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是美國乃至西方研究日本及其文化的經(jīng)典名著,它代表了西方對日本及其文化的基本看法和態(tài)度,廣泛流傳,影響深遠。該書利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與理論論述了日本的國民性、文化、神道、等級制度、明治維新等方面。今天我們站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角度重讀《菊與刀》將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本文僅就該書所論日本國民性及核心精神文化作一簡要論述。
關鍵詞:日本 文化 本尼迪克特 《菊與刀》
日本這個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令人又愛又恨。日本歷史上曾經(jīng)的謙虛學習,讓我們有一種文化的優(yōu)越感;近現(xiàn)代日本的強大與侵略,讓我們感受到它的咄咄逼人、恃強逞能,給我們這個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與無法抹去的記憶。有時日本人謙遜得像富士山上的冰,冷酷而溫和;有時像富士山內(nèi)的火,肆虐而暴躁。到底日本是天使還是魔鬼?本尼迪克特的名著《菊與刀》就給我們呈現(xiàn)了日本及其國民性的一幅學術的浮世繪。
一.本尼迪克特其人
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是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也是美國第一位女性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詩人。1887年6月5日生于紐約,原姓富爾頓(Fulton)。兩歲時,她父親去世,由當中學老師的母親撫養(yǎng)成人。1895年,本尼迪克特進入諾里奇公立學校,隨后轉到精英圣瑪加利學院學習。1921年,已是34歲的本尼迪克特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開始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人類學家弗蘭茲·博厄斯。她在1923年被授予人類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936年,她被任命為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代理執(zhí)行主任。1937年,她成為副教授以及系里的執(zhí)行干事。1946年秋季,本尼迪克特返回哥倫比亞大學。她于1948年9月17日死于冠狀動脈血栓。本尼迪克特曾擔任過《美國民俗學》雜志的編輯和美國人種學協(xié)會的主席。本尼迪克特的主要著作有:《文化模式》(1934年)《佐尼神話》(1935年)、《菊花與劍》(即《菊與刀》,1946年)等。
二.寫作背景
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成功登陸,開辟了第二戰(zhàn)場,標志著二戰(zhàn)的烽煙即將消散,德、日的失敗幾乎已成定局,美國政府便著手制訂對待戰(zhàn)后德、日的政策。對于德國,盟軍的策略是:打敗占領德國,粉碎納粹舊統(tǒng)治機構,由盟軍直接實行軍事占領。由于東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美日國情的迥異使美國不敢貿(mào)然采取對德一樣的政策來施于日本,一系列對日政策的問題困擾著美國。當時美國政府面臨有兩個問題:首先,日本政府會不會投降?德日能否等同視之?如果日本不投降,盟軍是否要用武力攻占日本本土。其次,假如日本承認戰(zhàn)敗而投降,那么,還要不要依照等待德國的樣子實行打垮舊行政機構而由盟軍直接統(tǒng)治的方式統(tǒng)治日本?為了制定最后決策,美國政府動員了各方面的專家來研究日本的國民性以及文化,提供資料和意見,當然本尼迪克特也身處其中。
三.日本人的國民性及核心精神文化
“菊”與“刀”是日本文化的兩個象征符號,“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日本武士文化的象征,日本人一方面可以賞菊、品菊;另一方面也可以進行殘酷的屠殺和自殺行為。作者以此為書名,意在表明日本文化矛盾統(tǒng)一的獨特現(xiàn)象——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斗,喜新而又保守。該書大體上從三個神道(等級制度)、明治維新、日本的國民性等三個主要方面論述了日本及其文化,但書中論述日本人的國民性及核心精神文化卻留給人們較為深刻的印象。
1.日本的國民性
作者描述了日本的矛盾性格,并分析了其表現(xiàn),產(chǎn)生矛盾性格的原因。
作者在《菊與刀》一書中對于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有一結論性描述:“日本人生性極其好斗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盵1]本氏通過大量的細節(jié)和事例剖析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所具有的矛盾二重性,一是靜如冰雪:講究禮儀的“菊花”精神;二是野蠻尚武,崇尚侵略擴張,甚至不乏殘忍的“刀”之武士道精神。日本人對戰(zhàn)爭的看法,日本人的“情義”、負恩觀、道德觀、自我修養(yǎng),對兒童的教育等,這些單項行為共同構筑了日本人的雙重的矛盾性格模式。
作者認為日本人矛盾的雙重性格的主要表現(xiàn)在重恩與復仇上。日本的文化理念和眾多的東方文化理念一致,日本人總是認為自己是歷史和社會的負恩者。然而又有對“恩”的具體理解和獨特的報答方式。本氏認為,日本人將“恩”泛化到整個社會結構中,而中國人將“恩”限定在血緣關系中。日本人將所有的社會關系都理解成受恩和報恩的關系,如在君臣、父子、師生、夫妻等,“恩”將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處于不同的社會角色,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恩情,使得他們自覺履行義務而毫無怨言。同時,“恩”也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受恩的時常常懷矛盾情緒。在公認的社會人際關系中,巨大的欠恩感推動每每(應該為“每個”)個日本人竭盡全力以求報恩。但是,欠恩又是很難受的,因而也很容易產(chǎn)生反感?!盵2]日本人對于“恩”的感覺與西方人對于債務的感覺相似,如果放任不還,人情債的利息會隨時間的流逝而增長,日本人就會感到壓力越來越大,直至將受恩人壓得窒息而亡。
日本人對待他人善意的反應是報恩,而對待他人惡意或誣蔑的反應是復仇?!八麄冋J為,只要受到侮辱、毀謗及失敗未得到報復,或者未被雪除,‘世界就不平穩(wěn),一個正派的人就必須努力使世界恢復平衡,這是人的美德,絕不是人性中的罪惡?!盵3]對于社會來說,復仇無法隨時隨地地實行,在任何制度社會中,都會受到時空條件的限制。于是,對復仇的渴望和向往在某些時候還會演化成另一種模式,那就是對自我的克制,這就是日本人突出的堅韌的性格,包括自小到大的各種意志鍛煉。這種性格最極端的行為是自殺。“日本人則尊重自殺,認為它可以是一種光榮的、有意義的行為”。[4]endprint
對于造成日本人這種矛盾性格的原因,本氏認為在于日本教育思維和教育方式,特別是日本人的童年教育的方式起了重要的影響。日本人從小就接受尊卑等級制度的灌輸,并且,日本兒童生活的前后期存在顯著的不連貫性,從肆意縱情到受到越來越嚴格的訓練和約束,兒童身上被施加的責任和壓力越來越大,成年后,日本人就完全失去了自我。日本兒童教育的不連貫造成了日本人行為的矛盾性和性格的二元性,不斷地引發(fā)著內(nèi)心緊張的沖突,致使日本人的性格兼有“菊”與“刀”的特點。
2.核心精神文化
一個民族的核心精神文化決定了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作為日本核心精神文化的“恥感文化”決定了日本的民族精神和面貌。
本氏所提出的日本“恥感文化”模式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在日本文化研究領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菊與刀》中對于分別從作戰(zhàn)中日本士兵的思想,人人互相有恩的巨大社會網(wǎng)絡,日本人對“社會的情義”,對“名譽的情義”,“報恩于萬一”等多方面的論證闡釋日本恥感文化。她認為,“恥感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根源所在。
日本的“恥感文化”是相對于歐洲的“罪感文化”文化而言的。罪感文化源自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論,即認為人人都是有罪的,人的拯救依靠不斷的自我救贖。罪感文化的良心根源是人與宗教的關系,也就是人與神、人與上帝的關系。因此,人人都需要有一種懺悔之心,而這個懺悔的對象就是上帝。這種觀念使得個人直接面對上帝,直接體驗自己的良心感受,道德的約束是內(nèi)在的,“提倡建立道德的絕對標準并且依靠它發(fā)展人的良心,這種社會可以定義為‘罪感文化。”[5]因此,在“罪感文化”背景下的個人道德觀的特點是:“一是支配個人行為的終極動力源于內(nèi)部,二是個人遵循非此即彼的絕對的善惡標準?!盵6]
日本人沒有這種宣傳“原罪意識”基督教神學。對于日本人來說,良心的根源是人與人的關系。日本人視等級制為合法。在等級秩序的框架中,日本人生活的“忠”、“孝”、“恩”、“情義”等方面都強調(diào)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生活在集體之中的日本人,生活準則是迎合大家對自己的期望,避免做出令別人失望的事情來,在此,集體主義是至上的,個人必須無條件服從集體的意志。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知恥”而謹慎的善人,才能為自己和自己所在的集體贏得榮譽。日本人從小的教育中就潛移默化地滲透著這種“知恥”的教育。如在幼兒需要斷奶時,如果孩子還“戀奶”,那么“所有的母親都嘲弄幼兒說,如果要吃奶,那就還只是個小娃娃。她們說:‘看你表弟,他才是個大人哩!他的年紀和你一樣小,卻不要吃奶;‘瞧!那小孩在笑話你哩。你已經(jīng)當哥哥了還要吃奶。”[7]而用這種譏笑的辦法敦促孩子早點成人,不只限于斷奶。從孩子能聽懂說話起,任何場合都用這些方法“。這種經(jīng)驗對培養(yǎng)日本成年人明顯害怕嘲笑和輕蔑是一種肥沃的土壤。”[8]通過上述的教育方式,日本人在幼兒時代就已經(jīng)被埋下了“知恥”的種子。
恥感文化強調(diào)外在的約束力。一個日本人,只有他的罪行或錯誤暴露,才會受到他人的譴責與懲罰,社會才會把恥辱降落到這個人頭上。假如這些行為不為人知,那么也就不會有社會群體的壓力。恥感文化中的個人,其所作所為首先考慮的是他人、社會的對自己的評價,人人以受人贊許為榮,以受人排斥為自己的羞恥。因而,日本人在犯罪錯的時候,會認為坦白懺悔只是自尋煩惱,只要不良行為沒有暴露在社會上,就不必懊喪,唯恐自己的罪錯被他人知道,那樣他會感到被譏笑,感到恥辱和不安。正是由于歐美人和日本人最初文化類型不同,積淀成了以后不同類型的罪感文化模式和恥感文化模式,而這種不同類型的文化模式又像血脈一樣融入到歐美人和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塑造了一代代的罪感型的歐美人和恥感型的日本人。正如本氏所說的“真正的恥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強制力來做善行。真正的罪感文化則依靠罪惡感在內(nèi)心的反映來做善行。羞恥是對別人批評的反應。一個人感到羞恥,是因為他或者被公開譏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覺被譏笑,不管是哪一種,羞恥感都是一種有效的強制力。但是,羞恥感要求有外人在場,至少要感覺到有外人在場。罪惡感則不是這樣。有的民族中,名譽的含義就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自我而生活。這里,即使惡行未被人發(fā)覺,自己也會有罪惡感,而且這種罪惡感會因坦白懺悔而確實得到解脫?!盵9]“恥感文化”對日本的各個方面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皭u感文化”是依靠外部強制力來實行的。因此,造成了日本人十分在乎名譽的性格。所以,他們認為一個知恥的人就是有德之人。
“恥感文化”還造就日本人缺乏明確的是非標準的性格,使日本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善惡觀念。在西方文化中,由于“罪感文化”的原因,使得每個人都遵循非此即彼的絕對的善惡標準。而在日本則沒有這種涇渭分明的觀念,他們認為人的靈魂中有兩種成分,一種是“殘暴的靈魂”(荒魂),另一種是“溫柔的靈魂”(和魂),兩種東西都是人所需要的,關鍵是要用到恰當?shù)膱龊?。[10]而這些從日本的眾多的神話傳說中就找到了印證。
四.結語
本氏的《菊與刀》雖然是一部應時之作,但其嚴謹?shù)闹螌W方法和理論,求真務實的學術風氣,鞭辟入里的分析,精當?shù)牟眉艉颓∪缙浞值慕Y論使其不失為一部經(jīng)典的文化人類學著作。讀之,我們從西方的角度看到了日本及其文化的概貌,也對這個讓人愛恨兼有的鄰邦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但是文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盡管其有相對的獨立性,我們應該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眼光看待日本及其文化,不能先入為主的一概而論,對相關于日本的具體的人和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參考文獻
1.[美]本尼迪克特,R.(Benedict,Ruth)著,呂萬和,熊達云,王智新譯《菊與刀》,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2.[美]本尼迪克特,R.(Benedict,Ruth)著,張燕,傅鏗譯《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注 釋
[1][美]本尼迪克特,R.(Benedict,Ruth),著呂萬和,熊達云等譯《菊與刀》,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2頁。
[2][美]本尼迪克特,R.(Benedict,Ruth),著呂萬和,熊達云等譯《菊與刀》,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74頁。
[3]同上,第101頁。
[4]同上,第115頁。
[5][美]本尼迪克特,R.(Benedict,Ruth)
著呂萬和,熊達云等譯《菊與刀》,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154頁。
[6]尚會鵬:《一幅日本民族性的透視圖——戰(zhàn)后50年再讀〈菊花與刀〉》,《日本問題研究》,1995年第4期。
[7][美]本尼迪克特,R.(Benedict,Ruth)
著呂萬和,熊達云等譯《菊與刀》,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181頁。
[8]同上,第182頁。
[9]同上,第154頁。
[10]陳姜季:《日本人的性格——〈菊與刀〉讀書筆記》http://www.148cn.org/data/2006/1007/article_5736.htm。
(作者介紹:王小依,廣東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