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陳俊
摘 要 探討迷信心理與應對方式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三方面的關系。采用調(diào)查法,對300名在校大學生的迷信心理、應付方式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進行了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1)消極應付方式與迷信總分呈顯著的正相關,與迷信的各緯度都呈顯著正相關。(2)大學生的迷信總分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中的進取心呈顯著正相關,堅持性和迷信總分呈顯著負相關。(3)應對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對大學生迷信的聯(lián)合解釋量是7.3%,5個預測變量中消極應對方式這個變量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關鍵詞 迷信心理 應對方式 一般自我效能感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早期的心理學研究者認為,迷信是一種錯誤的推斷,由于人類都有強烈的渴望了解事件因果的需求,以便他們能通過這些知識對自己的將來有更大的把握,甚至有的時候會完全憑借主觀臆想,將一些行為和某些結果用因果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①國外學者Jahoda 根據(jù)他們自身文化的特點,提出將迷信大致分為四類:一是迷信所形成的宇宙論和世界觀(如相信天堂、地獄的存在);二是傳統(tǒng)世俗迷信(如黑貓會帶來厄運)、占卜術(如數(shù)字命理學);三是個體的神秘經(jīng)驗,如超感官體驗,與死人交流等一些超出常理的事情;四是個人迷信,如幸運數(shù)字,幸運飾物等。②目前國內(nèi)學者認為我國文化背景下的迷信概念基本等同于Johoda的迷信概念。③結合我國文化背景以及相關調(diào)查結果,我國大學生中存在的迷信信念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一類是傳統(tǒng)世俗迷信,二類是象征性迷信,三是關于迷信的世界觀和宇宙論,如幸運數(shù)字、飾物等,四類是命理迷信。
應付方式(coping style)或稱心理應付(psychological coping),是指個體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所采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又可稱作應對策略或應對機制。應付方式被認為是人格的一部分、具有相當?shù)姆€(wěn)定性。④采用迷信行為可以認為是個體面對壓力時的一種應付方式。國外學者Malinowski對南太平洋托不倫島人的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當人在危險和不確定情境下,采用迷信行為的可能性會增加。他們發(fā)現(xiàn)通過迷信行為能有效提高被試對情境的控制感。即便這些迷信行為都是虛假的,但它也能帶來好的結果。⑤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同樣的壓力情境,大學生采用迷信行為的可能性會存在個體差異。⑥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xiàn)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不是一種技能,也不是一個人的真實能力,而是個體對完成特定任務所具有的行為能力的自信程度。⑦國外曾有學者針對自我效能感與迷信心理間的關系做研究,其中Tobacyk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的迷信心理和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負相關,⑧Wolfradt等人針對大學生群體做的一項類似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⑨而Sachs等人針對中國研究生群體所做的研究發(fā)現(xiàn),迷信心理高得分被試,自我效能感得分較低,但相關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⑩
基于前人的研究結果,本研究試圖在我國的文化背景下,去探討大學生迷信心理與應對方式以及自我效能感間存在的關系,以期更好的把握大學生迷信心理的潛在影響因素,為今后高校更好的指導大學生正確面對壓力,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提供可靠依據(jù)。
1 方法
1.1 被試
采用分層抽樣,在廣州市六所高校調(diào)查了300名被試,共回收有效問卷279份。其中男生占55.6%,女生占44.4%;文科生占57%,理科生占43%;來自農(nóng)村的學生占42.7%,來自城鎮(zhèn)的占57.3%。
1.2 工具
(1)自編迷信量表,分為四個維度,分別是傳統(tǒng)風俗迷信(如看風水、結婚看日子)、象征性迷信(上下眼皮跳)、世界觀、宇宙觀、價值觀、命理迷信(占卜術、某些東西會帶來厄運), 共45道題。用李科特式五點記分方法記分,1~5依次表示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迷信程度越高。該大學生迷信心理量表為五等級記分,中等水平的記分為3分。該量表共有45個項目,因此總分的中等水平為135分。自編迷信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中系數(shù)為0.836,存在較好的構想效度。
(2)簡易應對方式問卷(解亞寧),包含積極應對與消極應對兩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四級評分,該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89, 系數(shù)為0.90;積極應對分量表的 系數(shù)為0.89;消極應對分量表的 系數(shù)為0.78。經(jīng)過對量表進行因素分析可以看到“積極”和“消極”應對兩個因子和理論構想一致,存在構念效度。
(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編制。GSES由10個項目組成,按1~4級評分,總分的理論范圍是10到40分,總分越高,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王才康等人于2001年進行了GSES中文版的修訂與驗證。 對GSES中文版的信效度檢驗表明,其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7,分半信度為0.90。本人采用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12),共12個項目,該量表包含三個維度:(1)堅持性;(2)進取心;(3)努力。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形式,各項目均為1~5評分。
1.3 實施程序
調(diào)查以無記名團體施測的方式進行,數(shù)據(jù)、圖表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
2 結果
2.1 大學生迷信狀況
本研究中大學生的迷信量表的平均分為95.05,迷信心理得分不太高。從表1中可看到,被試迷信程度在不同性別和不同生源地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女生迷信得分顯著高于男生,城鎮(zhèn)學生迷信得分顯著高于農(nóng)村學生。而專業(yè)間(文理科)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1 性別、生源地、專業(yè)之間迷信心理的t檢驗
注:* p<0.05,** p<0.01,*** p<0.001。下同。
2.2 迷信心理與應對方式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關分析結果
根據(jù)表2,可以發(fā)現(xiàn)積極應對方式與迷信得分不存在顯著相關;消極應付方式與迷信得分顯著正相關,與迷信的各個緯度也都呈顯著正相關。越傾向于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學生迷信得分越高。
表2 應對方式與迷信心理的相關矩陣
同樣,根據(jù)表3可看到,大學生的迷信總分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中的進取心和堅持性兩維度呈顯著相關關系。其中進取心和迷信得分呈顯著正相關,堅持性和迷信得分呈顯著負相關。而努力這一維度與迷信程度無顯著相關。
表3 一般自我效能感與迷信心理的相關矩陣
2.3 應對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各因子對迷信心理的逐步回歸分析
以應對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為自變量,以迷信心理總分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一般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對大學生迷信的聯(lián)合解釋量是7.3%,5個預測變量中只有消極應對方式這個變量具有顯著的預測力,而進取心的標準化系數(shù)達到1.530,僅小于消極應對方式,它對迷信程度的影響也較大,居于第二;另外,堅持性、積極應對方式對迷信程度的影響是負向的。
表4 一般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和自我概念對大學生迷信的多元線性回歸
標準化回歸方程為:迷信總分=0.026著?(-0.036)準岢中?0.102捉⌒?(-0.001)諄Χ?0.204紫Χ???
3 討論
3.1 消極應對方式與迷信顯著正相關,且對迷信得分有顯著預測力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消極應對方式與迷信總分呈顯著正相關,與迷信的各緯度也呈顯著正相關,且消極應對方式這個變量對迷信得分具有顯著的預測力。這與國內(nèi)相關研究有一致之處。國內(nèi)學者認為有神靈崇拜的人強調(diào)客觀世界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堅信超自然力量以及人在現(xiàn)實面前只有順應,也就是“聽天由命”。當他們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時,傾向于不采取積極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 另外曾有研究發(fā)現(xiàn),消極應對方式跟主觀幸福感呈負相關, 一般傾向于消極應對方式的人,主觀幸福感都比較低。結合本研究結果,我們認為有可能個體主觀幸福感低,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難以得到幸福和滿足,他們則更傾向于把希望寄托在非現(xiàn)實世界,如一些神秘的迷信行為,以此使自己得到一定程度的精神寄托和安撫。但為什么積極應對方式跟迷信不存在顯著相關?我們認為,傾向于積極應對的個體,他們不僅可能考慮通過各種現(xiàn)實的路徑去解決問題和困難,同樣也可能抱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tài),做充分的應對和準備,因此積極應對的個體未必不會采用迷信的行為來萬全自己的目標。在生活中如勤奮刻苦學習的學生,過年回家依然會祈禱拜神,希望自己考出好成績。在某些個體看來,兩者并不沖突,他們并不完全依賴迷信行為,迷信行為對于他們而言只是一種心靈安撫的方式。
國內(nèi)學者針對大學生迷信與心理健康水平間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迷信心理與心理健康水平是呈負相關,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的個體,迷信心理得分越高。根據(jù)本研究結論,我們認為采取消極應對方式的個體,心理健康水平比較低、不夠自信,更傾向把大部分希望寄托到神靈、超自然力量上。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有效幫助學生培養(yǎng)積極的應對方式,是降低學生對迷信行為依賴的有效途徑。
3.2 進取心與迷信呈正相關,堅持性呈負相關
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完成特定任務所具有的行為能力的自信程度。本研究發(fā)現(xiàn),進取心和迷信程度呈顯著正相關,堅持性和迷信程度呈顯著負相關。而在迷信的四個維度上,其中傳統(tǒng)風俗迷信、象征性迷信與命理迷信三個維度與進取心在不同程度上呈顯著正相關;象征性迷信與堅持性則呈顯著負相關。出現(xiàn)上述的結果,我們認為,可能是由于進取心強的人,成就動機相對較高,對目標的追求更熱切。為了增加目標實現(xiàn)的可能性,他們寧可對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tài),如在看風水、選黃道吉日等傳統(tǒng)風俗迷信以及占卜等命理迷信方面,進取心越強的人就表現(xiàn)出越高的迷信。因此,建議教育過程中加強正向引導,避免進取心強的學生急功近利,誤入歧途,把時間和精力用于更具意義和價值的事件上。
另外,迷信程度與堅持性呈負相關,在象征性迷信這一維度呈顯著負相關。我們認為堅持性好的個體,面對挫折、困難時更傾向于通過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來解決問題,由于個體本身的堅持和努力,對于他們實現(xiàn)自身目標往往能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因此堅持性強的個體往往更信任自身的能力更有助于目標的實現(xiàn),而非外在的神秘力量。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加強學生意志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以便讓個體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更傾向于通過自身堅持和努力來應對事件。
4 結論
消極應付方式與迷信總分呈顯著的正相關,與迷信的各緯度都呈顯著正相關,傾向于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學生,持有迷信信念和行為的可能性更大。而積極應對方式與迷信總分各維度無顯著相關。大學生的迷信總分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中的進取心呈顯著正相關,堅持性和迷信總分呈顯著負相關。應對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對大學生迷信的聯(lián)合解釋量是7.3%,5個預測變量中消極應對方式這個變量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注釋
① Jeffery M.Rudski,Ashleigh Edwards. Malinowski goes to college: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use of ritual and superstition.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7,134(4):389-403.
② Jahoda G.The psychology of superstition.London:Allen Lane,The Penguin Press.1968.
③ 李丹.大學生迷信心理與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國優(yōu)秀碩士論文數(shù)據(jù)庫.
④ 馮進銳,徐衛(wèi)林.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調(diào)查研究.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8月第7卷增刊.
⑤ Malinowski,B.Magic,science,and religion and other essays.Garden City,NY:Doubleday.1954.
⑥ Keinan G. The effect of stress and desire for control on superstitious behavior.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2,28:102-108.
⑦ 王建俠.近十年國內(nèi)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進展.社會心理科學,2007.22(89):27-34.
⑧ Tobacyk J,Shrader D.Superstition and self-efficacy.Psychological Reports,1991.68:1387-1388.
⑨ Wolfradt U,Oubaid V,Straube E R.Thinking styles,schizotypal traits and anomalous experience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9.27:821-830.
⑩ Sachs,John.Superstition and self-efficacy in chinese postgraduate students.Psychological Reports,2004.95(2):485-487.
Rudski J. What Does a “Superstitious” Person Believe Impressions of Participants.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3.130(4):431-445.
王才康,胡中鋒,劉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應用心理學,2001. 1(7):37-40.
宋興川,樂國安.861名大學生精神信仰與應對方式調(diào)查.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2(20):104-106.
佟月華.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及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4.4(25):39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