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軍,陳穎奇,梁慧琳,陳繼陽
(1.南京林業(yè)大學 風景園林學院,江蘇 南京210037;2.蘇州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215000)
中國古典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景點對全園有畫龍點睛之妙,是歷史文化的有力詮釋,保護古典園林中的景點關系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然而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景點保護現(xiàn)狀堪憂,一些古典園林保護修葺不到位,歷史景點遭破壞甚至毀滅。吾國舊式園林,有增無減。著者每入名園,低回唏噓,忘饑永日,不勝眾芳荒穢,美人遲暮之感[1]。因此,古典園林的合理修復是現(xiàn)代城市園林的發(fā)展中迫切需要探討的課題[2-5]。通過研究古典園林景點的狀況,分析古澹園修復難點,探討其修復的合理方法,以期推動我國古典園林景點的保護和發(fā)展。
中國古典園林特指在歷史上形成并延續(xù)至今的,具有傳統(tǒng)意向的園林建造結果,包括此園林在歷史上形成、變遷及其重建[6]。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景點不僅對全園景觀的表達起著畫龍點睛之妙,更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有力詮釋。古典園林景點修復主要是指基于對園史、文獻的研究,依托特定時期古典園林造園手法,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在物質實體和精神內涵上對其景點進行恢復重建的過程。
近代來,我國古典園林修復實例有劉敦楨先生等對瞻園的恢復重建和陳從周先生等對豫園的修復研究。對于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修復及歷史園林、景觀等,段建強[6]、金柏苓[7]、郭黛姮[8]等均從不同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觀點,但學界并無一個用于指導古典園林修復重建的統(tǒng)一范式。部分學者針對具體的園林修復重建總結出了一些原則和方法,段建強將傳統(tǒng)園林基本修復原則總結為研究園史、復造兼顧、因借得宜、動靜之觀、托意出境、詩詠雅集等方面[6]。
古澹園(32°23′51.88″N、120°33′48.32″E)位于江蘇南通如皋古城東北隅的水繪園景區(qū)內,是如皋市為數(shù)不多的私家文人園林。前身為“壺領園”,系明朝末年邑人佘元美所筑。清初為范大任別墅,“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與范交好,感慨于以前的園主人“澹泊明志”的情操,在他的建議下易名為“古澹園”。民國初年古澹園因長年戰(zhàn)亂及疏于管理,原址已是一片菜地,間以竹樹茅舍,后因如皋士紳提倡建造公園,經(jīng)規(guī)劃改造后取名為“如皋公園”。解放后公園樹木零落,在“文革”時期更是一度封閉。后來地方逐漸對公園修葺整理,增添花木及稀有動物且在古澹園原址建立動物園及至1986年公園劃屬縣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管理,此時的古澹園已分裂為盆景園和動物園。
歷經(jīng)滄桑的古澹園在歷史的更迭中逐漸被摧殘,直至銷毀。原有十景為柳浪問鸝、缽池鼓楫、秋雨煙霞、葭蘆片花、土崗松風、亭亭浴月、明橋懷古、隔水名園、將軍威武和龍騰虎躍,其中將軍威武和龍騰虎躍為盆景景點。目前針對古澹園進行修復設計,面積約為1.4hm2,除明橋懷古和亭亭浴月景點尚存,其他景點皆已不復存在。
古澹園作為中國古典園林,是不同于其他類別遺產(chǎn)的獨特文化載體,其景點修復工作存在的難點較多:首先,古澹園的相關資料不齊全,且年代久遠,許多景點原貌及由來無從考據(jù),修復時可用以參考的文獻資料少之又少,對于景點的修復徒增了盲目性,也不利于園的立意詮釋;其次,由于長期的破壞,古澹園遺留的景點已是鳳毛麟角,即便有之也是泰山一隅,加上那些完全不復存在的景點,十分不利于設計者細察遺址,再現(xiàn)古意;最后,須深入思考如何采取更為合理的修復手法,方能穿古鑿今,展現(xiàn)原有特色及風貌。
目前國際上對于古典園林的保護修復并無明確、統(tǒng)一的原則,針對古澹園,可將原真性、整體性、可讀性作為其景點修復的重要原則。其中原真性為首要原則,強調景點修復必須從遺留資料的真實性出發(fā),嚴格梳理信息源,確保文化景觀價值的最大化[9-12]。整體性是指在古澹園的景點修復過程中,要站在全園的角度,統(tǒng)籌兼顧,整體規(guī)劃,歷史與現(xiàn)實并重,在保證原真性的同時,充分考慮景點在全園中的地位??勺x性要求景點的修復在物質實體復原的基礎上重點著眼于對歷史內涵的再現(xiàn),從而增加景點的文化內涵?!墩f園》中提及“造園可以遵古為法,亦可以洋為師,兩者皆不排斥。古今結合,古為今用,亦勢所必然,若境界不究,風格為求,妄加抄襲拼湊,則非所取[13]?!惫佩@的毀壞程度賦予了設計者更多的自由度,但需設計者在借鑒古今中外造園和修復理論時,仔細揣摩推敲前人思想,從古澹園既定“淡泊”立意出發(fā),并結合有形的園林景觀,有條件地延伸無形的人文內涵,創(chuàng)造有個性、有特色、有藝術魅力的新“古澹園”。
為保證古澹園修復再生后的藝術、歷史和文化的價值,通過廣泛收集文獻圖片資料,包括地方志的記載,當?shù)匚娜搜攀康脑娫~、題詠等,并深入研究,了解、認識古澹園的性質、特點、意義和歷史,以此揣摩古澹園的立意、布局、手法及詩情畫意之所在[14-15]。
2.4.1 古籍資料 古澹園的變遷過程復雜,且因其幾經(jīng)易主,現(xiàn)今破壞嚴重難辨其貌。故對于澹園的立意、布局及整體風貌的確定,以及澹園景點的修復營造主要由古籍資料(表1)推敲辨別。
表1 古澹園古籍資料Table 1 The data of Ancient Dan Garden
2.4.2 水繪園復建工程 古澹園除舊址及原有地形水系尚存,其昔日古跡與景點已蕩然無存,但所幸與之僅一洗缽池相隔的水繪園復建工程為之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復園參照依據(jù),古澹園景點修復無論在造園手法、還是景觀風格上均受到水繪園的影響。水繪園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為明末才子冒辟疆及其愛姬董小宛棲隱處。水繪園依古城墻而建的獨特造園風格為全國罕見,被列為我國古代著名園林之一,但其后一度荒落殆盡,僅存一洗缽池。直至清乾隆年間,汪之珩于洗缽池西側建一舫式水閣,定名水明樓,其構筑精美雅致,被陳從周先生譽為“海內外僅存的徽派孤本園林”。20世紀80年代的水繪園保護復建工作邀請了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專家陳從周先生主持,在水繪園遺址上恢復重建,完成的多處佳境為人稱道。
3.1.1 古澹園原有景點評估 通過將檔案考據(jù)和現(xiàn)場勘察相結合,對于古澹園原有景點進行了評估(表2)。
表2 古澹園景點評估Table 2 The scenic spots evaluation of Ancient Dan Garden
3.1.2 古澹園意境分析 原創(chuàng)意是古典園林文化景觀的精髓,對其進行科學把握成為景觀再生的關鍵。古澹園在歷史文獻中是依河傍水所建造的亭臺樓閣,亭臺樓閣互通,畫棟雕梁,飛檐流丹,別具一格。河中遍植菱(Trapa bispinosa)和荷花(Nelumbo nucifera),兩 岸 植 以 蘆 葦 (Phragmites australis),看似城郭,但含有農家風味。園主借由古澹園的隱居生活表達自己“淡泊”的情操,閑林野趣間,淡泊人生,不求通達富貴,但求悠然自得。借由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營造出“淡泊”的意境,是古澹園修復的主旨所在。將園中大樹予以保留,適當進行灌木、草本植物的配置,使整個景點呈現(xiàn)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古詩意境。除對原有植物的保留和利用,新配置的植物將以人為本為原則,考慮不同景點、季節(jié)的特點,結合鄉(xiāng)土樹種增添全園景致。全園樹種豐富,主要 植 物 包 括:黑 松 (Pinus thunbergii)、碧 桃(Amygdalus persica var.persic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紫 薇 (Lagerstroemia indica)、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金絲桃(Hypericum monogynum)、睡蓮(Nymphaea tetragona)、荷花等,整體植物配置保持統(tǒng)一性和韻律感。
3.2.1 剖析詞面 剖析詞面是對遺留景點進行逐字推敲,從字面意思細細品味其所含深意。凡要修復一個景點,必先仔細的解讀該景點,從字里行間可初步了解到該景點的構成、大致定位,成為景觀構成和營造方向的基礎。比如景點“葭蘆片花”可理解為成片的蘆葦和開花植物構成的自然野趣之景。稍加引申,葭蘆示意出此景點必然臨水而設,這就為此景點選好了地址,同時植物造景也基本成型。景點“巒崗松風”源于古詩“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崗上遍植松柏,體現(xiàn)滄桑卻不荒涼的意境。
3.2.2 探尋古意 景點名需還原到園的歷史、文化、生活之中,以古人的視角分析景點的景觀構成。因是古園修復,自然要還原其歷史價值,找出景點的人文“亮點”;然后,結合現(xiàn)狀和新的功能定位,延伸文脈,將其實事求是的展現(xiàn)。在景點“亭亭浴月”的修復分析時,從詞面來看是主人賞月之所,因古代文人雅士皆以月亮象征高潔的品格。古澹園之主淡泊名利,月下感悟,必有駐足邀月之所,且“亭亭”二字,可推想此處為高處。結合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此處假山結合亭廊,以此詮釋“亭亭浴月”甚為恰當。另外,通過分析資料,得出古澹園整體風格呈現(xiàn)粗狂滄桑之感,雖有亭臺樓閣,卻富于野趣。因此,景點的修復設計注重粗礦材質及鄉(xiāng)土植物的運用。
3.2.3 由點及面 在古典園林的景點修復中,應由點及面,將孤立的景點整合到全園的景觀營造中,從總體入手,做到布局上形式的統(tǒng)一,以充分體現(xiàn)古典園林的形式美。古澹園的十景中,缽池鼓楫、葭蘆片花和明橋懷古是依水而設的景點,土崗松風、亭亭浴月、將軍威武和龍騰虎躍是中心地區(qū)的幾個點,因此,在設置上原無定址的柳浪問鸝、秋雨煙霞和隔水名園則在其他景點的選址后恰當?shù)姆植迹⑶覍⒕包c葭蘆片花、亭亭浴月、土崗松風和秋雨煙霞作為主要景點,使得景點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移景異。
3.2.4 神形合一 中國古典園林的創(chuàng)作就是將詩畫藝術融于園林藝術之中,使園林由總體到局部都飽含詩、畫的濃郁情趣,即所謂“詩情畫意”[16]。古典園林的魅力是在給予人們有形的風景時,亦注重精神的享受,也就是寓情于景。古澹園里有一個“澹”字,寓意園主人淡泊的情懷。因此,古澹園的整體風格以樸實淡雅為主,亭廊建設古樸雅致,不宜精巧繁雜,隱于閑林花野間,渾然天成。植物配置也以此意為先,選用中國傳統(tǒng)的園林植物來配置,如古澹園中的盆景景點中現(xiàn)存有很多毛竹,象征了高尚的氣節(jié)。竹影清風的景點中以片植的竹林為特色,配以臨水山石,正如古詩所云:“竹影扶階塵不起,清風穿池水無聲?!?/p>
3.2.5 他山之石 《園冶》云:“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愈非匠作可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需求得人,當要節(jié)用?!睂τ诨貎韧獾木拔铮瑧獡P長避短,化不利為有利。并且應巧妙運用借景關系,利用那些“雖非我有,若為我備”的園外景色,擴大園內視野空間,提升景觀效果。古澹園與西面的水繪園聯(lián)系密切,且園內景色宜人,可取點眾多,西部水繪園為主要借景點;南側的逸園與玉涓園地形平整且相對位置為次要借景點,而北側的游樂場與園子整體風格迥異,在景觀視線上應做遮掩處理,由此繪制古澹園周邊景觀借景分析圖(圖1)。
圖1 周邊景觀借景分析圖Fig.1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analysis chart
水繪園中的懸雷峰假山挺秀高峭,為良好的取景處,在古澹園地勢平坦處通過視線的通透與遮掩,可作為尚佳的借景點。而園內景點亭亭浴月、巒崗松風位居高處,視線相對通透,合理的設置構件及植物配置,調節(jié)最佳的觀景視線面,借它園之景,最大限度地拓寬景觀視線(圖2)。
圖2 古澹園借景視線模式圖Fig.2 The pattern of view borrowing line of sight
圖3 古澹園景點修復設計效果圖Fig.3 The rendering of ancient Dan garden Scenic Spots Remediation
3.2.6 傳承創(chuàng)新 古典園林的景點修復在再現(xiàn)其原有風貌的基礎上,也要迎合時代的需求,既尊重歷史,又不泥古,兼容并蓄,古今相濟。在景點修復的過程中,除了合理運用體現(xiàn)當時建筑時期的科學技術水平的結構、材料和工藝,在繼承傳統(tǒng)科學技術的基礎上,也可適當?shù)倪\用當代園林建造與文物保護技術的最新成果。如景點“葭蘆片花”為了使游人更好的感受自然野趣,在臨水設置木棧道,穿插于蘆葦叢中,拉近游人與自然的距離。
通過剖析詞面、探尋古意、由點及面、神行合一、他山之石、傳承創(chuàng)新等方法完成對古澹園景點的修復工作,在物質實體和精神內涵上展現(xiàn)古澹園“隔水名園問范家,秋清雨過好煙霞。誰將玉笛三更弄,吹開葭蘆一片花”的原有風貌(圖3)。
古澹園景點的修復設計,透徹地解讀了古澹園十景的歷史文化內涵,較為客觀地還原了古澹園的原有風貌。古澹園修復工程的實踐,對古典園林文化景觀的修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進一步豐富了其理論基礎。本研究從保護和弘揚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的目的出發(fā),對歷史遺存元素進行溯本起源的深入挖掘,多層次多角度的將文化內涵契合至景觀意境,探索古典園林景點修復的理論方法。
古典園林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中國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其中多數(shù)隨著歷史變遷已慢慢損毀消逝,但其價值仍然值得探索發(fā)揚,古澹園的修復工程是古典園林修復的有益探索。
[1] 童寯.江南園林志[M].北京:中國工業(yè)出版社,1963:4-5.
[2] 朱建寧,楊云峰.中國古典園林的現(xiàn)代意義[J].中國園林,2005,11(5):1-7.ZHU J N,YANG Y F.The modern mean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5,11(5):1-7.(in Chinese)
[3] 韓立波.蘇州古典園林保護及發(fā)展對策研究[J].山西建筑,2007,32(23):347-348.HAN L B.Research of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s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J].Shanxi Architecture,2007,32(23):347-348.(in Chinese)
[4] 李艷.蘇州古典園林保護和利用的思考[D].蘇州:蘇州大學,2009.
[5] 雍振華.古典園林保護研究[J].蘇州城建環(huán)保學院學報,2002,15(3):57-62.YONG Z H.On the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gardens[J].Journal of Suzhou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2,15(3):57-62.(in Chinese)
[6] 段建強.陳從周先生與豫園修復研究:口述史方法的實踐[J].南方建筑,2012(4):28-32.DUAN J Q.CHEN Congzhou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Yuyuan Garden:the practice of oral history research[J].South Architecture,2012(4):28-32.(in Chinese)
[7] 金柏苓,朱志紅.古典名園局部景點的再現(xiàn)——記頤和園耕織圖景區(qū)復建及環(huán)境工程[J].中國園林,2005,21(2):17-19.JIN B L,ZHU Z H.The partial scenery reappearance of the classical garden— on the re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program of the farming and weaving scenic area in the summer palace[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5,21(2):17-19.(in Chinese)
[8] 郭黛姮.關于文物建筑遺跡保護與重建的思考[J].建筑學報,2006 (6):21-24.GUO D H.Thoughts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heritage sites[J].Journal of Architecture,2006 (6):21-24.(in Chinese)
[9] 阮儀三,林林.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原真性原則[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4(2):1-5.RUAN Y S,LING L.A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J].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Social Science Section,2003,14(2):1-5.(in Chinese)
[10] 王巨山.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原則辨析—對原真性原則和整體性原則的再認識[J].社會科學輯刊,2008(3):167-170.WANG J S.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principle analysis—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principle and the whole principle[J],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8(3):167-170.(in Chinese)
[11] 陳少卿.談談我國古典園林的景觀修復[J].華章,2010(36):68-69.CHEN S Q.Landscape restor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J].Huazhang,2010,36:68-69.(in Chinese)
[12] 鄧其生.議古典園林的修復—兼評議圓明園遺址的保護、整修和利用[J].廣東園林,1986(1):1-3.DENG Q S.Restor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protection,reno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ld summer palace site[J].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1986(1):1-3.(in Chinese)
[13] 陳從周.說園[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3-4.
[14] 李正.造園意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10-12.
[15] 王華青,馬良,吉文麗.論園林景觀規(guī)劃的主題與文化[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1,26(5):229-235.WANG H Q,MA L,JI W L.Discussion on the theme and culture in landscape planning[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1,26(5):229-235.(in Chinese)
[16] 丁嵐.中國古典園林在現(xiàn)代園林建設中的核心競爭力的思考[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6,21(5):187-188.DING L.O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classic par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ark[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6,21(5):187-188.(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