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齒輪傳動具有功率范圍大,傳動效率高,圓周速度高、傳動比準確、使用壽命長、結構尺寸小等一系列特點。其缺點是運轉時有振動和噪聲,會產(chǎn)生一定的動載荷。因此,在裝配時需要根據(jù)配對齒輪的齒隙等參數(shù)進行選配,來達到降低振動和噪聲、改善嚙合狀態(tài)、提高使用壽命。
【關鍵詞】齒隙;齒輪;固定工具;彈性夾套
1、設計背景
作為傳動副的齒輪1和齒輪2,分別通過兩段軸頸與軸承配合,而軸承與基體上的襯套配合。由于軸承本身存在內外環(huán)同心誤差,內外環(huán)自身圓度誤差,襯套也存在自身圓度誤差,內徑與外徑的同軸誤差,與軸承接觸面的垂直誤差。基體兩條中心距存在距離誤差,孔存在自身的圓度誤差,與基面的垂直誤差。最終結果改變了到齒輪安裝中心距,影響齒輪嚙合條件,引起噪聲振動,降低齒輪及軸承使用壽命。為改善這一狀況,在進行裝配時需要對齒輪及軸承進行選配,最大程度改善嚙合狀態(tài)。選配依據(jù)就是測量配對齒輪的齒隙。
2、設計原理及過程
2.1測量原理
由于齒隙是相對的量,因此進行齒隙測量時,只需固定一個齒輪,旋轉另一個齒輪,另一個齒輪的游隙即是該組齒輪副的齒隙。
2.2設計思路
通常的齒輪為減重,設計時在滿足強度的條件下,一般都設計為中空結構,因此,可采用彈性夾套的結構,對齒輪的內孔進行固定,測量時,齒輪箱基體不動,齒輪箱表面通常會有螺樁或者是螺紋孔與與其它的部件連接,測量時其余部件不安裝,因此可以利用這些螺樁或者是螺紋孔對內孔的固定結構進行固定,至此,齒輪副的一個齒輪就被固定完成。
對齒隙的測量可采用百分表,由于測量位置距離齒輪中心越遠,讀數(shù)值越大,因此,需要固定某一位置,測出實際值,利用偏離齒輪中心值反算實際值。通常這一位置定在分度圓上。
2.3設計過程
2.3.1結構及工作原理
1.轉接頭 2.銷 3.螺母 4.墊圈 5.彈性體 6.螺母 7.螺釘
8.拉桿 9.測量臂 10.導向銷
彈性定心夾緊機構的特點是利用彈性元件受力后產(chǎn)生均勻的彈性變形來實現(xiàn)對工件的定心夾緊。件5是一個開有4條縱向槽并帶錐面的薄壁套筒,將其放入齒輪內孔中,件7螺釘固定在齒輪箱體上,通過旋轉件3螺母,拉動件8,件8在導向銷的作用下,向上移動,件8下端的錐面將件5的錐面漲開,漲緊在齒輪的內孔上,達到了固定的目的。
有的齒輪測齒隙時要求對施加力要求,這一要求可通過力矩扳手來實現(xiàn),件1上開有一個方孔,用來和力矩扳手的方榫輸出頭配合。
件9中心的圓與件5外徑配合,件9上刻有一條細線,進行齒隙測量時,將百分表的觸頭放在細線位置上(位置通常為分度圓所在直徑),即可得到齒輪副在分度圓上的齒隙值。
2.3.2關鍵件設計
件5彈性體,又可稱為筒夾,它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卡爪A,二是包括卡爪在內的彈性部分B,稱為簧瓣,三是導向部分C.當以外力Q筒夾向左移動時,由于夾具體內錐面的作用,迫使簧瓣產(chǎn)生彈性變形,沿徑向均勻收縮,從而將工件定心并夾緊。當外力去除后,靠筒夾本身的彈性變形恢復即可松開工件。筒夾的圓錐角(2a)一般為30°,與其相配的夾具體(或外套)的內錐角應視具體情況決定。對于要求有一定通用性的夾頭,由于與工件配合的間隙較大(一般為0.1~0.5mm),因此,在其夾緊過程中,內外兩錐面將使主軸產(chǎn)生相對移動,這樣在其各橫截面上配合圓弧的曲率半徑不等,造成筒夾與夾具體和工件接觸不良,并產(chǎn)生不均勻磨損,從而影響定心精度及夾緊的可靠性。為改善其工作的不良狀況,一般對正錐夾具體的錐角取為31°,倒錐夾具體的錐角為29°.這樣可使其夾緊點處于距切削點較近的外端,從而可在夾緊后內外錐角趨于一致,以增大接觸面積,提高夾頭剛度,改善卡爪的受力狀況。
2.3.3材料及熱處理要求
彈簧筒夾應選用強度高、彈性和耐磨性好、熱處理變形小的材料,一般用T7A~T10A或65Mn,薄壁的可用9SiCr,大型的可用15CrA,熱處理要求,頭部卡爪須淬硬至HRC55-60,中部與尾部硬度為HRC40~50。
2.3.4.機構特點及應用范圍
筒夾定心夾緊機構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操作方便,不易磨損工件表面等優(yōu)點,所以應用也較廣泛。但因其卡爪的徑向變形量(即夾緊行程)較小,約為0.1~0.5mm,故工件定位基準面的公差必須小于這一范圍才能保證順利進行夾緊。該機構的精度主要取決與兩個元件的精度,一是夾具體上錐面與其導向孔之間的同軸度,一般要求為0.01mm左右,二是筒夾本身所能達到的精度,這取決與彈簧夾頭的工作性能,一般定心精度在0.02~0.05mm之間,故可用于精加工和半精加工。
3、使用效果
1.結構簡單緊湊,操作方便
2.定位精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