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初衷”,愈聰明,愈要牢記在心,別隨意放棄。
最近在value walk(領英網站)看到一篇蠻有趣的報導。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每個人一開始對股市作配置,好幾支股票一起買,其中有幾支股票漲得特別高,而有一些股票還沒有開始漲。
一天過去了。
兩天過去了。
明顯看到有些股票漲高,有些股票不漲。
到了第三天,你會做什么事?
答案:你很有可能“受不了”了,將不漲的股票賣掉,改拿去買漲的股票!
甚至有人還反問:“這樣做不對嗎?”
當然不對了!
因為,今天漲的股票,不一定明天會繼續(xù)漲,但我們都會因為它結果是今天漲了的“初步假成果”,而忍不住地判定自己選的這些股“才是對的”,而一窩蜂的賣掉其他持股來加碼在這個“假對”的選擇上。
我們忽略了,那些不漲的,其實也是先前自己思考周全之后的睿智決定,而且很有可能到了下星期,才會輪到它們開始漲,但,我們就是無法克制自己,被眼前的“初步漲”給迷惑了。
經濟學家將這個現象稱為“笨錢效應”。
而笨錢效應,絕不只出現在“笨蛋”上面!
科學家已發(fā)現,反而是“左腦”里面的邏輯編譯功能特別強的聰明人,容易發(fā)生“笨錢效應”。
天啊,真的嗎?
據文章表示,實驗證明,就連一些對“機率”非常了解的MBA的學生,當投擲硬幣好幾次都是“反面”,他們竟會愿意打賭接下來一定是“反面”。他們并不笨,反而是因為太聰明,所以不斷的被表面的“初步假成果”給誤導。
問題來了,我在想,我們大部份的人還在蕓蕓眾生之中打滾、無法成功,是否是受了“笨錢效應”的影響?
是否“笨錢效應”就是“罪魁禍首”,讓我們無法快快地達成自己原本人生設定的夢想、目標、財富?
怎么說呢?
首先,我們既然還沒有非常成功,表示我們現在的“結果”,無論是財富、位階、權力、知名度……等等,肯定還沒有到一生“最高峰”的階段。
但,在過程中,我們已經看到自己的一些“初步假成果”,它們好像誘導彈一樣,是假的,讓我們不斷的產生“笨錢效應”。
比方說,A君進入公司之前,原本豪氣千云,只想“學學就走”,沒想到,一進入公司后,他很快得到升遷,由于這個“初步假成果”讓他認為自己做了對的決定,而且一直很得意自己的決定,所以將原本的豪氣與人生大計就拋在后面,暫時偏安于此,不去管它們了。
B君原本對愛情充滿憧憬,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結果竟被愛人拋棄,受了傷,此后就一直被這個“初步假成果”影響,因而一直再也不敢輕易相信他人,再也無法好好的愛人,再也不容易再找到更好的伴侶。
以上的A君和B君,都是聰明人,原本對人生有很棒的規(guī)劃,但都因為碰到“初步假成果”,引發(fā)了一連串的“笨錢效應”,改變了自己。
可怕的是,這是一個循環(huán)。想想,如果我們還不夠滿意現狀、認為現在還不是一生的高峰,然后,還繼續(xù)被目前的“初步假成果”影響,而去繼續(xù)支持原本的決定,當然就更“脫不了身”了,而且是永遠都脫不了身了。
所以,愈聰明的人,愈要懂得回頭去回憶一下,自己當初是怎么想的。
“莫忘初衷”,愈聰明,愈要牢記在心,別被眼前的小成就給迷惑,要一直要求自己再去聽一遍,心中那個小孩最初的聲音。
他不笨,他才是最聰明的。
摘自《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