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春義
明太祖朱元璋定鼎中原,只是推翻了蒙古在中原的統(tǒng)治,而遠未實現國家的完全統(tǒng)一。代元而立的明王朝面臨著復雜而嚴峻的邊境形勢。其中,最主要的威脅來自于退據大漠的元朝殘余勢力。除此之外,西北的擴廓帖木兒、遼東的納哈出、云南的元梁王三股割據勢力南北遙相呼應,對明政權構成了三路鉗制的戰(zhàn)略態(tài)勢。由于經歷了元末全面的政治危機和戰(zhàn)亂,明初社會經濟殘破不堪,政權根基并不牢固。這就決定了明初治邊問題,不僅與實現國家完全統(tǒng)一的戰(zhàn)爭相互交織,而且受到內部百廢待興、困難重重局面的嚴重牽制。作為明朝的開國立制者,朱元璋勵精圖治二十余年,把北元政權壓縮到漠北草原,連續(xù)用兵相繼收復遼東和云南,有力回擊東南沿海倭寇的襲擾,初步安定了邊疆形勢。在此基礎上,朱元璋繼承和借鑒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治邊思想,綜合運用政治、軍事、經濟和外交等多種手段,依據明初邊疆的現實形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獨具特色的邊疆經略體系。
朱元璋十分推崇中國古代 “以華為尊”的思想,把 “守在四夷”確定為治邊方略的核心。他認為“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雹佟睹魈鎸嶄洝?,卷二六,吳元年冬十月丙寅。強調將國家劃分為王朝統(tǒng)治的中心區(qū)域和各民族生活的邊疆區(qū)域,強調中心之地與邊疆四夷的區(qū)分,重視對中心區(qū)域的治理,通過對中心區(qū)域的治理進而影響邊緣區(qū)域。在這一思想主導下,朱元璋結合明初國家內外形勢,明確提出 “御邊之道,固當示以威武,尤必守以持重?!雹凇睹魈鎸嶄洝罚砥甙?,洪武六年春正月壬子。尤其是洪武五年明軍出擊北元失敗后,朱元璋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蒙古問題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單靠軍事手段解決的,況且塞外作戰(zhàn),主要靠精騎,明朝起自江南,“北平口外馬悉數不過二萬”③《明太祖實錄》,卷二五三,洪武三十年六月庚寅。,全國 “可戰(zhàn)之馬,僅得十萬”④《明太祖實錄》,卷二五三,洪武三十年六月庚寅。,尚無大規(guī)模騎兵作戰(zhàn)條件。因而,朱元璋明確主張 “持重固邊”,變主動出擊為穩(wěn)健防御,堅守既有疆土,不為擴大疆域而盲目用兵,以有效保持邊疆地區(qū)的安定,為國家內部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的環(huán)境。
朱元璋認為,“凡為國者貴有備,有備則無患?!雹荨睹魈鎸嶄洝?,卷六七,洪武四年秋七月辛亥。洪武六年 (1373年),朱元璋命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等前往山西、北平練兵防邊時諭之曰:“處太平之世,不可忘戰(zhàn);略荒裔之地,不如守邊。……今無事之時,正宜往彼練習軍士,修葺城池,嚴為守備?!雹佟睹魈鎸嶄洝罚砥甙?,洪武六年正月壬子。這段話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朱元璋 “持重固邊”的邊防觀。首先,強調居安思危、不可忘戰(zhàn)。他常以 “自古帝王居安慮危,處治思亂。今天下初定,豈可遽以為安而忘警戒”②《明太祖實錄》,卷四〇,洪武二年三月己亥。,警示諸將要居安思危,不要以為天下已安定而忘記警戒,要 “常存戒心,雖不見敵,常若臨敵”③《明太祖實錄》,卷一〇三,洪武九年春正月癸未。。其次,對開疆拓土持保守態(tài)度。朱元璋把當時歷經創(chuàng)傷的社會看作大病初愈之人,亟待恢復元氣。因此,他認為,王朝初定,應以安養(yǎng)生息為要,不應擅自掠地,而要嚴密 “守邊”,做到固守疆圉,防敵侵擾。在軍事戰(zhàn)略上反對輕率進攻,其軍事力量主要用于守備,對敵人 “來則御之,去則勿追”。再次,務求加強守備。洪武九年,在派湯和前往延安防邊時,朱元璋再次闡述了 “嚴守備”的重要性:“虜人聚散無常,若邊防不嚴,即入為寇,而后逐之,則塞上之民必然受害。”④《明太祖實錄》,卷一〇三,洪武九年春正月癸未。怎樣才能實現 “嚴守備”呢?朱元璋主張 “修武備,謹邊防”⑤《明史·兵志一》,卷八九。,要求邊將 “堅壘壁,謹斥堠,以備不虞?!雹蕖睹魈鎸嶄洝肪硪哗栆?,洪武八年九月己未。重視建立軍事據點和基地,圍繞一個穩(wěn)固的據點和基地,穩(wěn)步向外發(fā)展和擴大,這實際上也是持重方針的一個延伸。
基于 “持重固邊”的思想,朱元璋在經略邊疆上不僅重守求穩(wěn),而且強調慎戰(zhàn)。他非常厭惡歷史上好大喜功、貪功生事和窮兵黷武的君主,常以隋煬帝遠征高麗導致民窮財盡、元世祖攻打日本造成10萬之眾葬身大海為戒。他屢屢告誡將士:“國家用兵猶醫(yī)之用藥,……不以無疾而用藥。國家未寧,用兵以戢定禍亂。及四方承平,只宜修甲兵,練士卒,使常有備也。蓋兵弭禍亦能召亂。……故為國者但常講武事,不可窮兵黷武爾?!雹摺睹魈鎸氂枴ぶI將士》,卷五。“兵以戢亂非為亂也,若假兵以逞志,仁者不為也?!雹唷睹魈鎸氂枴ぶI將士》,卷五。朱元璋強調慎戰(zhàn)與其開疆拓土的相對保守態(tài)度密切聯系,一再告誡臣下和子孫絕不無故征伐海外之國。同時,對于必要的出擊行動,朱元璋則必定在穩(wěn)固防守的基礎上,充分準備,慎選時機,確保成功,這在后來平定東北和統(tǒng)一云南上得到了充分體現,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明初,朱元璋針對北元軍事威脅嚴重、東南沿海倭寇襲擾頻繁的實際,實行 “武備御邊”的邊防建設方針,以北部邊疆為防御重點,兼顧其他各個方向,置衛(wèi)所、設要塞、修城池、屯兵力,通過積極的防御措施,有效維護了邊疆的安定。其中,衛(wèi)所制度是朱元璋在經略邊疆中的獨特創(chuàng)造,是一種集北魏隋唐府兵制和元代軍制的優(yōu)點,與屯田制度緊密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軍事駐防制度。
在明朝的邊防體系中,都司衛(wèi)所是核心體制,城池關隘則是重要依托。衛(wèi)所的基本特點就在于因塞設防,備御邊關。 《明史·兵制二》記載:“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wèi)。”如在北部邊疆,設有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東與遼東都司,西與山西行都司互相應援,構成了北部邊防的三大支撐。在北部邊地沿線布設了許多衛(wèi)所,其中遼東都司20衛(wèi),北平和山西北部12衛(wèi)、6千戶所,陜西都司30衛(wèi)、2千戶所,總計在北部沿邊設有92衛(wèi)、8千戶所,占全國總衛(wèi)數的1/4有余。又設遼東 (今遼寧北鎮(zhèn),后移遼陽)、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北平 (今北京)、宣府 (駐今宣化)、大同 (駐大同)、寧夏 (今寧夏銀川)、甘肅 (今甘肅張掖)等重鎮(zhèn),派駐重兵守護要塞。這樣就建立了以都司為框架,以重鎮(zhèn)為結點,以衛(wèi)所為網絡的北邊防御體系。在東部沿海,朱元璋也大力推行衛(wèi)所制度,并通過發(fā)展水軍和設置衛(wèi)所,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初步形成了 “陸具步兵,水具戰(zhàn)艦”,陸海結合、規(guī)模龐大,涵括了大部分沿海地區(qū)和漫長海岸線的海疆防御體系。除上述衛(wèi)所外,朱元璋還開創(chuàng)了羈縻衛(wèi)所制度。羈縻衛(wèi)所最主要的意義在于,落實了朱元璋因俗而治的政策。明朝先后設了四百多羈縻衛(wèi)所,主要分布在東北,其次是西北和青藏地區(qū),最著名的有東北的兀良哈三衛(wèi)和關西諸衛(wèi)。羈縻衛(wèi)所的設置,既安置了歸附的少數民族部眾,又加強了北部邊防。
在設置都司衛(wèi)所的同時,朱元璋先后征調大批民工和相當一部分衛(wèi)所士兵,修繕北部邊疆及沿海地區(qū)的城池關隘,特別是對一些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城池進行了大規(guī)模增修和擴建。此外,朱元璋非常重視邊防駐軍的訓練問題。他認為,一支訓練有素、強悍善戰(zhàn)的軍隊是邊防的關鍵。因此,“屢命元勛宿將分道練兵”①《明史·兵志四》,卷九二。,選拔良將練兵備戰(zhàn),委派特使巡視邊防。這些巡邊特使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操練軍馬、訓練士卒。在朱元璋常抓不懈地督促下,明軍戰(zhàn)斗力得到了保持和提高。
朱元璋精心構建的防御體系中,諸王守邊以“屏藩王室”,是其重要一環(huán)。就明初的形勢看,當時最大的威脅是來自北方,而國都又是建在長江以南的金陵,遠離邊塞數千里,從政治上和軍事上很難對邊境實施有力控制,大有鞭長莫及之感。因此,朱元璋先后分封諸子為王,令他們控要害,掌軍權,受封諸王在北部邊疆形成了內外兩線、層次分明的守邊局面,對控扼邊防,抵御北元的侵擾,維護明朝江山起了重要的屏護作用。
朱元璋關于天下秩序的基本觀念是恢復春秋之大義,建立夷夏一體的傳統(tǒng)朝貢體系,強調內華夏而外夷狄。盡管如此,但其在制定民族政策和外交方針上,卻能夠以初生的明政權長治久安為出發(fā)點,提倡恩德懷柔之法,從而達到內撫民外睦鄰的安邊目標。
朱元璋時常告誡臣下:“自古重于邊防,邊境安則中國無事,四夷可以坐制?!雹凇睹魈鎸嶄洝罚硪哗柸?,洪武九年春正月癸未。他認為治疆的重點是治理邊疆少數民族,要堅持撫慰與威懾并舉,倡導夷夏一體、因俗而治、布德施恩,通過安定少數民族達到安定邊疆的目的。朱元璋常常提及:“蠻夷之人,性習雖殊,然其好生惡死之心未嘗不同。若撫之以安靜,待之以誠意,諭之以道理,彼豈有不從化者哉?”③《明太祖實錄》,卷三四,洪武元年八月戊寅。在保持軍事威懾的同時,朱元璋對包括蒙古在內的各少數民族持有“華夷一家”的團結態(tài)度,發(fā)揮中原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優(yōu)勢,采取招撫、封冊、朝貢、互市等形形色色的恩撫手段,爭取少數民族上層,撫慰少數民族百姓,強化少數民族民眾對王朝的認同感,從而實現華夏的統(tǒng)一與安寧。朱元璋深刻地認識到民族壓迫是導致元亡的原因之一,多次宣布 “天下守土之臣皆朝廷命吏,人民皆朝廷赤子”④《明史·貴州土司》,卷三一六。,倡導 “華夷無間,姓氏雖異,撫字如一”⑤《明太祖實錄》,卷五三,洪武三年六月丁丑。,力求妥善管理和安撫各少數民族。這種做法有效降低了軍事對抗的程度和用兵的難度,使得明初對邊地的戰(zhàn)爭 “大軍勘定者少,先聲歸附者多”⑥《明史紀事本末·北伐中原》,卷八。。
朱元璋十分崇尚 “親仁善鄰”的儒家思想。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即派使赴周邊國家宣告明朝的外交政策:“與遐邇相安于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雹摺睹魈鎸嶄洝?,卷三七,洪武元年十二月壬辰。他認為,“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但與他們建立和睦友好的關系,卻能起到安定邊疆的作用,因此制定了以睦鄰友好促邊疆穩(wěn)定為主要設想的外交方針。洪武四年九月,朱元璋召集群臣,發(fā)表了這樣的言論:“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于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缢鍩弁d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后世譏。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唯西北胡戎,世為中國患,不可不謹備之耳。卿等當記所言,知朕此意。”⑧《明太祖實錄》,卷六八,洪武四年九月辛未。他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與四鄰相處時,朱元璋雖然也沿襲歷代中國帝王的做法,向各國頒 “大統(tǒng)歷”,使鄰邦都遵用中國正朔,但更堅持 “禮從本俗,自為聲教”的方針,政治上不加干涉,尤其反對軍事上“恃中國富強,貪一時戰(zhàn)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唯有其 “不自揣量,來擾我邊”,如 “倭寇”等,則嚴陣以待,予以堅決回擊。同時他還采取 “厚往薄來”之法,禮待來使,廣事招徠,力圖使各國感到有恩可懷,能主動歸附,并且服從明朝的管轄和統(tǒng)治。每當例行朝貢時,朱元璋一再叮囑禮部大臣:“彼既慕義來歸,則賚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懷柔之意”⑨《明太祖實錄》,卷八七,洪武七年春正月乙亥。。目的是通過這些柔服措施,促進睦鄰關系和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他深恐自己的子孫不能記取歷史的教訓,特別將睦鄰安邊的方針寫入 《祖訓》予以告誡,表明了明朝對海外實行的和平友好政策。因此,洪武年間,明朝與當時各鄰國的關系,除日本外,始終是和平友好的。據不完全統(tǒng)計, “朱元璋在位31年,先后30次遣使訪問周邊12個國家,同時有17個鄰國135次訪問中國”①劉宏煊:《中國疆域史》,第四章,249頁,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
中國的歷代王朝,都把經濟政策作為邊疆政策的組成部分,尤其作為軍事政策的補充。自秦漢以來,為了鞏固政權,不使民間經濟與軍事活動發(fā)生矛盾,一些開明的封建帝王都采取輕徭薄賦、兵食自給的政策。朱元璋也不例外,在軍事征伐之外,針對邊疆不同情況,著力推行屯田,分別用軍屯、民屯、商屯等措施加強邊防建設,注重以茶馬互市之法搞活經濟,以屯養(yǎng)軍。朱元璋常歷軍戎,提出 “屯田以守要害,此馭夷狄之長策。”②《明太祖實錄》,卷五〇,洪武三年三月丁酉。隨著陸續(xù)設置衛(wèi)所,朱元璋廣泛展開屯田,給與駐邊軍士耕種工具,命令七分屯田,三分守御。為避免邊軍荒廢屯政,還常派人巡視督促。朱元璋之所以對軍屯異常重視,不僅僅在于它能解決當時糧餉供給問題,更重要的是它為邊軍后勤保障提供了一條長久途徑。
早在奪取金陵之初,朱元璋便命諸將于南京龍江等處屯田生產,以資軍備。洪武建元后,朱元璋更是在全國大力推行屯田之制。他對諸將說:“養(yǎng)兵而不病于農者莫若屯田?!舻贡秤谵r,農必受弊,非長治久安之術?!浞?zhèn)諸將務在程督,使之盡力于耕作,以足邊儲。”③《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丁丑。他還說:“興國之本,在于強兵足食,……若兵食盡資于民,則民力重困,故令爾將士且耕且戰(zhàn),……自今宜及時開墾,以收地利,庶兵食充足,國有所賴?!雹苡嗬^登:《典故紀聞》,卷一。于是,明太祖確定了 “立法分屯,布列要害,遠近相應。遇敵則戰(zhàn),寇去則耕”⑤吳樹萱:《欽定續(xù)文獻通考·兵二兵制》,卷一二二。的屯田政策,力圖實現 “以屯養(yǎng)軍”的目的。當時的屯田政策推廣十分普遍,并對屯田之制有明確的規(guī)定,史載:“凡天下衛(wèi)所、州、縣軍民皆事墾辟。其制,移民就寬鄉(xiāng),或召募,或罪徙者為民屯,領之有司,而軍屯則領之衛(wèi)所。邊地,三分守城,七分耕作;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⑥龍文彬:《明會要》,卷五三 《食貨志一屯田》。屯田政策的實施有效地恢復了已經被嚴重破壞的農業(yè)生產,從而支援了塞外的軍事活動、促進了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對國家的田賦征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達到了保障各地特別是邊疆駐防軍隊供應的目的。
朱元璋非常重視發(fā)展?jié)h藏傳統(tǒng)的茶馬貿易。互市貿易的開展和長期存在,首先是出于穩(wěn)定邊疆的需要,這是軍事征伐之外又一種安定邊疆的辦法,其核心在于運用中原高度發(fā)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邊疆民族進行影響。同時,借助茶馬貿易,明王朝彌補了對抗北元戰(zhàn)馬不足的缺陷。
藏族聚居的地區(qū),高山連綿,地勢高峻,生產以畜牧業(yè)為主,農業(yè)則以青稞為主,“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⑦《明經世文編·王氏家藏文集·呈盛都憲公撫蜀七事》,卷一四九。,所以藏族人民特別需要內地的茶葉。而明朝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特別是在對北方蒙元的斗爭中,“兵力有余,惟以馬為急”⑧《弇山堂別集·市馬考》,卷八九。,非常需要藏區(qū)出產的大批良馬,用以裝備軍隊。以茶易馬,既可滿足雙方的物質需要,又可以加強內地與藏區(qū)的聯系。自洪武五年起,明廷陸續(xù)在川陜地區(qū)設立茶馬司,負責茶馬貿易。明初的茶馬貿易分為茶馬互市和馬賦差發(fā)兩種形式。茶馬互市就是以茶易馬之貿易。由于茶馬互市必須是雙方自愿,所市之馬的數量尚不能滿足明朝的需要,于是朱元璋又創(chuàng)設帶有強制性質的馬賦差發(fā)。洪武十六年正月,他敕諭松州衛(wèi)指揮僉事耿忠說:“西番之民歸附已久,而未嘗責其貢賦。聞其地多馬,宜計其地之多寡以出賦,如三千戶則三戶共出馬一匹,四千戶則四戶共出馬一匹,定為土賦,庶使其知尊君親上,奉朝廷之禮也?!雹帷睹魈鎸嶄洝?,卷一五一,洪武十六年春正月辛酉。此令一出,當月到京師朝覲的各部首領,“悉獻其所乘馬,詔以鈔償之”⑩《明太祖實錄》,卷一五一,洪武十六年春正月己巳。。后來,明朝將償鈔改為給茶。這種馬賦差發(fā),具有征派賦役的性質,但付給一定數量的 “茶酬”或 “茶賞”,又兼有互市的某些特點,一定程度上照顧到了少數民族的利益。
明王朝通過茶馬互市和馬賦差發(fā)獲得了大量馬匹,其中大部分發(fā)送京軍,用于作戰(zhàn)或送各衛(wèi)所馴養(yǎng)。明朝發(fā)展茶馬貿易的政策,總體上順應了漢藏兩族人民經濟上互相依存的客觀需要,推動了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了藏區(qū)同中原王朝的聯系。終明之世,西藏一直與內地保持著較穩(wěn)定的關系。
在朱元璋的苦心籌劃經營之下,明初建立起了一個以都司衛(wèi)所為核心,以城池關隘為主要依托,以屯田為軍需保障,布以重兵,守以諸王的較為完備的防御體系,為明代的邊防奠定了基本格局和制度。但他戰(zhàn)略上的求安偏穩(wěn)導致保守化傾向,尤其是在經營海防過程中顯現出消極的一面,制度建設上也存在重大缺陷。
一是求安偏穩(wěn)導致了戰(zhàn)略保守傾向。如前所述,洪武時期的治邊方略核心是 “守在四夷”,邊備是在 “持重”原則指導下逐步展開的。 “守在四夷”的理念雖然把實現邊疆的統(tǒng)一和治理作為“大一統(tǒng)”的題中應有之義加以規(guī)范,但并未把邊疆經營提高到應有的戰(zhàn)略地位?!俺种亍睉?zhàn)略遵循的是守備為本方針,追求的是穩(wěn)固防守既有疆域,這種戰(zhàn)略方針上的求安求穩(wěn),很容易導致保守化的傾向,致使對邊疆的治理流于松散,不僅不能提升邊疆治理的層次,還造成了邊疆與內地的關系不時出現動蕩。此外,過多地強調 “安邊”而不是強邊和發(fā)展邊疆,無意于積極縮小邊疆與內地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從長遠來看,于邊疆發(fā)展和穩(wěn)定并非長久之計,以犧牲邊疆的發(fā)展為代價去換取安定,只能是低層次的安定,甚至不能從根本上求得邊疆穩(wěn)定,難以實現長治久安的目標。而制定的招撫懷柔政策又多是以犧牲中央權威為代價的,包含著一種對現實的無奈讓步和妥協(xié)。軍事戰(zhàn)略上的求穩(wěn)偏安極易導致在軍事上走向消極防御,片面追求穩(wěn)定甚至是滿足于一時的安定,往往只能造成邊防空虛,不能未雨綢繆地主動解決 “邊患”,一旦出現危機,則只能手忙腳亂地思考因應之策,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造成邊疆經營上的被動。
二是海禁措施開啟了閉關鎖國大門。海禁政策的實施是明初求穩(wěn)偏安保守化戰(zhàn)略最為消極的表現。明代以前,海上安全較有保障,而到了明代,一方面遭遇到海上國內反抗勢力的挑戰(zhàn),另一方面遭遇日本戰(zhàn)國時期內亂的延伸影響,出現了嚴重的倭寇襲擾現象。治理海疆成為朱元璋面對的一個全新課題,沒有成例可以援引,他理所當然地把陸疆防御的體系搬到沿海的防衛(wèi)上,逐步推行了海禁政策。海禁政策最初只是在沿海地區(qū)采取的一種臨時性軍政措施,但在實施中逐漸升級成為阻止內外通商往來的閉關政策。本來的出發(fā)點是確保海疆防線安全,卻因為政策制定者的種種擔憂和對海防問題認識的先天不足,變?yōu)樵噲D以割斷內外聯系以確保自身安全的保守手段。這種明顯帶有消極傾向的政策,非但無助于海防,反而演變成為阻礙沿海地區(qū)發(fā)展和海疆長遠安全的枷鎖。以損害沿海地區(qū)人民利益為代價的海疆政策,不可避免地給明朝海防和沿海地區(qū)的社會秩序帶來沖擊。后來的 “嘉靖倭患”就是海禁政策直接造成的一個惡果。更為嚴重的是,海禁的厲行,扼殺了自宋元以來發(fā)展起來的中國民間的海外貿易,抑制了中國商業(yè)資本的正常發(fā)展。清朝承襲明制,嚴格執(zhí)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最終陷于落后挨打的境地。
三是封藩制度埋下了國家動亂隱患。自秦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后,封藩制度已失去存在的社會基礎,并日益暴露出危害中央集權、妨礙國家統(tǒng)一、破壞社會安定的嚴重弊病。朱元璋在考慮封藩時,完全意識到了這種危險,但在新生的明王朝迫切需要鞏固政權,并對邊疆和全國各戰(zhàn)略要地實施有效控制的情勢面前,朱元璋認為封藩是最有效的措施。朱元璋分封諸子建國擁軍的意圖是使皇帝居于都城,諸王布列于塞上和內地各方,代表皇帝指揮軍隊,防御北元南下和加強對全國人民的統(tǒng)治,以解決都城遠離前線,朝廷不便指揮的矛盾。因此,朱元璋雖然明白封藩有可能導致諸王擁兵自重以挾持朝廷的惡果,但他認為只要采取一定措施加以限制,就可以成為維護朱明天下的最佳方案。其所實行的限制措施主要包括:藩王不分封土地,不直接過問民事;王府設相傅官屬,以教育和監(jiān)督藩王;后又逐漸削減藩王護衛(wèi)。朱元璋雖然對諸王的政治權力加以限制,但由于清除開國功臣之后,在軍事上過分倚重諸王,守邊和出征的任務大都交由鎮(zhèn)守邊地的諸王,導致諸王大都兵權在握,日益坐大,從而難以駕馭。后來的 “靖難之役”,證明了封藩之制最終還是重蹈了漢初、西晉王國之亂的覆轍,這是朱元璋封藩之時未曾預料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