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分析補陽還五湯加味防治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總有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我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骨科手術患者186例,術后給予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觀察其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及體征、疼痛、下肢腫脹積分,治療前后的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D-二聚體(D-dimer)的變化情況,藥物不良反應。結果 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疼痛、下肢腫脹積分均比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治療后FIB、APTT、PT、D-dimer血流變學指標均比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治療期間無1例出現(xiàn)藥物不良反應。結論 骨科術后使用補陽還五湯加味可有效預防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且安全性高,無副作用。
關鍵詞:補陽還五湯;下肢深靜脈血栓;血流變學;安全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LEDVT)常見在骨科手術后并發(fā)癥,嚴重者可繼發(fā)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癥(PTE)。而PTE是主要的骨科手術后并發(fā)癥導致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及早預防治療是關鍵。在中醫(yī)學的角度,LEDVT屬于\"熱痹\"的范疇,經(jīng)久難愈,本研究通過觀察分析補陽還五湯加味防治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總有其臨床應用價值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骨科手術患者186例,其中男有104例,女有82例,年齡在36~81歲,平均年齡為(61.7±14.5)歲,均為行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均排除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細菌性心內(nèi)膜炎、造血系統(tǒng)障礙、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紊亂的患者,術后給予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觀察其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及體征、疼痛、下肢腫脹積分,治療前后的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D-二聚體(D-dimer)的變化情況,藥物不良反應。
1.2方法基礎方為:生黃芪30~60g、地龍15g、川牛膝15g、丹參15g、薏苡仁15g、赤芍15g、水蛭10g、丹皮10g、桃仁10g、當歸10g、紅花6g、川芎6g。根據(jù)患者的證型辯證加減,體虛寒患者加細辛5g、桂枝10g;體熱者加絲瓜絡10g、知母10g;氣虛血虛者加熟地15g、黨參15g、杜仲10g、白術10g;納呆者加炒麥芽15g、雞內(nèi)金10g;腫脹明顯且濕邪未化者加防己10g、木瓜10g;疼痛劇烈者加沒藥10g、乳香10g。1劑/d,連續(xù)使用1個月,隨訪6個月。
1.3評價標準
1.3.1臨床癥狀及體征評價標準 根據(jù)中醫(yī)癥候積分評定標準對各種臨床癥狀及體征進行評分,包括患肢酸、脹、沉,易乏力、疲勞癥狀,癥狀全部具備,記為6分,減少一項癥狀,記為4分,減少兩項癥狀,記為2分,減少三項癥狀,記為0分[1]。
1.3.2疼痛評分評價標準 術后疼痛評分使用的是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按照5級評分法,無疼痛記為0分;輕度疼痛記為1~3分;中度疼痛記為4~6分;重度疼痛記為7~9分;劇烈疼痛記為10分[2]。
1.3.3患肢腫脹評分標準 根據(jù)治療后患肢腫脹感進行主觀評分,6分:有明顯腫脹感,小腿下段有輕度水腫;4分:有腫脹感,足背、踝部可見輕微水腫;2分:有腫脹感,未見明顯水腫;0分:無腫脹感,無水腫。
1.4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中所有數(shù)據(jù)均輸入到SPSS軟件中進行計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使用均數(shù)t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疼痛、下肢腫脹積分均比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見表1。
治療后FIB、APTT、PT、D-dimer血流變學指標均比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見表2。治療期間無1例出現(xiàn)藥物不良反應。
3討論
骨關節(jié)置換術后及康復過程中容易并發(fā)DVT,老年患者發(fā)生率更高,嚴重者可并發(fā)致命性肺栓塞,死亡率高,由于下肢關節(jié)置換術容易造成內(nèi)管內(nèi)皮損傷、血液高凝狀態(tài)、靜脈血流減慢等,若術后不采取任何防御措施,并發(fā)DVT的幾率較高。
中醫(yī)角度認為,脈血栓形成屬于\"熱痹\"的范疇,以紅腫熱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病因認為是蘊熱,外寒風寒,寒郁為熱,引起氣機不通,時間延長寒亦化熱所致,也可能是風寒濕邪留滯在經(jīng)絡中,時間延長化熱所致。本文中采用的補陽還五湯基礎方出自《醫(yī)林改錯》[3],主要作用是祛瘀通經(jīng)絡,益氣活血,原用途主要是治療腦血栓、腦中風患者各種后遺癥,近年來,臨床實踐證明,此方可應用在骨科關節(jié)置換術后預防DVT中,中醫(yī)認為骨關節(jié)置換后患者氣血虛損,加上此類患者多年關節(jié)疾患多為正氣不足,血運不行,術后淤血阻滯脈絡加重,營血回流不暢,水津外溢,聚集成濕,在下肢灌注,停滯在肌膚,加之術后長期臥床,氣傷更重,\"氣為血帥\",氣不行則導致血不行,進一步加重DVT[4]。因此,本文以補陽還五湯的主要作用為根本,根據(jù)患者的證型進行辨證加減,如氣虛明顯者,加用白術以補虛益氣;陽虛失溫者加桂枝、細辛,以溫養(yǎng)助陽等,能靈活地隨證加減,起到補氣活血通絡作用。
本研究統(tǒng)計結果也可見,治療后各種癥候積分、血流變學指標均對比治療前有顯著改善,可見補陽還五湯通過上述作用,針對血栓形成多個機制,可有效地改善骨科術后抗凝系統(tǒng)、凝血系統(tǒng)及纖溶系統(tǒng)功能,同時改善血流的高凝狀態(tài),減少血液粘滯性,預防術后并發(fā)DVT。
綜上所述,骨科術后使用補陽還五湯加味可有效預防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且安全性高,無副作用,值得臨床合理推廣。
參考文獻:
[1]鄭君渭.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下肢靜脈栓塞32例[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0,45(2):128-129.
[2]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分會.中國骨科大手術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指南[J].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2009,3(3):380-383.
[3]劉曉峰,董江濤,陳百成,等.膝關節(jié)鏡下交叉韌帶重建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18):1643-1646.
[4]石建平,趙夢華,要跟東.靜脈血栓形成的遺傳學危險因素[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2,26 (1):4-5.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