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帆
我所認識的愛潑斯坦與黃浣碧
文|張 帆
眾人對愛老的功跡了解甚多,但愛老在地名文化方面的貢獻卻不為人所知。愛老在地名文化理論的建樹和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出很大貢獻。
我到中國外文局不久,就聞知愛潑斯坦。不過,誤聽說他是美籍外國專家,其相貌也確實與美國人相像。爾后方知他出生于波蘭,是中國專家。平日他喜歡挎著一個背包,走起路來總是匆匆而瀟灑,能聽懂漢語,也能講不十分流利的北京話。
我直接接觸并與其交往,始于1989年,時任柳州市委書記的蒙仁周同志到我家,探問我是否能去看望一下愛老。因抗日戰(zhàn)爭時期,愛老曾到過柳州。我想蒙仁周是位侗族干部,又來自遙遠的廣西,應幫他實現(xiàn)這一愿望。當時愛老與夫人黃浣碧住在友誼賓館,我便打電話與黃浣碧大姐聯(lián)系,黃大姐說她需征求愛老的意見。稍后,黃大姐告訴我,愛老歡迎蒙仁周到訪。于是我與蒙仁周及柳州市文化局局長劉沛盛等人,一起去拜訪了愛老。愛老十分熱情,并清晰地回憶起柳州當?shù)夭簧俚孛?,并詢問了柳州遭遇水災的情況。得知柳州發(fā)展得很快,他頓時眉飛色舞,不斷晃頭贊嘆說:“很好,很好!”蒙仁周贈送給他一幅柳州市全景照片,并邀請他再訪柳州,他答應一俟有空一定回訪柳州。
愛潑斯坦與夫人黃浣碧
1985年,時任外文局局長的范敬宜邀請愛老給全局干部作報告,講《對外宣傳的針對性》,由劉宗仁同志做翻譯。
在報告中,愛老說:“針對性就是有的放矢,有了箭,瞄準靶子就是關鍵?!薄拔覀兦f不能忽略針對性,如果忘記了宣傳對象,這些宣傳工作就得不到應有的發(fā)揮和應有的效果。過去黨內搞宣傳的人在演講時和聽眾面對面,從聽眾的表情就可以知道演講的效果。如果聽眾對他的演講感興趣,就會提問和表示贊同;否則,聽眾就會打呵欠或聊天。演講人可以隨時根據(jù)聽眾的反應改變自己的演講方式,甚至內容。在演講過程中,演講人知道聽眾中誰是朋友,誰是中間人物,誰是敵人。現(xiàn)在不同了,我們和聽眾(讀者)離得很遠很遠。因此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去了解讀者?!?/p>
愛老用簡潔的語言,闡明文章的生命力在于“有的放矢”。無的放矢是徒勞,是浪費。當范局長知道我已整理好報告筆記,隨即告訴了中國記者協(xié)會,記協(xié)讓我把稿子送去,隨即記協(xié)發(fā)表了愛老的報告。
這次報告對我影響很大,每當我拿起筆來,總要先考慮文章的“針對性”—有的放矢。這使我終身受益。
在紀念愛老誕辰100周年之際,讓我難以忘懷的是:
2004年伊始,時任中國地名研究所所長、中國行政區(qū)劃與地名學會會長、聯(lián)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主席的劉保全同志,幾次與愛老討論、磋商地名文化,并共同點燃了“北京胡同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火炬。我當時作為中國行政區(qū)劃與地名學會的常務理事協(xié)助劉保全會長進行此項工作。參與了他們的歷次討論。他倆達成共識:
一、“人是歷史文化的主體”。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天才的杰作。在地名文化相關的領域中,人類居住地、城鎮(zhèn)設計、規(guī)劃成果、名勝古跡、地名的命名,是人類歷史某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的文化沉積,是人類文化的佐證。
二、“喚起社會的地名文化意識是當務之急”。地名與人物、重大事件、生活傳統(tǒng)、思想意識、宗教文化有密切關系,地名是人類生活的必需。
三、“核心問題是搞好保護”。歷史的遺產是珍貴的資產,是不可再生的。對依然存在或已經消失的傳統(tǒng)文明,應及時搶救,要充分研究,要盡力保護。
劉會長對愛老對地名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關注,給予高度贊揚。
愛老深情地囑托劉會長:“北京胡同地名有特點,(胡同)再不能拆了,要研究搶救辦法,要保護?!薄氨本┦鞘澜缟嫌忻臍v史文化古城,新起名要考慮繼承傳統(tǒng)地名文化的風格,要考慮原地名文脈的延續(xù)。二環(huán)、三環(huán)、四環(huán),這些是外國地名風格。二環(huán)是沿古城墻走的,如果叫‘城環(huán)路’或‘環(huán)城路’,使人走在路上,能想到這里是古城墻遺址,文脈就能得到些延續(xù)。”
中國地名研究所、中國行政區(qū)劃與地名學會經討論,決定以“愛潑斯坦”的名字來命名“北京胡同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由劉保全同志親任工程辦公室主任,黃浣碧和我任副主任。
眾人對愛老的功跡了解甚多,但愛老在地名文化方面的貢獻卻不為人所知。愛老在地名文化理論的建樹和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出很大貢獻。中國地名研究2006年出版了一本專著《我所認識的愛潑斯坦》,記敘他在地名文化方面的貢獻。黃華、蔡銘照、范敬宜、趙啟正等領導同志,都撰文贊頌愛潑斯坦,至今還不斷有人向黃浣碧索要此書。
愛老逝世后,黃浣碧同大家一起繼承愛老遺志,積極投身于胡同地名文化事業(yè)之中,參加胡同研究考察工作,地名研究所有關會議、相關活動從不推辭。
按照愛老的遺愿,黃浣碧將愛老生前用過的醫(yī)療床、桌子、習步車等遺物捐贈給河北省衡水哈勵遜國際和平醫(yī)院。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愛老與哈勵遜醫(yī)院有淵遠的歷史情結。與哈院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鐵爾生、萊孚、哈勵遜一起,為哈勵遜醫(yī)院的建設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黃浣碧曾多次與愛老去哈勵遜醫(yī)院參觀指導工作。此醫(yī)院是為紀念支持中國革命而英勇獻身的加拿大外科醫(yī)生而命名的。
喬遷新居后的家庭聚會
2008年10月18日,黃浣碧將愛老和她珍藏的6382冊圖書捐贈給清華大學。在捐贈儀式上,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致辭,清華大學圖書館黨委書記高暄向黃浣碧頒發(fā)了捐贈證書,并向黃浣碧致謝。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王健華當場宣布了關于設立“清華大學伊斯雷爾·愛潑斯坦研究中心”及“愛潑斯坦獎學金”的決定。
黃浣碧這一義舉得到社會的廣泛贊揚。
2006年5月23日,宋慶齡基金會舉辦《伊斯雷爾·愛潑斯坦生平展》,在籌展期間,黃大姐日夜操勞,檢索資料、擇選展品、與會務人員討論展覽布局 這次展覽中,特別展示了愛老在地名文化中的貢獻,專設了地名文化專欄。尤為矚目的是愛老與沈蘇儒用中英文共同書寫的“保護地名文化遺產”書法作品。
2011年5月19日中國外文局老干辦舉辦紀念建黨90周年展覽,其中專設了《西城區(qū)公民—愛潑斯坦》專欄,此展得到黃大姐的熱情支持,為展覽提供了珍貴的圖片和展品。展覽期間媒體的記者采訪了黃浣碧。
書畫界藝術家為紀念愛潑斯坦誕辰100周年,特地書寫了“功標青史”、“高瞻遠矚”分別贈送今日中國雜志社和黃大姐,緬懷愛老的功績,抒發(fā)對愛老的敬仰之情。
如今,愛老已仙逝10載,留下的是眾人的懷念,留下的是他對地名文化的囑托。
每逢春節(jié)、重大節(jié)日和慶?;顒?,中央領導總是邀請黃浣碧出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都接見過愛潑斯坦。而后鄧小平、胡耀邦、江澤民、胡錦濤、溫家寶等都接見過愛潑斯坦,非特殊情況,黃浣碧都參加接見。對此,她不矜不伐、善氣迎人、采及葑菲。是的,恰恰如此卻真正彰顯著“黃大姐”的風范!
張帆 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理事
本文凡未署名的照片為作者和郭迪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