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地
選地要選用疏松肥沃的土壤,最忌板結田。同時還要選用前作未種過辣椒、茄子的田塊,最好選前作是稻科及根菜類的田塊,再犁耙后起成1.8米至2米寬包溝的畦。
2、施足底肥
馬鈴薯是高產(chǎn)喜肥作物,結合早春整地,施足底肥。底肥一般畝施優(yōu)質腐熟有機肥4000~5000公斤、尿素2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硫酸鉀30~40公斤。切塊催芽春播每畝需種薯120公斤左右,播前一個月將種薯放在溫度15℃~20℃的黑暗環(huán)境中春化處理。播前20~25天將種薯切塊,每塊有1~2個芽眼,重量25~30克。種薯切塊后用600倍多菌靈懸浮液沖洗切口表面淀粉,晾干后放在溫度為15℃~18℃的室內用沙土層積法催芽,待芽長到2厘米左右時,放在散射光下晾曬,芽綠化變粗后即可播種。
3、選用優(yōu)質脫毒種薯
馬鈴薯優(yōu)良品種及其高質量的脫毒種薯,對馬鈴薯的產(chǎn)量的貢獻率可達60%左右。脫毒種薯出苗早、植株健壯、葉片肥大、根系發(fā)達、抗逆性強、增產(chǎn)潛力大。
4、種薯處理
4.1儲存催芽:北方生產(chǎn)的種薯收獲早,0-4℃儲存越冬以避免發(fā)芽太長;冬季5-10℃儲存越冬有利于春季種薯發(fā)芽。播前20-30天檢查,如幼芽已經(jīng)萌動,可取出置于溫暖向陽處曬種,使幼芽綠化粗壯;如果芽眼還未萌動,可放在日光溫室或其它溫暖環(huán)境中催芽,可使苗齊苗壯。
4.2切塊:播種前切塊,一般要求單塊重量半兩左右。小個種薯豎切,每個切塊都帶上頂部壯芽;大個種薯切塊時,尾部芽由于其發(fā)苗后生長勢弱產(chǎn)量低一般淘汰不用,然后按芽眼順序向頂部切塊,最后將頂部一分為二;切到壞薯要嚴格淘汰,并用75%的酒精消毒刀面,否則會造成病害的傳播。種薯切完后盡快播種不要堆放(注意:經(jīng)驗不足者切塊催芽謹慎使用,以避免可能會因溫濕度不勻而造成爛薯)。
5、適時播種
5.1馬鈴薯從出苗至成熟的生育期為100天左右。其生長發(fā)育的特性為:當10cm土層的溫度穩(wěn)定在5—7℃時,種薯的幼芽在土壤中可以緩慢地萌芽和伸長,16-18℃的土溫、18-21℃的氣溫,對塊莖的形成和生長最為有利,氣溫超過21℃馬鈴薯生長會受到抑制。播種越早,產(chǎn)量越低。
5.2用肥方法掌握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的原則。施農(nóng)家肥習慣上是在播種前整地時均勻撒施地面旋耕于土中,或播種時集中撒于壟溝。補充的化肥量60%于播種時施,40%在揭地膜后苗期施。
5.3開溝套壟播種時用旋耕機耕翻,使土層松、深、平、細。開好±侖頭溝與腰溝。掄頭溝深25cm,掄頭寬連溝1.8m,腰溝深30cm,腰溝間距20-25m。
6、合理密植
采用起壟寬窄行栽培,壟距1米、壟頂寬60厘米、壟高15厘米,一壟雙行,寬行70厘米、窄行30厘米、株距25~30厘米。開溝播種,薯塊在溝內芽朝上擺好后,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2~3公斤,對細土15~20公斤順溝均勻撒施,以防地下害蟲。然后覆滿溝土,鎮(zhèn)壓平整,每畝用72%都爾100毫升或50%乙草胺120毫升,對水40~50公斤均勻噴霧防治雜草,隨后立即覆膜。
7、合理施肥。馬鈴薯施肥要以農(nóng)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具體施法可分基肥:每畝施入畜糞1000公斤混土肥1500至2000公斤,在起畦時撒施;追肥從苗期到現(xiàn)蕾前每畝施尿素15公斤或復合肥25公斤;從現(xiàn)蕾開花時每畝用碳酸氫銨30至35公斤混磷肥25公斤混勻5天后施下,促使結薯。此外,在化肥使用中,施碳酸氫銨對馬鈴薯增產(chǎn)效果最好。
8、澆水
要獲得馬鈴薯的較高產(chǎn)量,需要大量的水分。滿足不了水分的需要,就難以取得滿意的產(chǎn)量。馬鈴薯既是需要大量水分的作物,又是供水不能間斷的作物,特別是在塊莖形成和塊莖增長階段,要連續(xù)保持土壤濕潤狀態(tài)。一旦水分供應間隔,便會造成塊莖停止生長,形成畸形塊莖,造成嚴重減產(chǎn)和品質降低。但馬鈴薯生育后期又要防澇,因雨澇或濕度過大會造成塊莖不耐貯藏或腐爛。因此,生產(chǎn)中要掌握均勻而充足的供給水分,使土壤耕作層始終保持濕潤狀態(tài)。馬鈴薯生長的適宜土壤濕度是,全生育期平均保持在80%左右的土壤含水量為最理想。其中苗期要保持在70%—80%,收獲前保持在65%—75%左右為宜;塊莖形成至塊莖增長階段必須保持在80%—85%。
9、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9.1主要病蟲害種類
馬鈴薯主要病蟲害有晚疫病、早疫病、蚜蟲、二十八星瓢蟲、蠐螬、金針蟲等。
9.2制定科學植保方案
選擇使用高效、低毒、對環(huán)境安全的農(nóng)藥產(chǎn)品,以保證生產(chǎn)出優(yōu)質、健康、安全的農(nóng)產(chǎn)品。根據(jù)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以及良好農(nóng)業(yè)操作規(guī)范的要求,在病害防治中應采取保護性殺菌劑和治療性殺菌劑配合使用的原則。在生長期中進行5次葉面噴藥,分別在始花期和盛花期各施藥1次安泰生70%可濕性粉劑(100—150克/畝),間隔10天;從塊莖膨大期開始,連續(xù)3次施用銀法利(75—100毫升/畝),間隔10天。
對于蚜蟲及二十八星瓢蟲的防治,除了在拌種期使用高巧拌種控制苗期的蚜蟲、二十八星瓢蟲外,在馬鈴薯成株期使用艾美樂70%可濕性粒劑5—10克/畝的劑量葉面噴霧。
10、 收獲
適時收獲馬鈴薯,以供應市場需求,馬鈴薯收獲一般在植株葉片變黃,匍匐莖干縮,馬鈴薯塊莖不再膨大時進行收獲,在收獲前將其莖葉去除,并讓馬鈴薯的皮老化后進行儲存,這樣儲存效果比較好,保證馬鈴薯的質量,以供應市場需求。
(作者單位:162400黑龍江省泰來縣克利鎮(zhèn)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