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人性化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體會。方法選取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行擇期手術治療的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人性化護理,并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水平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護理后觀察組SAS和SDS評分明顯小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大于對照組,且P<0.05。結論人性化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可更好的降低患者的焦慮、抑郁水平。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手術室護理;應用體會隨著現代護理模式的不斷變化,護理服務已從單純的治療性護理上升到融臨床護理、人文護理和心理護理為一體的現代護理模式,人性化護理模式也隨之應運而生。本人就人性化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分析,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行擇期手術治療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且所有患者均認知正常,意識狀態(tài)良好,并排除惡性腫瘤以及嚴重心肝腎功損害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0~76歲,平均年齡43.2歲,其中普外科手術10例,骨科手術6例,泌尿外科手術5例,胸外科手術5例,婦科手術4例;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45.1歲,其中普外科手術9例,骨科手術7例,泌尿外科手術6例,胸外科手術5例,婦科手術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數據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行遵醫(yī)囑治療性護理;觀察組采用人性護理護理模式給予護理,主要包括:
1.2.1術前訪視手術作為一應激源,無論\"大小\",都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應激反應,臨床主要表現為緊張、焦慮甚至恐懼等。術前1d手術室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的目的是更好的了解患者狀態(tài),且值得注意的是,術前訪視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10~15min為宜,以不引起患者緊張感和疲勞為宜[1]。
1.2.2術中護理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后,陌生的環(huán)境會加大患者的緊張情緒,此時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患者適當的安慰,將室溫和濕度調整到最合適狀態(tài),以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并將麻醉機、監(jiān)護儀、電刀、吸引器等操作儀器音量調整到最合適級別,以減少對患者不必要刺激;術中協(xié)助醫(yī)生嚴格無菌操作,對于非全麻患者,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可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減輕疼痛[2],加強對患者的觀察,出現異常應及時報告醫(yī)生處理。
1.2.3術后護理術后護理是手術室護理的延伸,手術結束后用溫水為患者擦拭身體身上的消毒液以及血跡,并將患者護送會病房,同時做好與病房護士的交接工作。
1.3觀察指標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和抑郁情況進行評分,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焦慮或抑郁狀況越嚴重;并應用我院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調查表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部分,以滿意和基本滿意計算護理滿意度。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系統(tǒng)軟件統(tǒng)計分析資料,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并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在護理前的SAS和SDS得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SAS和SDS均有明顯下降(P<0.05),且觀察組變化更為顯著(P<0.05),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分別為100%、80.0%,兩組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人性化的護理模式是由美國人華生首先提出的\"人性照護\"模式發(fā)展而來的,其本質是一種人文關懷[3]。在本組研究資料中,我們將人性化護理模式應用到手術室護理中,結果顯示給予人性化護理的對照組在護理后的焦慮和抑郁評分明顯降低,且與僅給予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比較P<0.05,這對提高手術安全性、和諧護患關系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秦曉燕.手術室護理中人性化護理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27):356-357.
[2]何少玉,彭友嬌.手術室護理中人性化護理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32):555-556.
[3]邱偉婷,祝妍華,張綠云,等.手術室護理中人性化服務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34):246-247.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