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睿
【摘要】德國學者洪堡創(chuàng)辦了柏林大學,開啟了高等教育的大門,引領高等教育理念的提升。文章在分析德國傳統高等教育理念、現代高等教育理念變遷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理念 洪堡思想
【中圖分類號】G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8 -0043-02
德國高等教育興起的起源來自于創(chuàng)辦柏林大學的洪堡。洪堡以他當時對高等教育獨到的思想與理念,創(chuàng)辦了柏林大學,開創(chuàng)了柏林大學的精神,開啟了現代大學建立的先河,為德國高等教育的全面發(fā)展乃至整個國家的宏偉藍圖的規(guī)劃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與貢獻。
一、德國傳統高等教育理念
19世紀的德國傳統大學觀也就是洪堡的思想,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1.大學的任務。大學有雙重任務,一是對科學的探求,一是個性與道德的修養(yǎng)。這里的科學,是“純科學”。大學不僅僅是教學,它擔任的更重要的角色是進行科學研究,追求知識與真理。人們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領域中提升了自我的個性與道德的修養(yǎng),達到全面發(fā)展的境地。大學并非從事專用性和實用性的人才培養(yǎng)。2.大學的組織原則。即建立在純科學理念上的寂寞與自由。“自由是必須的,寂寞是有益的?!苯處熍c學生都應該耐得住寂寞,潛心研究學問。3.大學與政府的關系。寂寞與自由能促進大學的繁榮,而繁榮的大學及發(fā)達的科學正是國家利益所在。國家與大學目標利益是一致的。
二、德國現代高等教育理念變遷
當代,德高等學校依然重視科學和學術的研究,提倡學術自由并加強與政府聯系的同時,也發(fā)展了其他特點。
1、擴大教育平等機會。首先,政府實施高等教育免費政策,這能讓貧困家庭的學生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其次,拓寬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除了具有“普通中學、文理中學和綜合學校等”畢業(yè)的學生具有申請高校的權利之外,其他一些具有“高等??茖W校”入學資格的學生,可以在畢業(yè)后繼續(xù)深造,然后可以申請高校入學資格。3.擴大婦女受教育機會。1998年的《高等學校總綱法》不僅把照顧有子女的學生的特殊需要、保障高校中男女平等權利寫進高等學校的任務條款(第2、3條),而且在有關學生考試的間題上充分考慮到了母親的權利(第16條)。[1]
2、加強學術與職業(yè)的聯系。洪堡認為,大學的核心是科研,不帶有功利性。德國傳統高等教育學位制度實行“碩士--博士”兩段。碩士之前的年限沒有明確規(guī)定,導致學生拖延學習年限,增加家庭、學校和社會負擔成本。一方面,現代高等教育更加重視教育的實用性,在進入高校學習之前,就接收關于職業(yè)方面的知識熏陶。進入高校后,進行基礎教育學習和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的學習,這樣為社會節(jié)約成本。另一方面,受職業(yè)學校教育的學生,如果成績優(yōu)秀,同樣可以申請普通高校進行學習。這樣,既加強職業(yè)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聯系,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職業(yè)技能,學以致用,服務社會。此外,德國高等教育也重視對農民的教育和加強農民的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新的教育理念還表現在促進農民就業(yè)上,由農業(yè)職業(yè)學校、農業(yè)??茖W校、高級農業(yè)??茖W校、高等農業(yè)大學等構成的德國農業(yè)教育體系,在新型農民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促進農民獲得農業(yè)從業(yè)資格。[2]
3、實施“寬進嚴出”政策。德國大多數學生只要獲得高中畢業(yè)或者職業(yè)學校等畢業(yè)資格,即可申請到高校讀書。高校實行全日程排課,從早上7點到晚上9點,休息時間不長,考試內容多,形式復雜。如果不努力,難以拿到學分。在德國,碩士前有幾年的學習,如果在第二年后,沒有通過碩士資格考試,是無法進入碩士階段學習的。1993年3月前德國總理科爾在聯邦議會的一次講話中提到,德國大學生的平均輟學率為27%,在某些專業(yè)高達50%。[3]
4、實行“教授負責制”。教授的主要責任不是教學,而是科研。教授的職位有限,地位高,不是具有博士學位的人便可當教授的。同時,教授可以選擇他的助理,可以是博士(非他學生)和其他老師。教授授課的教材是參考書目,沒有指定教材。教授培養(yǎng)博士也要進行科研。博士要預約,才能和教授交流。本科生基本上沒有機會和教授交流。
三、德國高等教育給我國的建議與啟示
1、“寬進嚴出”政策,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德國進入高等學校的機會多,但是能把握機會的只是一部分。德國淘汰率高。國家重視大學生質量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培養(yǎng)真正服務于社會的人才。我國“嚴進寬出”的政策,導致部分大學生,不能專心學習,抱著“60分萬歲”心理,虛度大學時光。高校為了提高就業(yè)率,也縱容大學生不努力學習的心理。我國應加強高等教育質量,培養(yǎng)真正有知識、有能力、為社會所用的人才。
2、平等的教育機會權利。德國不僅免費教育,而且還拓寬受高等教育的渠道。在我國,應該對那些成績突出,卻因學費上不起大學的學生進行切實有效的資助。此外,對于一些弱勢群體的子女,可以放寬條件,成績合格,可以申請大學。
3.加強職業(yè)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聯系。針對市場供求情況,可以讓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一些技術人員,然后推薦他們或者參加考試進入高等學校接受基礎知識的教育,拓寬知識面。同時,也可以讓一些職業(yè)意識強的學生,參與到職業(yè)學校中去,接受教育,提高技能。
參考文獻:
[1] 胡勁松,周麗華. 傳統大學的現代改造—德國聯邦政府高等教育改革政策評述 [J].比較教育研究,2001,(4).
[2] 孫士海,宋華明.德國高等教育的理念變遷及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0):51.
[3] 劉興國,呂方明 ,梁晶.德國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啟示 [J].教育探索,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