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李培堯
南小街的童年時光
文·圖李培堯
趙堂子胡同是北京東城朝陽門南小街上的一條小胡同,是我出生成長的地方。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現(xiàn)在的南小街已變成與北京站前街一樣筆直寬敞的城市主干道,馬路東側(cè)一幢幢矗立的板式高樓,讓我這個在這里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人,竟然找不出過去的痕跡,然而對這條胡同的情懷,尤其是對胡同中“小大院”的兒時生活的記憶,是終身難忘的。
趙堂子胡同西至朝陽門南小街,東至寶蓋胡同,僅百余米長,有20多個院落。胡同對面是東堂子胡同,北側(cè)是什坊院胡同,“文革”中改為盛芳胡同,南側(cè)叫羊尾巴胡同,后叫陽照胡同。這條胡同更短,北起趙堂子胡同,西至南小街。叫羊尾巴胡同很形象,胡同往東,越過平行的寶蓋胡同、寶珠子胡同,就是聞名于世的前后趙家樓胡同?!拔逅摹边\動中,愛國學生火燒趙家樓的壯舉震驚世界,當然這是我在上了中學的歷史課以后才知道的。
趙堂子胡同再普通不過了,然而它有一個“小大院”,卻是一般的胡同無法比擬的?!靶〈笤骸逼鋵嵤桥R近胡同西口,向南分出的一個更小的胡同,但它的“口”卻挺大,方方正正足有50多平方米,大家都稱它為“小大院”。不用說,我和伙伴們的童年時光就裝在了這一片“小大院”里了。
我出生在“小大院”里邊的13號院,改新門牌時成了22號。這個院稱不上正規(guī)的四合院,它分里外院,房子不怎么樣,但院子里一棵大棗樹很是招人喜歡。此樹七八十厘米的樹干從不到1米的高度分為兩枝,一南一北,夏天能將整個外院遮擋住,豐碩的果實更是將樹枝壓得挨到南北房的屋頂。我到了能上樹、上房的年齡,這個活就歸我包了,打下的又甜又脆的大紅棗,不光院內(nèi)的鄰居們有份兒,我還會給整個“小大院”的街坊們也送去一袋子,讓他們分享。
小大院里大多住的是來自各地的平民百姓,像來自河北的14號院的劉大爺,會黑白鐵手藝,公私合營,去了北京化工廠當了鉗工。我家來自山東,卻隨人家管住里院來自河北的婦女叫大姑,大姑的老伴做布料生意,人稱張先生。張先生解放后在東安市場開了鋪面,生意做得不錯。大姑有些文化,特別會保養(yǎng),如今已經(jīng)是95歲高齡,身體仍然很硬朗。對面15號院后搬來的馮大叔、孫大叔,都是北京郊區(qū)在不同的建筑公司打工的泥瓦匠,一手的絕活。
一條胡同里總有個“大戶”,我們“院”的“大戶”,當屬16號院的何家。何家是旗人,何大爺有四兒四女,在“小大院”人口數(shù)量居第一。何家可能算作民族工商業(yè)者,何大爺解放后被聘為崇文區(qū)政協(xié)委員,我上他家時看到過聘書掛在墻上。
那時,“小大院”是我們孩子們的天下。我們聚在這里,男孩子玩彈球,拍洋畫,拍三角,推鐵環(huán),抽“漢奸”,抖空竹;女孩子們跳皮筋,跳房子。有的時候七八個男孩子們分成兩撥兒,踢起球來不亦樂乎,家長叫幾遍都不愿意回家吃飯。過年時,這里更是我們開心的樂園。盡管天寒地凍,但我們心里樂開了花。放花放炮,什么二踢腳,麻雷子,大鋼鞭,尤其是小鞭炮,不舍得整掛放,要拆開了拿在手里一個一個地點著放。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我在“串聯(lián)”一圈兒后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jié)炎。當時走出10米以上,心臟就跳得很快,喘不上氣來。醫(yī)生讓靜養(yǎng),否則就很容易得上風濕性心臟病?;顒臃秶艿搅藝栏竦南拗?,上學也是“停課鬧革命”,無奈之下,在“小大院”里同伴的幫助下,我養(yǎng)起了雞。同伴們幫我在西墻根下壘起了雞窩,母親買來幾只雛雞,從此小雞就成了我的伙伴。日復一日,轉(zhuǎn)過年來春暖花開的時候,三只母雞已經(jīng)能夠下蛋了,而雞窩里的一只公雞,誰見了都嘖嘖稱奇,它是雞窩里的“金鳳凰”。這只公雞就像是從畫里蹦出來似的,血紅的雞冠,一身通紅的羽毛,光滑鮮亮,綠色的尾巴高高翹起,修長的腿下有一雙尖利的爪子。公雞的天性就是爭斗。一天,“小大院”里的鄰居小平子把他家的蘆花雞抱到了我家,說要斗雞。兩只公雞怒視片刻,就廝咬起來,只三個回合,蘆花雞就被啄得頭破血流,瘋似地往自己家跑。小平子不肯認輸,又從家抱來了一只公雞,但四五個回合下來,這只公雞也落荒而逃了。從此,我家的大公雞在小大院里出了名。胡同里的其他養(yǎng)雞戶也想比試一番,但每次都是以我家的公雞勝利而結(jié)束。附近的公雞只要一見到我家的公雞脖子一昂,往前一邁步,就嚇的跑得遠遠的了。大公雞成了我兩個弟弟的驕傲??墒呛镁安婚L,一次母親趁著我上學不在家,讓南屋蹬三輪的老二哥把大公雞殺了。我放學后知道了傷心欲絕,跟母親沒完沒了地鬧。哭夠了,悶頭兒收集了公雞的羽毛,把它們做成了一個漂亮的雞毛撣子,留作紀念。
“文化大革命”臨近尾聲時,上山下鄉(xiāng)的大潮撲面而來。小大院里的伙伴們各奔東西,有的去了東北,有的去了山西,“小大院”失去了往日的喧鬧。就這樣,小大院日漸衰落,直至新世紀,它徹底消失了?!靶〈笤骸痹僖舱也换貋砹耍液突锇閭兡乔蹇?、快樂的童年也一去不復返了。
1 朱啟鈐故宮現(xiàn)為民居。 2如今的趙堂子胡同。 3昔日的趙堂子。
外交部街是位于南小街南部靠西側(cè)的一條胡同,西至東單北大街,南鄰西總布胡同,北經(jīng)協(xié)和胡同與東堂子胡同相通,民國時因外交部設此而得名。
外交部街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歷史文物遺存,也是目前北京市內(nèi)保存相對完整的胡同之一。據(jù)記載,外交部街在明代稱為石大人胡同,因武清侯石亨宅邸在此而得名。石亨居功自傲,在1457年重新建成宏大的府邸,當時石府幾乎占據(jù)胡同北側(cè)的四分之一,但宅邸建成后不足3年,石亨便以圖謀不軌的罪名下獄,宅邸充公。明天啟二年,工部在石大人胡同建成寶源局,寶源局專司鑄造銅錢,相當于今天的造幣廠,從此歷經(jīng)明清兩朝,直到1905年寶源局的爐火才熄滅。宣統(tǒng)末年為迎接訪華的德國皇太子,外交部在寶源局舊址上興建迎賓館,這是當時北京城內(nèi)最豪華的西洋建筑。后來這里還做過袁世凱的臨時大總統(tǒng)府,孫中山來京的臨時行轅。再后來北洋政府外交部遷到這里,石大人胡同遂改名外交部街。
解放以后,這里又成為新中國外交部所在地,上世紀60年代初,外交部遷往朝陽門內(nèi)大街,這里遂改為倉庫,此后又逐漸變成職工宿舍?,F(xiàn)在,唯一留下的只有一座灰色的西洋式門樓。在這條胡同里還有一些重要的建筑,像睿親王府、藏經(jīng)館、協(xié)和醫(yī)院別墅、通圣堂等,解放后這些建筑有些也改做他用,像外交部街中學、東城文化館都曾在這條胡同上。
直至上世紀90年代,朝內(nèi)南小街還是名副其實的小街,僅有六七米寬,小街到西總布胡同還往東拐了個彎兒,才能再往南到長安街北京站口。小街南口早年叫方巾巷,記得上世紀50年代初這里有個壓水水井,我們住在小胡同里的不少院落因為沒有自來水,只能吃這口井里的水。當時的南小街只有24路一趟公交車,在24路外交部街南街站旁,是一家自行車配件廠,每天都會發(fā)出鍛床沖壓自行車鏈條的撞擊聲。
我出生在與外交部街一街之隔的趙堂子胡同,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逢年過節(jié)就要很早起來,到外交部街東口的副食店替母親排隊,買一些憑票供應的食品,排在最前面買的肉、菜會好一些。外交部街的西口有一家老字號的食品店“德昌厚”,父親講過,解放前他曾在那里學過徒,并驕傲地說和張秉貴是師兄弟。
德昌厚的旁邊就是有名的大華電影院,寒暑假我經(jīng)常到那兒看電影,5分錢一張票,一連看上三四場,有時甚至忘了回家吃飯。看電影,我就要從胡同東口走到西口,每當我走到外交部門口時,我就會被威武英俊的解放軍戰(zhàn)士所吸引,不管冬夏,無論早晚,外交部的大門都是敞開的,哨兵都會精神地筆挺站立在門前,不由得讓我駐足看上一會兒。上世紀60年代外交部搬到了朝內(nèi)大街東四路口東,馬路的北側(cè),后來又搬到東二環(huán)朝陽門橋的東南側(cè)。上世紀90年代末,朝內(nèi)南北小街也擴寬取直,成為與北京站街一樣的寬敞大街。
前些天,看到小外甥的小學畢業(yè)照,這本精致的相冊吸引了我。相冊里既有全班師生的合影,也有班里每個同學的相片;既有校長和班主任老師激勵同學們的贈言,也有同學間互留的通訊錄。??!現(xiàn)在的小學生都這樣了,而50多年前我小學畢業(yè)時連一張黑白的合影都沒照過,我的小學老師、同學,你們在哪里?外甥的相冊勾起了我的無盡回憶。
1958年我到了入學的年齡,被分配到遂安伯小學上學。這所小學校是為應對即將到來的入學高峰新建的,我們是這所小學的第一批學生。遂安伯胡同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西石槽胡同,遂安伯小學坐落在胡同的15號。幾年前我曾尋找它的痕跡,但蹤影全無。晚幾年也在此上小學的弟弟說遂安伯小學還有,只不過是搬遷了,它就在寬闊的金寶街的一角,是一座樓房了。
當年的遂安伯小學是由單位宿舍改建而成的,幾排平房,幾進院落,連個正式的操場都沒有。對校園的記憶只有冬天要靠煤球爐取暖,喝水用搪瓷缸接保溫桶的水喝。但對兩位教過我的老師的印象卻深深刻在我的腦海中。小時候我很淘氣、貪玩,腦子又不聰明,功課并不好。我們班的魏九茹老師有40歲左右,在課堂上對不認真聽講的學生批評處罰特別狠,對我們功課跟不上的學生又很著急,為此她叫我和幾位同學晚上到她家補課。吃完晚飯我和同學們來到春雨胡同的魏老師家,圍坐在她家的飯桌旁,魏老師耐心細致地為我們講題,直到我們弄懂為止。魏老師也教我們語文,一次,我的一篇作文被評為了優(yōu)秀范文,除了張貼在教室的學生園地上,老師還讓我在班上給同學們朗讀這篇作文《記一件難忘的事》?!跋掠昀?,冒泡啦,王八帶上草帽啦!”作文以下雨了開頭,寫了我在雨中跑到對面老二哥家,撿了不少院中飄落的棗葉,將樹葉捋去,用葉的筋條將老二哥家的鎖眼堵了個嚴嚴實實。雨不下了,我又到里院老榆樹下抓蝸牛玩兒,把干的“壞事”忘到了腦后,老二哥下班后,怎么也打不開鎖了。我開始看到老二哥打不開鎖,還躲到屋里偷著樂,但時間長了,看到老二哥又急又累的神情,我才發(fā)現(xiàn)我干了一件很不對的事,就主動向老二哥承認了錯誤,得到了他的諒解。魏老師表揚我的作文真實、生動,讓我信心大增。
五年級我們班換了班主任,是一位男老師,他姓趙,可能叫趙榮生。趙老師年輕、精力旺,除了抓好教學以外,他還在班上開展了課余興趣小組,我也報了航模班。記得我們到王府井利生體育用品商店,花了幾毛錢買回一套航模飛機材料,我們利用課余時間組裝,實際上是將木制的機翼、尾翼用膠水粘接到飛機的骨架上,骨架上有一鋼籠鉤,用幾十根橡皮筋結(jié)成橡皮繩,勾住鋼籠鉤將飛機彈出去,看誰的飛機飛得又高又遠時間又長。為參加比賽,一個星期天趙老師帶我們到工體西側(cè)的空曠場地上進行試飛。一次、兩次,我組裝的飛機飛得并不好。第三次將航模飛機彈射上天空后,飛機先是很平穩(wěn)地飛行一段時間以后,突然上升,飛到工人體育館上空,一直到從我們目光中消失。這是怎么回事呢?沒有動力的飛機怎么會越飛越高呢?趙老師告訴我這是遇上了上升氣流。看到因無法找回飛機非常失落的我,趙老師鼓勵我說,你組裝的飛機很好,要是參加比賽肯定獲獎,咱們從頭再來。但是由于自己家境貧寒沒有能力再買航模材料,也就沒有參加以后的比賽。
在魏老師、趙老師和其他所有老師的辛勤培育下,我和同學們健康、快樂成長。小學畢業(yè),連我自己都沒想到我以全班第三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市25中學(區(qū)重點學校)。參加工作后,我不忘老師的教誨,逐漸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還算有用的人,這是我今生對老師的唯一回報。
1 清寂的窄道。2變化不大的外交部街。3-7外交部街的回憶。8-9曾經(jīng)的遂安伯胡同及小學。10遂安伯小學畢業(yè)合影。11-12 現(xiàn)僅存二三十米的遂安伯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