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是糧菜兼用的高產作物,對產量影響最大的病害主要有黑脛病、病毒病等。馬鈴薯由于被病毒單獨或復合感染引起的病害稱病毒病害。病毒侵染馬鈴薯植株后,逐漸向塊莖中轉移,并在塊莖中潛伏和積累,通過無性繁殖,世代傳遞,導致產量逐年降低,品質變劣;同時表現(xiàn)出各種畸形癥狀,最終失去種用價值。
一、 馬鈴薯黑脛病
1.發(fā)病癥狀
該病從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發(fā)病,主要為害植株莖基部和薯塊。當幼苗生長到15~20cm開始出現(xiàn)癥狀,表現(xiàn)植株矮小,葉色褪綠黃化,節(jié)間短縮或葉片上卷,莖基以上部位組織發(fā)黑腐爛,最終萎蔫而死。由于植株莖基部和地下部受害,影響水分和養(yǎng)分的吸收和傳導,造成不能結薯或結薯后停止生長并發(fā)生腐爛,且根系不發(fā)達,易從土中拔出。莖部發(fā)黑后,橫切莖可見3條主要維管束變?yōu)楹稚?。薯塊染病始于臍部,呈放射狀向髓部擴展,病部黑褐色,橫切可見維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壓擠皮肉不分離。濕度大時,薯塊變?yōu)楹诤稚?,腐爛發(fā)臭,別于青枯病。病輕的,只臍部呈很小的黑斑,有時能看到薯塊切面維管束呈黑色小點狀或斷線狀,重病株的病薯在收獲時呈腐爛狀。種薯染病腐爛成黏團狀,不發(fā)芽,或剛發(fā)芽即爛在土中,不能出苗。
2.防治要點
2.1及時摘除病株:發(fā)現(xiàn)病株應及時全株拔除,集中銷毀,在病穴及周邊撒少許熟石灰。后期病株要連同薯塊提前收獲,避免同健壯植株同時收獲,防止薯塊之間病害傳播。對留種田最好細心摘除病株,以減少菌源。
2.2藥劑浸泡種薯:黑脛病菌存在于維管束中,一般藥劑很難殺死薯塊內部的病菌。藥劑浸泡種薯,可用0.05%~0.10%春雷霉素溶液浸泡種薯30min或0.2%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種薯20~30min,然后取出晾干播種。
2.3切刀消毒:黑脛病容易通過切刀進行傳染,所以在切薯時要做好切刀消毒。操作時準備2把刀、1盆藥水,在淘汰外表有病狀的薯塊基礎上,先削去薯塊尾部進行觀察,有病的淘汰,無病的隨即切種,每切一薯塊換一把刀。消毒藥水可用5%石炭酸、0.1%高錳酸鉀、5%食鹽開水和75%酒精。切塊用草木灰拌種后立即播種。
2.4整薯播種:為了避免切刀傳染,采用小整薯播種,可大大減輕危害。小整薯播種比切塊播種減輕發(fā)病率50%~80%,提前出苗率70%~95%,增產2~3成。但小整薯要用上一年從大田中選擇無病且農藝性狀好的種薯,收獲時單收單藏,或用從無病區(qū)調入的種薯。選用健薯,汰除病薯。
2.5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用100mg/kg農用鏈霉素噴霧,也可選用40%可殺得600~800倍液防治,或用20%喹菌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灑,或20%龍克菌600倍液噴灑,或用40%世泰兼治晚疫病,也可用波爾多液灌根處理。
二、馬鈴薯病毒病害
1.發(fā)病癥狀
大多數病毒病在得病當年癥狀不明顯,但在溫度較高的地區(qū),癥狀逐年嚴重。馬鈴薯普通花葉病毒病癥狀:葉片顏色深淺不一,但葉片平展,不明顯變形,葉脈不壞死。馬鈴薯條斑花葉病癥狀:在不同品種上癥狀也有所不同,大多數品種表現(xiàn)重花葉,有小枯死斑點或葉脈壞死,葉柄和莖上也有黑褐色壞死條斑;生長發(fā)育后期植株下部葉片干枯,不脫落,呈垂葉壞死狀。馬鈴薯皺縮花葉病癥狀:弱株系在一些品種上引起輕花葉,小葉尖脈間花葉,葉尖扭曲,頂葉片卷葉;強株系侵染后產生明顯花葉,葉片嚴重變形,有時葉柄、葉脈壞死、植株矮小。馬鈴薯卷葉病癥狀:病株葉片邊緣以主脈為中心向上卷曲,嚴重的卷成圓筒狀,病葉呈革質,塊莖小而密生,其內維管束變?yōu)楹诤稚虬l(fā)生網腐癥狀。馬鈴薯紡錘塊莖病癥狀:葉和莖成銳角向上束起,葉片變小,常卷曲,半閉半合,全植株失去潤澤的綠色,塊莖由圓變?yōu)殚L紡錘形或圓筒形,芽眼突出,有時有縱裂紋。在田間很難根據癥狀類型確定病毒種類,因為不同品種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癥狀差異很大,而且田間復合侵染較多,癥狀的變化也很大。
2. 防治要點
采用大行距小株距的播種方式,播種時結合施肥施放防蚜顆粒劑。合理施肥,應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為主,適當增施磷、鉀肥。避免過量施氮,以防莖葉徒長而延遲結薯和植株成齡抗性的形成。從蚜蟲出現(xiàn)開始,每隔7~10 d噴施1次滅蚜藥,每次以不同種類的農藥交替噴施。在苗高10~20 cm、現(xiàn)蕾期、開花期各拔除病株1次。逐壟檢查,發(fā)現(xiàn)病株連同新生塊莖、母薯徹底拔除,小心裝袋,帶出田外深埋30 cm。提前收獲可獲得更多幼嫩小薯,并可避免病毒傳到塊莖。較早毀滅莖葉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晚疫病菌和已感染的病毒傳到塊莖。刈蔓在蚜蟲遷飛高峰后10 d進行,再經10 d左右收獲。
(作者單位:155630黑龍江省八五三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