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過年,上至宮廷官邸,下到民間百姓,習俗眾多,年味濃厚。在這期間有很多娛樂活動,如投壺、高蹺、木偶戲、陀螺、雜技、聽戲等?!锻鹗痣s記》中還記載了明代正月“賞燈會走百病”的活動。清人查慎行的《鳳城新年辭》云:“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北銓懗隽宿r家女子們飛針走線為家人趕制新衣的情景。相比如今的春節(jié),古時過年的習俗與活動似乎更加豐富多彩。
年假。古代每年都有固定的時間放假。唐代法律規(guī)定,每一年的元日、冬至、清明三個節(jié)日都要放假七天。到了宋代,休假制度更加完善,春節(jié)法定的休假天數依然是七天,另加元宵節(jié)放假三天。那些因為公務實在休息不了的,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加班補貼”,但也總會得到豐厚的賞賜。
祭灶。民謠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闭f的是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要進行祭灶和掃房子這樣的民俗活動,以此迎接新年的到來。傳統(tǒng)上多將臘月二十三視為過年序幕的拉開,因為正月初一俗稱“過大年”,臘月二十三也就相對應地被稱為“過小年”。
過小年的標志性民俗活動是祭灶。民以食為天,中國先民很早就有灶神崇拜。在生產力低下的農耕社會,人們將“吃”視為生活中的頭等大事。舊時人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并在其神位兩側貼一副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睘榱俗屧钔鯛敗吧咸煅院檬隆保搅伺D月二十三這天,人們要給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按照“官三民四”的說法,官府祭灶在臘月二十三,民家祭灶則在臘月二十四。
祭完灶后,家家戶戶還要掃房子“撣塵”。因“塵”與“陳”諧音,新年到來之際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可以把一切霉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家門。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晉人周處《風土記》中說:“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背ν砩?,一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
迎年。正月初一,要把祖宗牌位供在正廳,除在中堂、祠堂祭祖外,也有上墳祭祖的。春節(jié)早上,家家戶戶必放爆竹。據說,放爆竹是為了驅鬼避邪。《清嘉錄》卷一云:“歲朝,開門放爆仗三聲,云辟疫病,謂之‘開門爆仗’?!?/p>
拜年。春節(jié)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描寫了宋代拜年情形:“士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jié)……家家飲宴,笑語喧嘩。”
祭祀。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過年期間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新年發(fā)大財。
演春。在古代,春節(jié)期間,大街上會出現游行的隊伍,有點類似于國外的狂歡。而且各朝代各地區(qū)都不一樣,有的會演社戲,有的會舞龍舞獅。人們把這種活動稱為“演春”。如今,各地正月十五的“踩街”活動,也正是“演春”的繼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