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文專利文獻是用日語客觀地闡述科學技術的一種應用文體。它的研究對象是以客觀事實為基礎的科學技術,其作用是快速準確地向公眾提供最新的技術現(xiàn)狀。因此,日文專利文獻在表達方式和邏輯思維上具有其鮮明的特征。本文從詞匯、句子的語氣和語態(tài)、句子的結構和篇章的結構入手,論述了日文專利文獻在日語語言表達上的獨特性和專利文獻篇章結構的特殊性兩方面的特點。
【關鍵詞】日文;專利文獻;外來語;漢字詞;語體;篇章結構
科技文章是研究、探討并闡述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技術資料。它包括多種文體,例如,學術論文、學術報告、產(chǎn)品的使用說明書、技術手冊和專利文獻等。其中專利文獻作為科技文章的一種文體,因其涉及的領域廣泛、內(nèi)容詳實且傳播速度快,在科技文章的總量中占有頗高的比例。
專利文獻具有三大特征:獨占性、時間性和地域性。其中地域性是指一項專利在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被授予專利權,則這項專利的專利權僅在該國家或地區(qū)有效,對其他國家沒有任何的法律約束力。因此,為推進產(chǎn)品的研發(fā)和開拓海外市場,很多企業(yè)往往就一項發(fā)明專利分別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qū)同時進行申請。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專利文獻在闡述產(chǎn)品、方法或其改進時一般會使用多種國家的語言。包括:英語、法語、德語、日語、韓語和漢語等。每一種語言在表達習慣和語法結構上都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日文專利文獻作為一種應用文體,且以其為載體的專利日語作為現(xiàn)代日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文體相比,具有其獨特之處。
作為一名專利文獻工作者,筆者在日常工作中大量檢索并閱讀日文專利文獻。日文專利文獻中報道的技術內(nèi)容雖涉及的領域廣泛,包括化學、醫(yī)藥、機械、電學等,但在語體和篇章結構上都遵循著相同的規(guī)律。
一、語體
1、詞匯
在日文專利文獻中,通常使用漢字詞和外來語結合的方式對某一技術領域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發(fā)明內(nèi)容進行闡述。其中漢字詞是指具有與漢語的漢字相同或相似書寫方式的一類詞。而外來語是指從西方國家引進的一類詞,外來語用片假名書寫。
1.1漢字詞
日文專利文獻在闡述技術問題時使用書面語,而書面語的一大特點是多使用漢字詞。日語中一部分漢字詞與漢語的漢字在形和意上相同或相似,這無疑對母語是漢語的專利文獻工作者而言在文獻的閱讀、理解和翻譯上給予了很大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以及在漢字的長期演變過程中,日語中的漢字詞有很大一部分在書寫上發(fā)生了改變,并且在意思上發(fā)生了引申或改變。筆者將專利文獻中出現(xiàn)的漢字詞大致歸納為四類,并以化學領域為例,舉例如下:
1.1.1形同意同
該類詞在書寫上與漢語的漢字相同或相似,讀音上大多采用音讀,且意思與漢語完全相同。因此,這些詞可以按照字面的意思直接理解或翻譯。如:
1.1.2形同意異或意變
該類詞雖然在書寫上與漢語中的漢字相同或相似,但在意義上發(fā)生了改變或引申。因此,這些詞往往不能僅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理解或翻譯,而是要依據(jù)專利文獻所屬的技術領域來確定詞的具體含義。如:
1.1.3形異意同
中日兩國在表達時對漢字的選擇經(jīng)常有所差異,這使得在表達同一含義時出現(xiàn)書寫不同但含義相同的情況。這類詞大量出現(xiàn)在日文專利文獻中,憑借漢語的語言習慣以及相關領域的背景技術知識,不難準確地理解和翻譯這些詞。
1.1.4形異意異
這類詞是日本人在漢語漢字的基礎上自行創(chuàng)造出的詞匯,其在書寫和含義上均與漢語有很大區(qū)別。由于從字面上很難理解其含義,因而這類詞也是日語漢字詞中最難掌握和理解的部分。對這類詞的理解,不僅需要在工作實踐中逐步積累,而且需要將其與對應的漢語的含義結合起來加以思考,才能較好地掌握。
綜上所述,一方面,漢字詞有助于我們高效地閱讀專利文獻并且準確理解其中的技術內(nèi)容。另一方面,大部分漢字詞和漢語的漢字在書寫和含義上的差別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因此在工作實踐中,應養(yǎng)成積累、分類以及思考的習慣,切忌只看到相同的部分,忽略不同的部分,望文生義,造成錯誤。
1.2外來語
在全球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背景下,為方便科學技術的國際交流,日文專利文獻報道中大量使用外來語。這些外來語大部分來源于英語,并且用片假名書寫。在專利文獻中主要用于表示相關技術領域的專有名詞和物質(zhì)名詞。以化學領域為例,舉例如下:
分析以上例詞可以看出,外來語已成為日文專利文獻中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行文中對意思的表達和客觀事實的闡述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無論是閱讀還是翻譯,準確確定外來語的意思是準確理解專利文獻中所闡述技術問題的關鍵。一方面,理解外來語實際上是同時進行兩種外文的翻譯工作,因此掌握好英語知識是理解和翻譯外來語的必備技能之一。另一方面,當今科學技術發(fā)展迅猛,大多數(shù)外來語是根據(jù)新知識、新技術或新概念而產(chǎn)生的,再加之日語本身發(fā)音上的局限性,使得很大一部分外來語未收錄在現(xiàn)有的技術詞典中。從這一點來看,單從外來語的發(fā)音有時也很難確定出其確切的意思,給日文專利文獻的閱讀和翻譯造成很大困難。這就要求專利文獻工作者在掌握外語知識的同時,也要時時不忘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技術知識,了解并掌握相關技術領域的發(fā)展動態(tài)。
2、語法結構
2.1、句子的語氣和語態(tài)
日文專利文獻是傳播技術信息、法律信息并且提供競爭情報的載體。專利申請人以它為平臺客觀地闡述自己創(chuàng)造出的新技術。因此,在行文中主要采用陳述的語氣對所申請的產(chǎn)品、方法或其改進進行說明。從日文專利文獻的句子類型分析,祈使句、疑問句和感嘆句較少,陳述句和判斷句最為常見。加之日文專利文獻具有書面語的語法特征,因此,行文中通常使用簡體形式。舉例如下:
本発明者は鋭意検討した結果、加工方法の改良により、ゴム組成物中における気相成長炭素繊維の方法性を適切に制御することで、全方向につきバランス良く熱伝導率の向上を図ったゴム組成物を得ることが可能となることを見出して、本発明を完成するに至った。[11]
本発明の一態(tài)様では、直鎖狀低密度ポリエチレン(LLDPE)と環(huán)狀オレフェン/エチレンポリマーとを含み、環(huán)狀オレフェンコポリマーの含有量は約5重量%以上約45重量%以下であり、深絞り熱成型に好適な延性や比較的高い剛性を有するシートから調(diào)製された熱成形品が提供される。[12]
專利申請人在對產(chǎn)品研發(fā)和對制造方法改進的過程中,一切均以其所屬技術領域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存在的技術缺陷為基礎,根據(jù)自身具備的技術知識,通過不斷地實驗以探究滿足市場需求的新產(chǎn)品、新方法或新用途,并以實驗事實和實驗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得出客觀的結論和說明。因此,為了強調(diào)客觀事實并給予其突出的地位,在日文專利文獻中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頻率較高。通過總結,筆者將日文專利文獻中出現(xiàn)的被動句分為兩類。
(1)標志性被動句
這類被動句是指在句子中帶有被動助動詞「れる」或「される」標志的被動句。如:
従來、ポリプロピレン、その高い結晶性により優(yōu)れた剛性、耐熱性を有し、且つ引張強度が高い上に、樹脂の構造に基づく好ましい電気的性質(zhì)や化學的安定性を持つ成形の容易な成形材料として、種々の分野において幅広く用いられる。[13]
このようなポリプロピレンの剛性、寸法安定性、耐熱性を向上させるために、ガラス繊維を配合することが試みされている。[13]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には、プロピレン単獨重合體、プロピレン-α-オレフェンダム共重合體、プロピレン-α-オレフェンブロック共重合體等が含まれる。[13]
(2)意義被動句
這類被動句是指在句子中雖不帶有被動助動詞「れる」或「される」,但在意思上具有被動的意思。如:
未延伸フィルムを縦方向に1~15%の範囲で延伸しながら吸水処理を行うことがさらに好ましい。[1](優(yōu)選地,未拉伸的膜一邊沿縱向在1~15%的范圍內(nèi)被拉伸一邊進行吸水處理。)
被動句的句子結構能夠使閱讀者迅速抓住句子的主干,把握句子的主要內(nèi)容,起到開門見山的作用。然而在日文專利文獻中,被動句是闡述和強調(diào)客觀事實的一種手段。因此,我們在閱讀和理解被動句時應當靈活處理,而不是生硬地將句子譯成漢語的被動語態(tài)。
2.2句子的結構
從日文專利文獻的句子結構特征看,復雜長句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而短句則較少。這是因為專利文獻在對一項發(fā)明進行說明時需要做出全面透徹地闡述。這一過程中,句與句之間的結構緊湊、邏輯性強,并且通常需要對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各個技術特征加以限定、修飾或解釋說明,從而使句子的結構變得龐大。在日語中,通常將多個修飾語羅列起來置于主語前對其進行修飾。而在英語中,則通常將修飾語用從句的方式置于主語之后對其進行修飾。從這一點來看,日語與漢語在句子結構上有很大相似之處,在表達和邏輯上也符合漢語的習慣。如:
“プリプレグの両面の樹脂膜の膜厚をそれぞれの面で制御することができ、プリプレグの內(nèi)部に気泡が殘せず、生産性のよい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プリプレグ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プリプレグ製造裝置を提供することを目的とする”。[14]
漢語: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在各面控制預浸料的兩面的樹脂膜的膜厚、在預浸料的內(nèi)部不殘留氣泡且生產(chǎn)率好的印刷布線板用預浸料的制造方法以及印刷布線板用預浸料制造裝置。[15]
英語:Provided are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repreg for a printed wiring board and a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a prepreg for a printed wiring board, which are capable of controlling the thickness of a resin film on both surfaces of the prepreg and achieving good productivity without bubbles remaining in the prepreg.[14]
以上是一篇國際專利申請,上述三段文字是申請人就一項發(fā)明在不同國家提出申請的相應譯文。從日文原文來看,這是一個復雜的長句。首先,句子的主體結構為“提供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裝置”。其次,句子中的下劃線部分是分別對制造方法和制造裝置進行的修飾限定。比較日語與漢語的譯文后發(fā)現(xiàn),在對“制造方法”和“制造裝置”分別進行修飾時,日漢兩種語言均將修飾語羅列并置于“制造方法”和“制造裝置”前,而在英語的譯文中,修飾語則以從句和介詞短語的形式置于“制造方法”和“制造裝置”之后。這樣來看,日語和漢語在語序上存在相似之處,在閱讀日文專利文獻時,只要逐詞逐句按順序地進行就能通順地理解其意思。
二、篇章結構的基本特點
在傳達某種信息或意圖時,語言并不是孤立地、雜亂無章地存在,而是按照某一特定的順序逐次出現(xiàn)。出現(xiàn)在該順序中的語言又是通過表示邏輯關系的關聯(lián)詞語將其連接,進而構成更大的語言單位來達到信息或意圖傳遞的目的。我們知道,日文專利文獻是日語科技文獻的一種特殊文體,它以日語為載體向公眾提供最及時的市場信息和某一技術領域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因此,這種文體的信息傳遞目的和功能決定了它除了具有上述詞法、句法的特點之外,申請人在撰寫一篇專利文獻時還必須考慮發(fā)明內(nèi)容和布局兩方面因素以及如何將內(nèi)容按照一定的邏輯有條理并且清楚地闡述出來。因此,句子結構和語篇結構具有固定的信息組織模式。筆者通過在閱讀日文專利文獻過程中進行歸納,從整體結構和局部結構兩方面大致總結出以下幾點。
1、整體結構
從撰寫的整體結構分析,日文專利文獻具有固定的撰寫邏輯和順序。一般地,日文專利文獻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上圖):
分析以上框圖,日文專利文獻從整體結構上分為“要約”、“特許請求の範囲”、“発明の詳細な説明”三個部分,其中“特許請求の範囲”和“発明の詳細な説明”是構成一篇日文專利文獻的重要的兩個部分。
“要約”部分是說明書的摘要部分,它從發(fā)明的主題和實施方法兩方面對說明書記載的內(nèi)容進行概述;
“特許請求の範囲”部分是日文專利文獻的權利要求書部分,它以說明書為依據(jù)清楚且簡要地限定出專利請求保護的范圍;
“発明の詳細な説明”部分是在撰寫日文專利文獻時用墨最多,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在這一部分中,專利申請人首先在“技術分野”部分中闡明發(fā)明所屬的技術領域,并且在“背景技術”部分中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該技術領域的發(fā)展現(xiàn)狀以及這一過程中產(chǎn)生的技術缺陷。在隨后的“発明が解決しようと課題”和“課題を解決するための手段”部分申請人根據(jù)本技術領域存在的技術缺陷分別提出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和解決該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手段。最后在“発明の実施の形態(tài)”和“発明の効果”部分詳細闡述技術方案和最終達到的技術效果。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日文專利文獻的條理清晰,各部分之間邏輯連接緊密,讀者能夠根據(jù)自身的閱讀目的快速、準確地找出所需要的技術信息。這是日文專利文獻在篇章結構上的一大特點。
2、局部結構
從撰寫的局部結構(尤其指“発明の詳細な説明”)來看,日文專利文獻大致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2.1并列列舉法
申請人為清楚具體地對請求保護的某一產(chǎn)品中的組分、制備該產(chǎn)品使用的方法、設備等進行說明,通常按照并列選擇的方式進行列舉,以達到詳細說明的目的。這是日文專利文獻撰寫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以下三段文字以并列列舉的方式分別對成型方法、添加組分以及使用設備進行了詳細地列舉:
炭素繊維複合材料は、オープンロール法によって得られたシート形のままでも良いし、工程(d)で得られた炭素繊維複合材料を一般に採用されるゴムの成形加工例えば、射出成形法、トランスファー成形法、プレス成形法、押出成形法、カレンダー加工法によって所望の形狀例えばシート狀に成形してもいい。[16]
配合剤としては、例えば、架橋剤、加硫剤、加硫促進剤、加硫遅延剤、軟化剤、可塑剤、硬化剤、補強剤、充填剤、老化防止剤、著色剤などが挙げることができる。[16]
乾式粉砕としては、高度回転ミル、ボールミル、媒體攪拌ミル、ジェット粉砕機などを用いることができるが、衝撃力を利用した繊維を押し砕く方法による回転式粉砕機、門振動ミル、遠心ミルなどの振動ボールミルが好ましい。[17]
2.2遞進列舉法
基于專利申請以技術方案的公開換取被保護的原則,申請人就一項發(fā)明在撰寫申請文件時往往會對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中的某一技術參數(shù)(例如溫度范圍、重量百分含量等)的限定范圍逐漸縮小,以保證技術方案在實施時的多樣性和效果最優(yōu)性。這也是日文專利文獻撰寫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本発明においてはアルカリ土類金屬の好ましい範囲は0~60ppmである、より好ましくは0~40ppm、さらに好ましくは1~20ppmである。[18]
本発明において用いる不活性粒子の平均粒子徑は、0.1μm以上2.0μm以下が好ましく、0.2μm以上1.0μm以下が特に好ましい。[19]
本発明において用いる不活性粒子の含有量はポリエステルに対して0.02質(zhì)量%以上0.8質(zhì)量以下が好ましく、特に好ましくは0.1質(zhì)量%以上0.5質(zhì)量%以下である。[19]
2.3對比法
為了直觀、快捷地顯示出發(fā)明技術方案在某些技術效果上優(yōu)于現(xiàn)有技術中已有的技術方案,通常將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與現(xiàn)有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對比,并且以表格或圖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
以上是日文專利文獻中最常出現(xiàn)的三種表達方式,然而在一篇日文專利文獻中,往往不是以某一種表達方式單獨存在,而是將各種表達方式有機地進行組合并綜合運用來達到文獻中句與句、段與段地銜接,進而從整體上表達出一個完整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過程。
三、結束語
通過以上的考察和分析,我們能夠看出日文專利文獻不僅具備科技文章本身所具有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同時在行文中還體現(xiàn)了日語語言表達的特殊性和習慣性。一方面,作為體現(xiàn)人類智慧結晶的日文專利文獻并不是簡單地將詞、句和段機械地進行疊加和拼湊,而是以問題的發(fā)現(xiàn)-提出-解決的方法-達到的效果為邏輯主線順次將詞、句和段有條理地連接起來,進而從宏觀上給讀者一個全新的技術動態(tài)。另一方面,隨著中日雙方科學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入,雖然兩國的科技工作者相互訪問與調(diào)研的機會不斷增多,但最主要的學習和交流的方式還是通過閱讀。而日文專利文獻中所承載的科技信息量在具有眾多文體的日文科技文獻中高居首位。因此,扎實地掌握日文專利文獻的語法特點、結構特點,無論是為了技術交流還是為了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