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筷子作為伊始
記得那次跟幾個閨蜜聚會之后,我郁悶了好長時間。說來也真是慚愧,都是有女兒的人,大家便聊起廚房教子,紛紛表示要把女兒打造成廚藝高手,說會做飯的現代女孩最有魅力。這話說得我直愣愣只有聽的份兒――我最不擅長廚藝,做的飯只是以果腹為標準,按我們家鄉(xiāng)話說,是個“懶鍋的婆娘”。要說這樣的媽媽,哪還有廚房教子的資格呢?
可機會,還是來了。
那次聚會之后不久,適逢外婆96歲生日,我們一大家子人湊在一起給外婆祝壽。席間,遠在法國的表弟打來電話問候,外婆歡喜之余,長嘆一聲:“孩子跑那么遠,見一面真不容易!”轉而,老人家把目光投向正若無其事夾菜吃的琳琳,接著說:“這小閨女,用筷子那樣兒活像她舅小時候??粗?,將來也是遠走高飛的鳥?!?/p>
外婆說的沒錯兒,琳琳用筷子的手,也是拿在筷子的最上方。大家七嘴八舌打趣琳琳時,琳琳疑惑地看看外婆又看看大家,最后把目光落到手里的筷子上:“我用筷子怎么了?老外婆說的是啥意思???”
外婆的說法其實只是我們家鄉(xiāng)的一種傳說,說的是想知道孩子將來離家多遠,就看孩子用筷子時,手離筷子夾菜端的長短,離得越長,走得越遠。而此時,我忽然靈機一動,筷子是非常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進食工具,我何不湊這個機會,跟琳琳講一講我們老祖先用筷子的傳統(tǒng)講究呢?
于是我便從不可以用長短不一的筷子講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什么不可以用筷子敲擊盤碗,不可以把筷子豎插在碗里,不可以用筷子翻撿菜肴,不可以用筷子指別人……林林總總說下來,琳琳特別驚訝地看著自己手里的筷子:“真沒想到,一雙筷子,還有這么多說頭在里面?。 ?/p>
我莞爾一笑:“那可不是!中國傳統(tǒng)的老講究多著呢?!?/p>
那天回家,琳琳饒有興致地翻看資料,什么關于筷子由來的傳說,古時候叫筷子是“著”或“筯”,以及世界上用筷子的國家,興起時,這妞兒還考起我來:“媽媽你知道筷子的標準長度和意義嗎?”
我故意做出不明白的樣子:“喲,這個還有規(guī)定?”
“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琳琳驕傲得一字一頓宣布答案。
從那天起,琳琳對于筷子的種種風俗與知識敏感起來,還拿堂哥送她的一雙韓國金屬筷子向我炫耀:“媽,韓國的筷子是扁的,還是咱們中國人聰明,中國的筷子好用!”
我暗自得意。就讓一雙筷子作為伊始吧,既然教不了女兒廚藝,那我又何妨從廚房里的家什入手,讓我們家的廚房飄出與閨蜜們家飯菜香不一樣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味兒呢?
傳統(tǒng)節(jié)令吃食的魅力
琳琳對筷子產生興趣后不久,正趕上過端午。我別有深意地告訴外婆,我們單位門前有片濕地,葦蕩綿延,我跟琳琳可以在周末去采新鮮的葦葉回來,跟外婆學包粽子。
外婆一聽這話,忙不迭地答應。老人家是舊社會出來的大家閨秀,對各種民俗吃食精通無比,每逢節(jié)日,必要親自動手,更以求得一“知音”為樂。我心想,就湊這機會,讓琳琳給老外婆做個小跟班吧!
一聽說戶外采擷,琳琳高興得跳了起來。在濕地,她興致很高,很認真地按老外婆的要求,挑選適合包粽子的葦葉?;氐郊?,在我的鼓勵下,琳琳跟老外婆學著把葦葉疊起、壓好蒸煮,再把米洗好泡上。老外婆看琳琳喜歡學,更是悉心傳授,怎樣折,怎樣包,怎樣壓,需要怎樣的火候,毫不保留。那天晚上,琳琳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自豪無比時,老外婆也高興得笑成一朵老菊花:“七月七,老外婆教你烙巧花!”
我沖琳琳擠眼睛:“喲,琳琳有福氣了,雖說媽媽廚藝不精,媽媽的外婆可絕對不簡單,教的那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令吃食嗬?!?/p>
于是之后每過節(jié)日,琳琳都會急不可耐地問我:“媽,這個節(jié)日是傳統(tǒng)的不是?”。
八月十五打月餅,冬至吃餃子,臘月初八的臘八粥,二十三糖瓜粘,正月十五散面燈,清明蒸面燕……我盡量給琳琳創(chuàng)造學習這些的時間與機會,老外婆也是盡心盡力,還邊做邊給琳琳繪聲繪色講解關于這些節(jié)令吃食的美麗傳說,讓這小女孩深深地迷戀,而我私下里發(fā)動全家人的鼓勵與夸獎,更成為琳琳學習這些老手藝的動力。
有了興趣,琳琳學東西很快。她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幾年下來,還真歪打正著,如我所愿地愛上廚藝,成為一個愛做飯會做飯的小姑娘。她不僅經常下廚露一手犒勞我跟她爸,還跟老外婆學到不少民間的吃食講究,什么上車餃子下車面,什么冬吃蘿卜夏吃姜,什么一口莜面一口灑,香得人們口水流,林林總總,儼然一鍋民俗吃食大雜燴。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我極力向琳琳推薦。從片中,琳琳領略了中華飲食之美,也更加見識了中國美食源遠流長的特有氣質。那些承載中國人精神的食物,讓琳琳對從老外婆手中傳承下來的那些毫不起眼的傳統(tǒng)民俗吃食,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癡迷中國瓷
我對做飯馬虎,平日里用來盛飯菜的家什也從不講究。一個周末,琳琳與我一同收拾廚房,翻找出一套景德鎮(zhèn)餐具,小姑娘一看那白細的瓷質,簡潔的造型,愛不釋手,便拿出來洗得干干凈凈。
晚飯時,琳琳用著潔白簇新的盤碗,禁不住胃口大開,我計上心來,故意笑她:“這就算漂亮?沒見過世面吧,單就咱家,就有一套仿古的冰裂茶具,比這個漂亮多了。”
經不住誘惑,琳琳一定要我拿出來給她見識一下。其實不是什么貴重的瓷器,但我還是小小的賣了關子之后才應允,心里暗自得意,這,又是一個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好契機啊。
與琳琳一起小心地盒子打開,暖暖的燈光下,粉青色的冰裂紋瓷器發(fā)出潤潤的光澤,細碎的開裂縱橫交織,展示出它無限的自然美。
琳琳驚嘆:“好美?。 ?/p>
看她癡迷的樣子,我趁機科普哥窯、弟窯的知識與傳說。聽到后來,琳琳如夢初醒,她撫著那套茶具,眼睛里閃著熠熠的光:“我們歷史書曾經講到啊,還提到越窯青瓷,刑窯白瓷……從前我就是背背應付考試,現在看來,傳統(tǒng)的中國瓷是大有學問呢!”
我點頭稱是。就著這股熱乎勁兒,我各處搜羅書籍資料,以滿足這初初癡迷上中國瓷的小姑娘。我鼓勵她從圖書館借來瓷器鑒賞的大部頭,帶她去博物館搜尋欣賞各大名窯的展品,也引領她,把眼光拓展到彩陶文化、紫砂壺,跟她一起去陶吧體會捏泥、拉坯,上釉,粗粗了解做陶瓷的步驟。還特意帶她去游覽被稱為“中國青瓷小鎮(zhèn)”的浙江龍泉,感受中國古老的青瓷文化。那宛似春水般的釉色,碧玉般的質感,剔透的薄胎,讓琳琳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今年寒假,我又陪琳琳了解了在瓷瓶、瓷盤上雕刻的刻瓷藝術,面對藝術家精湛的刀法、極有韻致的書法和栩栩如生的山水人物,她又一次被震撼。當她聽說刻瓷藝術是一種漢族傳統(tǒng)手工藝術,秦漢時便有剝鑿瓷釉的方法時,小姑娘連連感嘆:“媽媽咱們的老祖宗太有智慧了,單就一個小小的做飯的廚房,就被玩出這么多花樣兒,我真為我是中國人而驕傲!”
我笑著告訴她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是數千年沉淀下來的精華。廚房里的,才只是九年一毛啊。”
可不是,我們的目光,已經由廚房里飄出的中國味兒盡力向外擴散,景泰藍、皮影戲,京劇、剪紙、蠟染……我?guī)Я樟战佑|各種傳統(tǒng)文化,體驗民族禮儀與習俗,讓她的課外生活豐富多彩的同時,也拓寬了她的知識面,從而讓她更加透徹地理解和感受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底蘊。
會做飯的女孩的確最有魅力,但是,讓這個千禧后的現代女孩不僅學會做飯,還對自己的民族充滿自豪,讓她從心底衍生出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我想我不同于閨蜜們廚房教子的最終目的,也便在此了。/詩坤ranbaom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