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行護理干預的臨床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為43例,觀察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系統(tǒng)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通氣功能改善情況、平均住院時間、平均治療費用。結果觀察組護理后PaO2、PaCO2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P<0.05),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及平均治療費用明顯少于參考組(P<0.05)。結論給予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優(yōu)質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患者血氣指標的改善,縮短患者治療時間,減輕患者經(jīng)濟壓力。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護理干預;住院時間肺氣腫是由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疾病引起,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同時疾病病程較長,患者承受較大的身心負擔,部分患者甚至出現(xiàn)自暴自棄情緒,導致治療無法順利進行,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因此在治療同時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有著重要作用[1]。筆者對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6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男46例,女40例,年齡43~82歲,平均年齡(67.39±5.28)歲,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jīng)體征、臨床癥狀、病史及相關檢查等確診,合并肺心病患者11例,自發(fā)性氣胸患者10例,將兩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方法給予參考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選擇傳統(tǒng)靜脈滴注藥物,同時保證室內外衛(wèi)生,嚴格控制氧療時間、促進排痰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優(yōu)質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呼吸訓練及不良反應護理。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后PaO2、PaCO2指標變化情況進行觀察,記錄統(tǒng)計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及平均住院費用。
1.4統(tǒng)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x±s),計數(shù)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相較治療前兩組患者PaO2、PaCO2指標均出現(xiàn)明顯改善(P<0.05),觀察組改善程度明顯大于參考組(P<0.05),見表1。
2.2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為(14.69±3.29)d,患者治療平均費用為(1169.55±5.27)元,參考組平均住院時間為(21.32±4.05)d,患者治療平均費用為(2753.62±141.27)元,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及平均治療費用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
3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為常見慢性疾病,患者伴隨嚴重的呼吸障礙等,生活質量較差,同時承受著較大的心理負擔,因此對患者進行必要的生理及心理護理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與患者進行必要的溝通交流,盡量將疾病相關知識詳細的告知患者,從而提高其自身對疾病的了解、認識;將輔助呼吸的必要性及可能引起的不良感受告知患者,盡可能減少患者的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2]。②飲食方法,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較多,多膿性痰,因此需要對其進行必要的飲食干預,飲食盡量以清淡為主,忌辛辣刺激食物;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多伴隨胸悶、喘息、咳嗽等癥狀,機體耗能較為嚴重,因此需要為患者提供高熱量、高蛋白食物,嚴禁飲用碳酸材料,適量補充電解質及微量元素。③呼吸訓練,通過呼吸訓練適當增加患者肺活量,從而促進其血液中氧含量的增加;在進行呼吸訓練時,醫(yī)護人員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將具體的操作方法告知護患者,對于訓練較慢患者,醫(yī)護人員需要親身示范[3]。④不良反應護理,定期對患者進行氣道濕化治療,避免出現(xiàn)喉嚨及口干,嚴格控制空氣濕度;加強對并發(fā)癥的觀察,加強對患者口腔、皮膚的護理,避免誤吸的出現(xiàn),保證患者呼吸道干凈清潔。結果顯示,觀察組經(jīng)優(yōu)質對癥護理,觀察組PaO2、PaCO2指標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P<0.05),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及平均治療費用均明顯少于參考組(P<0.05),由此可知,在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治療同時給予優(yōu)質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氣指標,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呂雪麗,韓名娟,朱海燕.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的應用[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2,20(04):104-105.
[2]王少霞.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并發(fā)氣胸時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7):4147-4148.
[3]賈瑞霞,宋俊蘭.慢性阻塞性肺氣腫70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02):388-389.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