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莉,李常新,李景鑫,王 瑞,王狀狀,吳曉巍,安 嫆
氣象因素與腦梗死亞型的相關性研究
李景莉1,李常新2,李景鑫3,王 瑞1,王狀狀1,吳曉巍2,安 嫆2
目的 初步探討氣象因素與腦梗死亞型的關系。方法 收集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2011年11月—2014年10月全部新發(fā)腦梗死病歷資料,篩選出現(xiàn)住址為太原市區(qū)的病例并尋找其發(fā)病高峰。將高峰期病歷采用類肝素藥物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試驗(TOAST)病因分型和牛津郡社區(qū)腦卒中項目(OCSP)標準分型與同期氣象因素進行相關分析。最后采用逐步回歸建立預測模型并進行預測檢驗。結果 腦梗死發(fā)病存在季節(jié)性,春季高發(fā)。年發(fā)病在4月、5月出現(xiàn)高峰。TOAST亞型中,動脈粥樣硬化型與日溫差、日平均氣壓1 d差、日平均相對濕度3 d差、日最低氣溫7 d差呈正相關關系(r=0.485,P<0.01;r=0.284,P<0.05;r=0.291,P<0.05;r=0.406,P<0.01);與日最高氣溫1 d差、日最高氣溫3 d差呈負相關關系(r=-0.377,P<0.05;r=-0.323,P<0.05)。心源性栓塞型與日溫差、日平均相對濕度3 d差呈負相關關系(r=-0.363,P<0.01;r=-0.259,P<0.05)。小動脈閉塞型與日最高氣溫1 d差呈正相關關系(r=0.309,P<0.01),與日平均氣溫、日最低氣溫1 d差、日最低氣溫3 d差呈負相關關系(r=-0.404,P<0.01;r=-0.334,P<0.05;r=-0.278,P<0.05)。OCSP亞型中,完全前循環(huán)梗死與日最低溫度3 d差呈正相關關系(r=0.320,P<0.05),部分前循環(huán)梗死與日最低氣溫1 d差呈正相關關系,后循環(huán)梗死及腔隙性梗死與各氣象因素無相關關系。在此基礎上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建立預測模型(r=0.261,P<0.05),各亞型模型平均誤差率均大于30%。結論 氣象因素對腦梗死發(fā)病的影響因亞型不同而存在變化;腦梗死發(fā)病前的動態(tài)氣象變化對發(fā)病影響更大。
腦梗死亞型;氣象因素;單因素相關分析;逐步回歸分析
有關氣象因素與腦梗死發(fā)病的關系,國內外已有相當多的研究和報道,盡管因不同地區(qū)的氣候條件不同結果不盡一致,但大多表明兩者間存在相關性。將腦梗死分型有助于指導治療及合理選擇預防措施,探明氣象因素與各亞型之間的關系更利于對該病進行預防預報。本研究通過調取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近3年腦梗死病歷,收集同期氣象資料,探討氣象因素對腦梗死亞型發(fā)病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1年11月—2014年10月入住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的腦梗死病歷1 726例,其現(xiàn)住址均為太原市區(qū),所有病例接受至少一次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
腦梗死分型標準:①Adams提出的類肝素藥物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試驗(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 Treatment,TOAST)病因分型[2],包括大動脈粥樣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動脈閉塞型(SAO)、其他明確病因型(SOE)、不明原因型(SUE)。②牛津郡社區(qū)腦卒中項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3],包括完全前循環(huán)梗死(TACI)、部分前循環(huán)梗死(PACI)、腔隙性梗死(LACI)和后循環(huán)梗死(POCI)。
1.2 氣象資料 氣象資料由太原市氣象局提供,采用日平均氣壓、日平均氣溫、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日平均相對濕度作為基本氣象因素。另外,還計算了日溫差和上述各氣象因素與前1 d、3 d、7 d的差值作為派生氣象因素。
1.3 方法 將3年腦梗死病歷逐月合并,找尋其發(fā)病高峰。用發(fā)病高峰期日發(fā)病人數(shù)與同期各氣象因素日值進行相關性分析并建立預測模型。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采用χ2檢驗、單因素直線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腦梗死疾病分布特征
2.1.1 腦梗死發(fā)病季節(jié)分布特征(見表1) 腦梗死發(fā)病存在明顯季節(jié)差異,春季為腦梗死高發(fā)季節(jié)。
表1 腦梗死季節(jié)發(fā)病人數(shù)及構成比
2.1.2 腦梗死發(fā)病月份分布特征(見圖1) 月發(fā)病趨勢圖顯示,腦梗死發(fā)病在4月份和5月份出現(xiàn)高峰。
圖1 腦梗死月發(fā)病趨勢
2.2 氣象因素與腦梗死亞型的相關性分析 TOAST亞型LAA與日溫差、日平均氣壓1 d差、日平均相對濕度3 d差、日最低氣溫7 d差呈正相關關系(r=0.485,P<0.01;r=0.284,P<0.05;r=0.291,P<0.05;r=0.406,P<0.01),與日最高氣溫1 d差、日最高氣溫3 d差呈負相關關系(r=-0.377,P<0.05;r=-0.323,P<0.05)。CE與日溫差、日平均相對濕度3 d差呈負相關關系(r=-0.363,P<0.01;r=-0.259,P<0.05)。SAO與日最高氣溫1 d差呈正相關關系(r=0.309,P<0.01),與日平均氣溫、日最低氣溫1 d差、日最低氣溫3 d差呈負相關關系(r=-0.404,P<0.01;r=-0.334,P<0.05;r=-0.278,P<0.05)。OCSP亞型TACI與日最低氣溫3 d差呈正相關關系(r=0.320,P<0.05)。PACI與日最低氣溫1 d差呈正相關關系(r=0.261,P<0.05)。POCI及LACI與各氣象因素無相關關系。
2.3 氣象因素對TOAST亞型發(fā)病影響的預測
2.3.1 預測模型及回歸方程 預測模型建立在相關性分析的基礎上,對TOAST分型中病因明確的3型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建立預測模型。
動脈粥樣硬化型有日溫差和日最低氣溫7 d差進入方程,其他相關因素被剔除,回歸方程為Y=0.210+0.271×Dr+0.197×Tl7。
心源性栓塞型僅有日溫差進入方程,回歸方程為Y=2.067-0.100×Dr。
小動脈閉塞型有日平均氣溫和日最低氣溫1 d差進入方程,回歸方程為Y=3.420-0.126×Ta-0.140×Tl1。
2.3.2 預測檢驗 通過計算平均誤差率評價預測模型。平均誤差率=平均誤差絕對值/實際值的均值。動脈粥樣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及小動脈閉塞型的平均誤差率分別為31%、86%、84%,均大于30%,各型預測方程未見明確預測價值。
目前有關腦梗死發(fā)病的季節(jié)規(guī)律報道不一,有研究[4]顯示夏季為腦梗死發(fā)病高峰期;另有認為全年發(fā)病無季節(jié)差異[5],還有認為其發(fā)病存在春夏及夏秋的雙峰形態(tài)[6,7]。本研究顯示,腦梗死發(fā)病季節(jié)性明顯,以春季高發(fā)。這可能與本地區(qū)氣候特征有關。太原地區(qū)春季氣候多變,而天氣與氣候因素的劇烈波動,在卒中發(fā)病的過程中可以看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啟動因子[8]。
單因素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腦梗死亞型發(fā)病與氣象因素相關,主要為不同危險期的波動值,提示病前氣象因素劇烈變化可能是主要致病誘因。LAA與氣壓、氣溫及濕度的波動均有關,溫差越大(發(fā)病當日、發(fā)病前一周內)、氣壓及相對濕度下降幅度越大發(fā)病率越高。氣象因素可通過不同的機制誘發(fā)LAA。發(fā)病前氣溫的頻繁波動影響血管舒縮,進而發(fā)生血流動力學改變,致使已有動脈粥樣斑塊脫落形成動脈栓塞;氣溫驟然下降可誘導紅細胞和血小板增多,使全血黏度增加以及血小板附壁并活化,最終形成血栓[9]。另外,溫差大、濕度低時易發(fā)生呼吸道感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以及破潰均與炎癥密切相關[10],認為病原體可在血管內皮細胞及巨噬細胞中感染和復制,一方面直接產生局部血管內膜損傷;另一方面可促進炎癥反應,導致單核細胞或巨噬細胞活化,釋放大量炎性介質,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增大、易損并破潰進而血栓形成[11]。
CE與日溫差及3 d內相對濕度變化相關,日溫差小、相對濕度增加發(fā)病增多。這樣的結果有待今后進一步觀察、分析及探討其發(fā)生機制。該病發(fā)生非???,主要誘因可能與氣候條件變化相關性較弱,更可能為急驟的身體狀態(tài)變化誘發(fā)發(fā)病。
SAO發(fā)病僅與氣溫相關,低溫、溫差小的天氣模式下發(fā)病增加。SAO的大多病因為長期慢性高血壓形成小動脈硬化,在此基礎上氣溫的驟降或過大波動可能誘發(fā)穿支動脈末端舒縮功能障礙而發(fā)病[12]。翟俊格等[13]的研究檢測到經歷人工寒潮的易卒中型腎血管性高血壓大鼠(RHRSP)腦組織內皮素(ET)、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組織因子(TF)和血栓調節(jié)蛋白(TM)的表達增高,提示人工寒潮可同時啟動或增強血管的收縮與舒張功能,促進凝血與抗凝的相互作用,這些變化可能與SAO的發(fā)病有一定關系。同時,冷空氣的直接刺激也可引起遠端血管痙攣而導致小血管缺氧壞死而形成血栓[14]。對于其SOE及SUE,因其病因多,數(shù)據分散,氣象因素影響復雜,在本研究中未做分析。
OCSP亞型只有TACI及PACI與氣象因素波動有關,均與日最低氣溫差相關,僅危險期長短不同。日最低氣溫變化影響TACI較PACI危險期長。已有研究表明[15]日最低氣溫是CE發(fā)病的重要預測指標,而CE又是引起TACI及PACI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所以日最低氣溫變化可使二者發(fā)病率增高。
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在病因明確的三個亞型中,進入方程的主要是溫度變化值,包括日溫差及不同危險期的日最低氣溫差值。這足以表明二者在腦梗死發(fā)病中的重要性,針對以上因素進行干預對其防治有重要意義。通過計算平均誤差率對預測模型進行評價,結果三型平均誤差率均高于30%,尤其以CE和SAO誤差率更高,可能與分型后日發(fā)病人數(shù)減少有關。因此采用此方程對腦梗死發(fā)病進行預測,在臨床工作中存在不足。這也表明,雖然氣象因素對腦血管病發(fā)病可以產生一定的影響,但該病是生物、社會、環(huán)境、氣象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單用氣象因素來預測發(fā)病確有偏頗,但可作為重要參考。
總之,通過本研究得出兩個主要結論:①氣象因素對腦梗死發(fā)病的影響因亞型不同而存在變化。因此,研究氣象因素與腦梗死發(fā)病關系時,將該病進行分型分析更有價值,可為其防治提供更合理指導建議。②腦梗死發(fā)病前的動態(tài)氣象變化對發(fā)病影響更大,提示今后研究中應該對此加以重視。
[1]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 [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 Adams HP Jr,Bendixen BH, Kappelle LJ,et al.Classification of subtyp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Definitions for use in a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J].Stroke,1993,24(1):35-41.
[3] Bamford J,Sandercock P,Dennis M,et al.Classification and natural historyof clinically identifiable subtyp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J].Lancet,1991,337:1521-1526.
[4] 徐鈞陶,陳萬鈞,肖翠芳,等.巢湖市氣象因素對腦卒中發(fā)病的影響[J].安徽醫(yī)學,2009,30(1):80-81.
[5] 陳輝,田生春,李鴻洲,等.天氣、氣候變化與心、腦血管疾病死亡[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1999,4(1):19-23.
[6] 李相猛,黃科.腦卒中疾病發(fā)生的氣象條件分析及對發(fā)病人數(shù)的預測[J].廣東氣象,2002,44(2):44-46.
[7] 任傳成,葉天雄,范華燕,等.動態(tài)氣象變化對腦血管發(fā)病的影響[J].卒中與神經疾病雜志,1998,5(3):120-124.
[8] 黃如訓.卒中前狀態(tài)和啟動因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5,31(1):73-75.
[9] Keatinge WR,Coleshaw SR,Cotter F,et al.Increases in platelet and red cell counts,blood viscosity,and arterial pressure during mild surface cooling:factors in mortality from coronary and cerebral thrombosis in winter [J].Br Med J (Clin Res Ed),1984,289(6456):1405-1408.
[10] 李衛(wèi),邢成名,周曉彬.氣象因素對青島市區(qū)居民腦出血發(fā)病的影響[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6,14(7):500-505.
[11] 明淑萍,張曉琴.感染與缺血性腦卒中[J].卒中與神經疾病,2004,11(4):246-248.
[12] 解昌龍,黃如訓,李常新,等.人工寒潮促發(fā)腦卒中的實驗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4,30(3):198.
[13] 翟俊格,李常新,吳曉巍,等.人工寒潮對高血壓大鼠腦內ET、CGRP、TF和TM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11):1350-1352.
[14] 王維治,羅祖名.神經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43-148.
[15] Rui Magalh?es R,Silva MC,Correia M,et al.Are stroke occurrence and outcome related to weather parameters? Resul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Northern Portugal[J].Cerebrovasc Dis,2011,32:542-551.
(本文編輯 郭懷印)
山西省科技廳社會發(fā)展基金資助(No.20140313015-13)
1.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太原030001);2.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3.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李常新,E-mail:bananaLCX@126.com
R743 R255.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5.16.029
1672-1349(2015)16-1895-03
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