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被譽為中國繪畫史上杰出的大畫家之一,其一生的遭遇和藝術(shù)成就不容忽視,尤以山水畫造詣為上,縱觀唐寅山水畫作,用筆顯蒼潤秀雅、風格靈動,妙趣橫生。這與其壯游千里,踏遍名山大川不無關(guān)系。本文主要從唐寅生平、游歷生活以及其藝術(shù)成就等方面對其進行研究。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相傳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蘇州人,其博學多能,工詩、詞、書、畫,尤擅山水、人物,間作花鳥。他出身低微,父親是經(jīng)營酒食雜品的小商人,居封建社會“士農(nóng)工商”各階層之末。20余歲時父母離世,家境衰落,在好友祝枝山的規(guī)勸下潛心讀書。29歲參加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罰永世不得為官。此后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
唐寅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早年拜在周臣門下,學畫山水,后又取法宋人,廣泛地涉獵北宋李成、范寬、郭熙以及南宋李唐、劉松年和元代黃公望、倪瓚、王蒙諸大家的長處。后又拜吳門大畫家沈周為師,且能融匯貫通,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其聰慧過人,天分極高,不久便超越老師周臣,聲名大振,有出藍之譽。后來他為了幫助老師周臣,甚至將周臣的畫作落上自己的名字以得善價。
縱觀唐寅山水畫作,用筆顯蒼潤秀雅、風格靈動,妙趣橫生。這與其壯游千里,踏遍名山大川不無關(guān)系。明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離開蘇州,坐船到達鎮(zhèn)江,從鎮(zhèn)江到揚州,游覽瘦西湖、平山堂等名勝。然后又坐船沿長江過蕪湖、九江,到廬山。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給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后的繪畫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來。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黃州,看到赤壁之戰(zhàn)遺址。傳世唐寅的《赤壁圖》即依此所畫。后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陽樓,游洞庭湖。又南行登南岳衡山。再入福建,漫游武夷諸名山和仙游縣九鯉湖。唐寅由閩轉(zhuǎn)浙,游雁蕩山、天臺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達安徽,上黃山與九華山。此時唐寅囊中已罄,只得返回蘇州。這次游歷大大開闊了他的眼界,也為后來作畫增添了不少素材。
唐寅山水畫的用筆于俊秀中寓雄健風格,用墨清潤爽快,蒼勁豪放、秀雅工巧兼而有之。上海博物館藏的《山居圖》扇頁的畫法為例,畫中特別突出的是山石的皴法,將斧劈皴與披麻皴相結(jié)合,直筆中參以折筆,細筆中揉以闊筆,或疏或密,或長或短,或濃或淡,自如瀟灑,儀態(tài)萬千。此皴法是唐寅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運用,為唐寅獨有的筆法體現(xiàn)了他過人的智慧與膽識。
從構(gòu)圖上看,唐寅的山水畫畫面簡潔,形式開朗,提供給觀者以開闊宏大的自然景象之美。他非常注重留白,畫面中常以遼闊的水面將主體山勢分割,即留出大面積的空白。這樣的構(gòu)圖方法實際上多見于元代倪攢的山水畫作品當中,如果運用得當,便能使人視域遼闊,觀畫者因此而胸次曠朗。假如運用不當,便會使畫面前后景物相沖,氣勢弱小,給觀者留下?lián)砣却俚母惺?。唐寅不僅吸收了倪攢山水畫構(gòu)圖中留白的技巧,能夠使畫面形成開闊的空間效果,而且更值得稱道的還在于其依此有效地改造了宋代院體山水畫的峻拔與樸茂,使之成為一種峻拔而清曠的畫風。
唐寅還非常善于用云霧造境。這種方法在山水畫中運用得比較多,而且位置得宜,形態(tài)生動。傳世的《湖山春曉圖》中遠山的山腳到山腰全以霧氣充塞其間,從而自然表露出一片空白,在畫幅中段,有一叢樹稍淡淡出沒于薄霧之中,既豐富了中景的層次,又反襯出輕霧浮動的飄渺效果。而茅屋與老樹在霧氣的襯托之下顯示出既明晰又清雅的視覺效果,使畫面主體更加突出,并且能夠使整幅作品呈現(xiàn)出開朗清曠的藝術(shù)效果。畫幅的前段在表現(xiàn)遠山和樹林的時候只是隱約的畫出樹梢和山尖,中部則橫貫以一道霧氣。畫面中的這一道霧氣,不但能夠使近景的樹木與山石在霧氣之留白的對比之下姿態(tài)更顯明晰與雅致,而且也將近景的樹木與遠景的山頭之間的空間表現(xiàn)的極為深遠。全畫虛實相生,高低俯仰,清曠而又簡遠。
明正德九年(1514年), 唐寅被寧王朱宸濠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發(fā)現(xiàn)身陷寧王政治陰謀之中,遂佯裝瘋癲,脫身回歸故里,后來寧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幸而逃脫了殺身之禍,但也引起不少麻煩,此后的他便失去了清閑超脫的生活狀態(tài),思想漸趨消沉,轉(zhuǎn)而信佛,自號“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剛經(jīng)》:“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弊灾我环接≌隆疤佣U仙吏”。從此生活中再也沒有了湖山勝景,這種閑靜的生活只能停留于畫圖中了。他曾在《五十自壽詩》中描寫自況道:“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漫勞海內(nèi)傳名字,誰論腰間缺酒錢。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多道我神仙;些須做得功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p>
唐寅的山水畫之所以有這樣大的藝術(shù)成就,一方面是由于他能打破門戶之見,無論北方畫派、江南畫派,還是南宋的院體及元代文人山水畫,近及沈周和周臣等名畫師,他都認真學習,博采眾長,革新創(chuàng)造.最后形成自己的畫風。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對自然山川有著親身的體察和真實感受,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真山真水中汲取營養(yǎng),從而對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起著重要的滋養(yǎng)作用。他還不同于一般以賣畫為生的職業(yè)畫家,他是從文人轉(zhuǎn)化過來的畫家,他的許多作品尤能通過詩書畫的結(jié)合闡發(fā)不同尋常的立意。
南朝時期的高士宗炳曾提出山水畫的首要作用就是“暢神”,“澄懷觀道,臥以游之”。宗炳曾壯游萬里長江,“眷戀廬衡,契闊荊巫”,并長期居住衡山。直到“老病俱至”,才不得不回到江陵。但仍為“名山恐難遍游”而嗟嘆不已。于是將平素所歷所見“皆圖于壁,坐臥向之”,仿佛又置身于巖谷林壑之間。唐寅與宗炳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而他的山水畫也真正達到了宗炳所提出的“暢神”的境界。這都超越了同時代的畫家。誠如斯言“解元妙筆天下傳,直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