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青去世,人們驚覺感慨并掀開記憶
2007年3月23日4時20分,毛岸青在北京逝世,消息迅即傳開,有人曾認為,毛岸青的離開會非常平靜,但事實并非如此。很多人放緩腳步,陷入沉思、悲傷,毛岸青的去世,使人們想起了毛澤東,并掀開記憶。
畢竟毛澤東時代,是一段牽動中國人復雜感情,讓中國人經(jīng)歷獨特命運的年代。盡管在毛岸青的追悼會上,有人哽咽地稱他為“首長”,但他生前最重要的兩個頭銜卻只是“中校”和“研究員”。 “叱咤風云”這個詞與他并無太多關聯(lián),更多時候,他只是靜靜地呆在北京西山腳下那個偌大的院落中。但毛岸青的去世不僅驚動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幾位常委,也驚動了前任黨的總書記江澤民、前任人大委員長李鵬、國務院原總理朱镕基。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等前往送別,并對其親屬表示深切慰問。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干等同志也對毛岸青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共產(chǎn)黨人,都是毛澤東的繼承者。毛澤東的畫像至今還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毛岸青離世了。至此,人們方才驚覺,對這位偉人的兒子竟有些陌生。陌生到不知他長什么樣,不知他生前在做什么事情,不知他經(jīng)歷的是怎樣的一生。許多人埋怨自己:為什么不去多關注他一些、多留意他一些呢?”有人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父親教育我們要夾著尾巴做人”
其實,這個家庭中讓人們感到陌生的又豈止毛岸青一人。
看看毛澤東逝世30周年紀念日時毛家后人的合影——劉松林——毛澤東長子、毛岸英之妻、毛新宇——毛澤東之孫、邵華——毛澤東之子、毛岸青妻子、毛東東——毛澤東重孫、劉濱——毛新宇之妻、李敏——毛澤東女兒、孔繼寧——毛澤東外孫、孔東梅——毛澤東外孫女、李訥——毛澤東女兒、王孝芝——毛澤東外孫、王景清—李訥的丈夫。除了依稀熟悉的一兩個名字,除了少數(shù)殘留的記憶,對于這份名單,人們或許只有茫然。這種茫然產(chǎn)生的緣由,李敏只一句話概括——“父親教育我們要夾著尾巴做人”。在這個家庭里,也許只有江青可以不理會這句話,但毛澤東的子女們卻把它牢記在心。
李敏,1963年就與丈夫孔令華一起離開高墻大院、離開父親。從有自己的工作開始,李敏就再也沒有從毛澤東那里拿到補貼,毛澤東的理由是:“人民給了你待遇,你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且說到做到。多年獨立生活。李敏曾笑言,她很早就成功地把自己平民化了。她會為了自己上街、去公園,根本沒人會認出她而感到欣慰。不過,這種欣慰的代價也充斥了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她記得因為不會生火而熏得自己滿眼淚水,也記得最初煮米飯常常會做成夾生飯,面沒發(fā)起來就蒸饅頭,結果蒸成了面疙瘩……
李敏的低調(diào)同樣影響了一對兒女。兒子孔繼寧,發(fā)起成立了北京東方昆侖文化傳播公司,女兒孔冬梅則創(chuàng)辦北京東潤菊香書屋有限公司并親自擔任董事長,也算各有所成。他們不約而同地把發(fā)掘紅色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但當著別人的面,在提到毛澤東的時候,他們卻很少直呼“外公”。
沉默寡言的李訥更不容易引起人們關注。1976年從江西帶著幼子返回北京后,這個家庭長期只能維持在溫飽線上。許多個冬天,他們會和普通市民一樣排隊購買定量供應的大白菜,然后用三輪車拉回家。李訥獨子王孝芝初中畢業(yè)時,李訥態(tài)度強硬地讓兒子報考了外事服務職業(yè)高中。李訥認為“社會實踐重于讀書”。王孝芝第一份工作是在長富宮做門童。然而,即便境況若此,李訥還時常感念父親對她的教導,假如不是他那樣嚴格,“后來我一個人帶著孩子,恐怕很難過得來”。
“不要把我掛在你們嘴邊唬人”,毛澤東的這句話,可以說,他的兒女做到了。尤其是毛岸青,五十多年里,作為毛澤東惟一在世的兒子,毛岸青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的機會并不多。1998年9月,紀念毛澤東逝世22周年的活動,也許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受到媒體廣泛關注的露面,那時的毛岸青只能坐在輪椅上。之后,毛岸青出現(xiàn)了心臟病及并發(fā)癥,到毛澤東逝世30周年時,毛家后人在毛主席紀念堂的合影已不見了他的身影。
主席子女中,遭受苦難最多的人
“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掛兩肩”,遺像里的毛岸青目光平和地看著這個世界,他的那身軍裝清晰地勾勒出他的人生軌跡。部隊大院、機關、軍?!@些在普通人眼里頗具神秘色彩的地方,串起了毛岸青最重要的時光。
眾所周知,他和死在朝鮮戰(zhàn)場的哥哥毛岸英都有著非常凄慘的童年,之后,他們被接到了莫斯科,在那里得到了蘇共中央的照顧,并開始了學業(yè)。從蘇聯(lián)回來后,毛岸青在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被授予中校軍銜,后來在中宣部馬列文獻編譯室任俄文翻譯,他翻譯的一些作品被收入中文版的《列寧全集》,他的俄文功底很好,這也是權威部門評價其為“翻譯家”的依據(jù)。
這是個讓毛澤東最揪心的孩子。毛岸青因年幼時腦部受傷,身體一直不好,發(fā)病時,總感到腦子里有個小家伙在作怪,老是對他說“跳進水里去,跳進水里去”,沒有辦法擺脫它。有一次,他牽著李敏的手,要她一起跳海,幸好被衛(wèi)士發(fā)現(xiàn)拉開。
1951年,毛岸青聽到曾與他相依為命的哥哥犧牲的噩耗后,精神再度受到刺激,病情加重。毛澤東知道后,心情十分沉重。建國后,他身邊只有兩個兒子,長子犧牲了,二兒子又是這個樣子,毛澤東心痛??!他對長女李敏說:“我愛岸青,也非常同情他。他很小的時候,就跟岸英一塊淪落上海街頭,受盡了苦難與折磨,曾多次遭到警察的毒打,這些摧殘對他的刺激太大了。他苦?。∫驗樗俏颐珴蓶|的兒子……”
1957年春,毛澤東向毛岸青建議:“你的病沒有診好,到青島去住一住?!?毛岸青去了青島。幾個月后,毛澤東也來到青島,專門見兒子,詢問他的身體和生活情況。病中的毛岸青告訴父親:“爸爸,你說怪不怪,幾十年沒有見到媽媽,昨夜她來了,笑瞇瞇地說:‘孩子,我不能給你爸爸抄文章了,你要練好字給他抄啊!”說著,毛岸青聲音哽咽了。
毛澤東的心情也沉重起來,他輕聲對兒子說:“你看看,這是不久前我寫的一首詞?!泵肚嘟舆^父親寫的《蝶戀花·答李淑一》,輕聲念著:“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讀著讀著,“媽媽——”毛岸青放聲大哭,毛澤東的眼淚也奪眶而出。等到毛岸青稍微平靜后,毛澤東講述了這首詞誕生的經(jīng)過。接著又把話題轉(zhuǎn)到兒子的身體健康上。
后來,毛岸青離開青島,又去大連療養(yǎng)。此間毛澤東多次寫信了解情況,并叮囑他耐心治療,不要改變治療方案。經(jīng)過治療,毛岸青的健康狀況大為好轉(zhuǎn)。1970年, 夫妻倆有了兒子毛新宇。
在公開的出版物中,大多會提及毛澤東家庭所作出的巨大犧牲,而在所有子女中,毛岸青無疑是遭受最多苦難的人,命運并沒有因為他是毛澤東的兒子而特別眷顧,相反卻給了他很多波折。(據(jù)《人民網(wǎng)》)
編輯/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