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忻州河曲縣,流傳著年俗燈盞盞古會,每年正月初開始直到二月初結(jié)束,都會在一個個小山村里隆重舉行。是時,全村人都要親手用黍子面為自己捏制一個燈盞盞,把美好心愿寄托在那親手制作的明燈中,以祈求新的一年萬事順利。
黍子面出鍋黃澄澄
農(nóng)歷二月初二上午,我們驅(qū)車從河曲縣城出發(fā),來到當天要舉行燈盞盞古會的劉家塔鎮(zhèn)碓臼也村。這是一個偏遠小山村,單聽這拗口的村名,就給人一種原始古樸的感覺。
走進村里,只見農(nóng)家的窯洞上貼滿了五彩繽紛的各式窗花和對聯(lián)。晚上要展示燈盞盞的場地,就在村里一個寬闊處的小廣場,一群人正在忙著插彩旗、掛燈籠、擺桌案。在現(xiàn)場,我們見到了碓臼也村燈盞盞古會的會長,他名叫張英,年近七旬。聽說了我們的來意,張大爺盛情邀請我們?nèi)ニ?,親眼見識燈盞盞的制作過程。
張大爺家是一個農(nóng)家小院,張大媽正在忙活著準備制作晚上要擺放的燈盞盞,她一邊忙活,一邊熱情地給我們講解燈盞盞的制作過程。張大媽說,她手中正在團和的黍子面,就是做燈盞盞的主要原材料。之所以用這種面,要的就是這個粘勁兒,而且色澤金黃。只見她把和好的面做成窩窩頭狀,然后放在鍋里蒸。不大一會兒,蒸好的黍子面要出鍋了。鍋蓋掀開的一剎那,張大媽一邊雙手沾涼水,一邊迅速把籠屜里的粘窩窩面小心地捧出來放在盆中。
涼了一會,黃澄澄的粘窩窩不太燙手了,張大媽又充分揉搓,直到面光、手光、盆光的程度,用手拍拍面團感覺彈性十足才滿意。張大媽說,還要將和好的面蓋上厚厚的棉被,放在火炕暖和的地方,讓面團醒一醒,下午才能做燈盞盞。
巧手兒捏出燈盞盞
冬日的午后,暖暖的陽光輕輕地灑在農(nóng)家小院里,忙活了一上午的張大爺終于得閑在墻根下抽了袋旱煙?!澳鬅舯K盞啦!”聽到張大媽在屋里一聲吆喝,我趕緊隨張大爺進屋。
土炕上,張大媽已經(jīng)擺好了捏燈盞盞的面板、篦子和一些小工具。張大爺先開始捏,他將發(fā)好的黍子面捏成兩頭微粗、中間偏細的圓柱狀,在頂端壓下一個小坑槽,中間插上捻好牙簽粗細的棉花線做燈芯,又倒上幾滴香油,一只燈盞盞就做好了。張大爺說:“我手笨,只能捏個簡單的。老伴捏燈盞盞,可是有幾十年了,她才是真正的巧手兒?!?/p>
張大媽先要捏一個牡丹花型的燈盞盞。只見她先將面團用搟面杖搟成一個大的面片,然后用瓶子的蓋子一按一轉(zhuǎn)一拿,一片牡丹花瓣的雛形就有了。接著稍微一捏,放在另一個作為底座的小面團上,將一片片花瓣粘起來,一朵牡丹花就做成了。我看得發(fā)呆,張大媽則邊忙著手里的活兒,邊笑著說:“如果想改變花瓣的形狀做不同的花朵,將蓋子捏一捏,就是蓮花花瓣了?;蛘邠Q個類型的蓋子,就又是另外一種花了。”看著張大媽借助剪子、錐子、梳子、刷子、瓶蓋等小物件,憑雙手靈巧地塑造出的各種造型的燈盞盞,不得不佩服民間藝人的創(chuàng)造力。
當天下午,全村家家戶戶都在制作燈盞盞。威風凜凜的神龍,騰空飛躍的奔馬,憨態(tài)可掬的小牛,靈巧秀氣的花朵,活潑可愛的羊羔……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的燈盞盞,一個個造型樸拙逼真、色澤金黃,令人嘆為觀止。
燈盞盞點亮眾人心
天剛擦黑,張大爺就莊嚴地把燈盞兒一個個點亮。7歲的小孫子,今天也早早從縣城回來過燈盞會。在張大爺?shù)闹笓]下,小孫子不一會就把燈盞盞放在了不同的地方:狗形燈盞兒放在家門口,讓它保家護院;雞形燈盞兒放在雞柵邊,祝愿家里雞群不生病、多下蛋;豬形燈盞兒放在豬圈旁,祝愿家畜興旺、豬羊滿圈;魚形燈盞兒則要把燈盞兒放在碗中,再把碗放在水缸中,燈盞兒在水缸中顯得是那樣的靜美。站在門外往里瞧,大門兩旁燈盞盞的火苗在微風的逗弄下跳動著,像是配合著人們喜悅的心情,襯托著村莊喜慶的氣氛,美極了!
夜幕降臨了,只見村里家家戶戶男女老少,手持自家的燈盞盞,相約來到村中的小廣場上,分案擺放,澆油點燈。在巧婦們的手下,有造型精雅別致的“喜鵲登梅”,有喻意財源滾滾的“馬上有錢”,有象征年年有余的“雙魚釣蓮”,有寄予美好祝福的“花開富貴”。為了傳承這一古老的民俗,村里還要舉行燈盞盞評獎。
最后,全村男女老少在會長的帶領(lǐng)下,隨著八音鼓樂的古韻,圍燈而轉(zhuǎn),將心中的美好愿望寄予明燈。燈盞盞映紅了賞燈人的臉,也映紅了山村的夜晚,更映紅了大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