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當代女作家中,遲子建是卓爾不群的。她的早期小說著意描寫東北邊陲的自然景致、民風民俗和人間百態(tài),而堅守民間立場、傾心“對心酸生活的溫情表達”則貫穿她的整個創(chuàng)作。借用文獻—發(fā)生學方法,仔細研讀遲子建早期作品《北極村童話》,能夠為我們進一步探討遲子建及其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表達提供本源參照。
關鍵詞:遲子建 人與自然 純真國度 仁慈長者 民風民俗
文獻—發(fā)生學方法[1]旨在陳述對象“是什么”,重在追問對象“為什么”。它的適用對象本是“史案”研究。當一位創(chuàng)作家,擁有幾十年創(chuàng)作經歷并且數量豐富又有影響力,那么對其及其作品的研究就構成了“史”的探究。借用此方法,不僅注重對作品的分析而且重視對作家訪談錄(自敘)的研究,這樣研究者之心與研究對象之心都在研究中展開,“這是一種探險,也是一種冒險,因為深入探‘人格之根只有一條途徑,就是‘將心比心,拿自己的靈魂做抵押?!盵2]
發(fā)表于1986年的中篇小說《北極村童話》是遲子建(1964—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登上文壇的力作。與其說《北極村童話》是在尋根文學掀起文學創(chuàng)作走向民間熱潮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不如說它是遲子建追憶童年、追念故鄉(xiāng)的自我經驗和民族情感的表達。這部中篇小說不但具有尋根文學共有的通過描寫民間重新表達自我,關注民間那些帶有原始文明色彩的民俗生活,更以一種真摯誠實的態(tài)度立足民間、書寫民間生活場景、表達民間生活話語,體現生活思考和哲學追求,其文化底蘊和思想情感更為濃郁、淳厚、誠摯。用兒童的視角進行敘述是《北極村童話》的鮮明特點,通過兒童的眼睛去觀察世界,是一種生活的原生直錄和詩意創(chuàng)造。
一.人與自然的親密接觸
遲子建出生于中國地理版圖最北端的漠河,她的童年是在冰天雪地的東北北極村度過的。 神奇的北極光、天邊的火燒云、被寒冷凍裂的大地、菜園里的各色花、草叢中的黃蜂……無不是與她朝夕相處的伙伴。大自然對熱愛她的人的饋贈是豐厚無私的,這為遲子建的童年帶來了無限歡樂?!侗睒O村童話》中對云彩的描寫,“天上綴滿了云,雪白雪白的。它們有的像兔子蜷在那兒睡覺,有的像貓在捕捉老鼠,還有的像狗、像魚奔跑,可以。睡覺,可以他們自由自在游著,飄著。天真大!它能容得下那么多云。云多好啊,它可以奔跑,可以附身看到樹木花草,可以仰頭望見星星和月亮。對了,聽爸爸說,云還可以化作雨、變成雪呢!”[3]云彩,很普通的一種自然事物,在兒童的世界里它變得生動、活潑而有靈氣,它像動物,像人,而又更可愛更令人向往。遲子建曾經說過:“我總覺得自然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一直認為,大自然是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東西,它有呼吸、有靈性,往往會使你與它產生共鳴?!盵4]“天邊鉤著一彎淡淡的月牙,無數的星星像蠟燭的火苗,不住地跳著?!盵5]在這里,自然不僅是活潑生動、神奇多彩的,在童真童趣的孩子眼里被賦予了童話般的色彩。
遲子建對自然不是濃墨重彩地去描寫,而是以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情感體驗去真誠敘述、虔誠歌頌。在她筆下自然無疑是最絢麗多彩的,也是最無私和仁厚的,她不求回報。天真無邪的兒童在大自然懷抱的庇護下玩耍淘氣、撫弄細雨、捕捉螞蚱蟈蟈、捅蜂窩子、采摘瓜果。大自然成為遲子建童年的天堂,也是她日后心靈深處最安全溫暖的港灣。在成人經歷過人生的挫折和磨難后,童年和自然的相容相恰成為了一種心靈的慰藉,同時也蓄積成一種力量和勇氣。
二.無拘無束的純真國度
遲子建的童年在寬厚大自然的愛護下,任憑自由與純真的本性使然?!侗睒O村童話》中的迎燈因為“淘氣”、“愛說”、“不聽媽媽的話”被送到鄉(xiāng)下姥姥家里,姥姥家的那個北極村就成了她自由的天地。她捅蜂窩子、偷母娘娘家的黃瓜、雪地里捕鳥、做泥人、疊紙飛機,和喜愛的傻子狗做伙伴,甚至可以去拜訪那個在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被人拋棄的蘇聯老奶奶?!八麄兌疾怀鰜恚揖鸵粋€人玩,到菜園里捉螞蚱、蟈蟈,把大個的留下來,裝到小舅給我編的籠里,塞進倭瓜花給它吃??茨伭?,就到房后去做泥人?!盵6]其他玩伴因怕大人嫌棄淘氣不敢出來玩耍,而迎燈卻不怕,她以一股率性和勇氣盡情頑皮。正是因為這種孩童的坦率和膽量才使得她的童年擁有更多的回憶和童趣。傻子狗是迎燈在姥姥家最友好的玩伴。傻子狗因咬傷了看地的大爺而脖子上被套上了鎖鏈,但迎燈并沒因此害怕它嫌棄它,而是在天氣炎熱的時候給它端盆涼水,從而建立了友好信任關系?!拔野佯z頭塞進它嘴里,看著它大嚼大咽,心里禁不住涌起一種從未有過的自豪感和勝利感:傻子是我的!”[7]瞞過姥姥的嚴厲,迎燈在吃完飯后拿一半饅頭塞給傻子狗吃,這使得他們的感情日漸深厚。當迎燈為老奶奶畫畫動用豆油被發(fā)現后,因畫被燒而哭泣,“傻子用舌頭舔著我臉上的淚,不時地拽得鐵鏈子嘩嘩響。”[8]無拘無束,敢作敢為,有時孩童的行為難免招致大人們的責怪,這時傻子狗就成為最理解迎燈的“同胞”。然而,有時候因“闖了禍”,連傻子狗都不理。“傻子迎著我走來。我無心理它,徑自向前走著。它委屈得嗚嗚叫著,抗議般地直剁腳。也不知走了好久,前面是江了……”[9]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在城市里生活的迎燈不能童言無忌地說她想說的,父母怕她惹禍上身,將她送到鄉(xiāng)下的姥姥家。于是迎燈就可以說的痛快了,她可以問東問西、說這說那,她可以東跑西去、做她喜歡做的,即使偷了母娘娘的黃瓜招來母娘娘的一陣罵聲、不明事理地喊失蹤兩年的大舅“柱兒”而使姥姥姥爺傷心、不開心跑到江邊導致感冒發(fā)燒等等少不更事、惹怒大人的事情,都沒有泯滅她的童心,消減她的興致。無拘無束沒有束縛本該是童年的本真。有了這樣的本真和率性,甚至倔強,才能體驗更加豐富的生活,發(fā)現更多的可能。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中,這樣自由的童年是難得的,這也成為遲子建童年回憶里最為珍貴的一部分。
三.仁慈長者的相依相伴
遲子建的童年不僅有對自然萬物的依戀,還有對人間溫情的感懷?!拔业挠H人,也許是由于身處民風淳樸的邊塞的緣故,他們是那么善良、隱忍、寬厚,愛意總是那么不經意的寫在他們的臉上,讓人覺得生活里到處是融融暖意。”[10]出身草根的遲子建立足民間,書寫民間情懷,這不是理論的附加不是意志的強加,而是血脈中的自然傳承。然而,帶給遲子建融融暖意的不是她的父母而是慈祥寂寞的老人。《北極村童話》中有一位慈祥孤單的長者,那就是給了迎燈無數關懷與溫情的蘇聯老奶奶。由于特殊歷史原因,蘇聯老奶奶在北極村被大家冷落處于被孤立的境地。單純善良的迎燈沒有受到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也不在乎大人們的阻止,她經常跑去老奶奶家,她喜歡和老奶奶在一起的感覺。老奶奶視迎燈為自己的親孫女,給她好吃的,并親手喂她;教她識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和她做游戲。從老奶奶和迎燈玩有字畫的紙片游戲的歡快畫面中,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老人怡然自得、兒童天真無邪的本真和快樂,那是一種發(fā)自內心帶有本源性質的情感。迎燈也時刻掛念著老奶奶,即使回到姥姥家也不忘老奶奶。中秋之夜,她背著姥姥們去給老奶奶送花生和芝麻月餅。老少二人在江邊賞月,老奶奶告訴了迎燈不愿提及的心事。臨終前還不忘送給迎燈她親手做的石頭項鏈。老奶奶給予迎燈的,不僅是生活上的關照和關愛,更在孩童的內心澆鑄了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的夢想。如,老奶奶培養(yǎng)了迎燈渴望識字的好奇心、兌現給她做項圈的承諾、告訴她夏天能夠看到多彩北極光等。在北極村,因有老奶奶迎燈的生活更加快樂和溫暖。老奶奶也因有迎燈的陪伴而暫時擺脫了孤寂。祖孫二人互相偎依,這份真摯情感是迎燈幼小心靈的情感依賴和快樂源泉。endprint
老人和孩子,一個是經歷人世滄桑明理懂情的長者,一個是未經世事洗塵純潔真摯的少者,他們也同為這個世界的弱者,少了人間的爾虞我詐也不淡然世事變化的紛爭。老人關愛包容、尊重孩子天性,與孩子相濡以沫、心靈相通;孩子天真無邪、喜愛老人,與老人相親相愛。溫暖慈祥的老人是遲子建童年時代感受親情的主要源泉,是開啟作家感受人間溫暖的啟蒙者,也是捍衛(wèi)創(chuàng)作者童年自由與美好的守護神。
四.淳樸濃厚的民風民俗
《北極村童話》中的北極村具有獨特東北特質的民風民俗。房梁上掛著紅布以避邪的大木刻楞房子,“滿院的向日葵,黃泥抹的墻上掛著一串鮮紅的辣椒、一串雪白的大蒜和一把做菜籽的香菜”[11],這是北極村人們辛勤勞作的成果。平日里人們過著有序而快樂的生活,“晚飯后,屋里傳出洗碗的叮當聲。姥爺叼著旱煙又蹲到菜園里去了;小舅編籠子,好到大江去捕魚;姥姥拎著豬食桶,一出門就嘎嘎嘎地叫著;我的任務是圈雞”[12]。北極村的人們過著粗礦而樸實的生活,即使是孩童也能做些日常的小活,成為大人們的幫手。生活的樂趣寓于勞動創(chuàng)造之中。節(jié)日里,各家都忙活慶祝節(jié)日。中秋要做月餅、要供月,以慶祝秋天的豐收和來年的風調雨順;臘月里人們忙著刷墻、整年干糧、買年畫、宰豬,年干糧花樣豐富,有花卷、豆包、糖三角、菜包、饅頭,干糧的形狀有鯉魚的、荷花的、小魚的、公雞的形態(tài);臘月二十三要包餃子送灶王爺……東北臘月的冰天雪地嚴寒低溫絲毫沒有消減北極村人們慶祝節(jié)日的熱情,而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幅充滿人倫歡樂的民俗生活畫面,感受到了充滿親切溫暖的熱鬧節(jié)日氣息。
最吸引孩子的是神奇的故事和朗朗上口的歌謠,它們成為了打開孩子想象世界的金鑰匙。鄰居家的猴姥來姥姥家講鬼神的故事,老奶奶講賣火柴的小女孩、嫦娥奔月的故事等等,都是迎燈最感興趣的,聽起來津津有味。正如遲子建所說:“在這樣一片充滿靈性的土地上,神話和傳說幾乎到處都是。我喜歡神話和傳說,因為它們就是藝術的溫床。”[13]神話和傳說,通過老人們的故事講敘,培育了一位兒童開啟想象向往藝術之路。與生動傳神甚至有些嚇人的故事比起來,歌謠更加悅耳、朗朗上口, 因而深得孩童的喜愛。“鴨子鴨子快快走,跩悠跩悠上高樓。高樓有個松樹塔,一咬一半拉”[14],這是迎燈看到因裹小腳走路不穩(wěn)又慢的姥姥而唱的頑皮歌謠,透露出孩子的天真無邪;八月十五的時候,唱“蛤蟆蛤蟆氣鼓,氣到八月十五。殺豬、宰羊,氣得蛤蟆直哭?!盵15]這些歌謠雖然語言上缺少修煉和文藝氣息,但正是因為真實、本真,才顯得誠實、踏實,通過孩童的歌唱,營造了歡快的生活氣息也增添了孩子童年的快樂。遲子建所描寫的無論是關于人們日常和節(jié)日的生活場景,還是關于神奇的故事和動聽的歌謠,都散發(fā)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淳樸的生活環(huán)境和獨特的民間文化滋養(yǎng)著遲子建的情感世界,她把這些童年里的記憶作為自己靈魂的棲息地,并在其中感受著民間世界的豐富和博大,她把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民間這種富有活力、自由的、生機勃勃的文化因素聯系在一起,使自己的精神價值立場變得更有現實意義。富有生命力的東北民風民俗播種孩童的夢想,開拓作家創(chuàng)作的想象,更捍衛(wèi)了一個民族的生存。如汪曾祺所說,風俗“反映了一個民族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悅。風俗中保留一個民族的常綠的童心,并對這種童心加以圣化。風俗使一個民族永不衰老?!盵16]
雖然遲子建不認為自己是“本色作家”[17],但《北極村童話》是非常逼近遲子建真實童年的一部作品。不管我們說,遲子建的創(chuàng)作是發(fā)于民間自覺,親和民間立場還是書寫民間情懷,根源在于她童年在北極村的真實經歷,血脈中的繼承促成這位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作家通過本土的自然景觀、文化背景傳達繽紛的人生故事,把深層的歷史傳統(tǒng)和無形的人文故事,滲透在有形的民風習俗中,折射人性的思考和東北黑土地的延承和變化。閱讀《北極村童話》,走進北極村,我們能夠領略到東北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民風民俗,感受到東北大地上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體味到人間彌漫著的濃濃溫情;觸摸孩子的童年世界,天真無邪的真摯使得我們整個靈魂沉浸到了優(yōu)秀文學作品帶給我們愛和美的理想境界。通過對著名作家早期作品的文本分析和作家訪談(自述)的探究,挖掘作家創(chuàng)作的情感來源和精神根基,為我們全面了解作家的整體創(chuàng)作及其創(chuàng)作的獨特性提供了最有價值的參考。
注 釋
[1]文獻—發(fā)生學方法是從研究實踐中發(fā)展起來的。夏中義在1995年出版的《世紀初的苦魂》之中運用這種方法分析王國維美學及相關的研究著作。2005年,夏中義的《“百年中國文論史案”研究論綱》的發(fā)表,則標志著這一命名的正式確立。
[2]徐堡耕:《九謁先哲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
[3][5][6][7][8][9][11][12][13][14][15]遲子建:《北極村童話》,《原始風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0、5、9、35、19、11、9、76、3、28頁。
[4]方守金,遲子建:《自然化育文學精靈——遲子建訪談錄》,《文藝評論》,2001(3),第257頁。
[10]遲子建:《寒冷的高緯度—我的夢開始的地方(自述二)》,《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廣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頁。
[16]汪曾棋:《汪曾棋文集》,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頁。
[17]王薇薇,遲子建:《為生命的感受去寫作——遲子建訪談錄》,《作品》2007(8)。
(作者介紹:李文娟,山東大學文化傳播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