學案打印好發(fā)給學生使用。對于農(nóng)村學校,既上不了網(wǎng),又沒條件打印,如何讓學生用好導學案呢?經(jīng)驗告訴我:從 “前置性作業(yè)”(“導學流程”環(huán)節(jié)中要求學生獨學、獨思、獨練部分)著手,也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1.“前置性作業(yè)”應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模式
這里的“定模”是為了學生“入?!?,“入?!笔菫榱恕皠?chuàng)?!?。學習本來就是一個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的過程。如前面提到的第二環(huán)節(jié)“達標練習”,它的模式相對穩(wěn)定,這樣的練習只要在單元學習要點變化時,稍稍地改動就行。又如編寫各層次練習時,應盡量使用課本、練習冊中有的。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只要在書本相應的地方圈點并指導他們學習方法就行。這樣的導學案既能用、好用,又能用好;既落實了課堂作業(yè)隨堂練,又能很好地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同時,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導學模式,學生長期耳濡目染,舉一反三,到一定時候就能自己設計。這就達成了我們編寫導學案的真正目標。杜郎口中學從創(chuàng)編導學案到取消導學案,我們農(nóng)村學校的前置性作業(yè)從教師設計到學生設計,都是學生學習成熟的標志之一。當學生愿學習、愛學習、會學習時,就意味著學生從枯燥的“要我學”走向了追求心靈解放、神情愉悅的“我要學”“我愛學”,這是新課改追求的終極目標
2.“前置性作業(yè)” 應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所以說“前置作業(yè)”不只是做好就行,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小學中低年級學生,前置性學習一般放在課上,重在指導學生自學時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坐姿要直,頭要正;不要講話,獨立完成;書寫字跡要清晰、工整,切忌潦草應付,等等。對于高年級學生,開學之初前置性作業(yè)也應該放在課內,等學生的習慣趨于穩(wěn)定之后,再放至課外。在課堂上重點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對學、群學,規(guī)范展示者的位置、語言,聽展者的角色定位,對抗質疑時的言談舉止,評價時的言語態(tài)度等,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學習護航,才能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服務。
導學案的出現(xiàn),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標志,需要探索的方面很多,但只要我們堅定地以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為目標,堅持不懈地進行實踐,在實踐中解放思想,不保守,求真務實,不花哨,面對困難,不回避,逐步完善,不停步,我們就一定會在課改的路上看到最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