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兒腹瀉是臨床上常見疾病,護理小兒腹瀉時,中醫(yī)根據(jù)臨床癥狀辨證分型進行有針對性的辨證施護,可防止傳變,縮短病程,促進康復。
關鍵詞:小兒腹瀉;辨證施護小兒腹瀉是各種原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胃腸道功能紊亂綜合征。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有時也稱\"秋季腹瀉病\",以6個月~2歲兒童發(fā)病最多。臨床分為輕型、重型,重型患兒每天腹瀉10次以上,伴有明顯的脫水、電解質紊亂及全身中毒癥狀,并可造成小兒營養(yǎng)不良,生長發(fā)育障礙和死亡[1]。據(jù)調查,我國因小兒腹瀉病年死亡率為0.51%,全世界每年因腹瀉致死的嬰兒在400萬以上,故WHO將腹瀉病的控制列為全球性戰(zhàn)略[2]。因此,在本病的治療過程中采用中醫(yī)辨證施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一般護理
1.1起居護理起居有常,注意氣候變化,天氣變熱逐減衣服,變冷增添衣物,謹防寒溫失常。
1.2防止交叉感染病室確保干凈整潔,做好定時消毒,患兒所用餐具、衣物等應及時消毒處理,接觸患者前后應認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1.3加強臀部護理注意臀部衛(wèi)生,勤換尿布、溫水擦洗,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防止臀紅的發(fā)生。若出現(xiàn)臀紅則涂液狀石蠟, 減少刺激和感染機會[3]。
1.4注意口腔衛(wèi)生可用5%碳酸氫鈉液配成2.5%溶液或溫開水漱口, 1次/d或2次/d, 防止鵝口瘡[4]。如有鵝口瘡可用制霉菌素涂抹[5]。
2辨證施護
2.1濕熱瀉①用藥護理:以清熱利濕,安腸止瀉之治法,方用葛根芩連湯加減[6]。方以葛根、黃芩、黃連、甘草組成。若濕重于熱,治以芳香化濕,清腸運脾,方用三仁湯加減,藥用厚樸、藿香、蔻仁、薏苡仁、陳皮、法半夏、茯苓、黃連、木香、澤瀉、銀花等;②對癥護理:患者需注意尿布勤換,便后用溫開水清洗臀部, 擦干后用滑石粉外撲,保持干燥,以防泌尿系統(tǒng)感染。發(fā)熱口渴者加滑石、蘆根、石膏清熱生津。夏季盛暑之時,發(fā)生泄瀉,可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葉清暑化濕;③飲食護理:宜清淡、易消化之品,如米湯、湯面、綠豆湯等。蔬菜宜食冬瓜、苦瓜、絲瓜等清熱利水之品,還可食用適量馬齒莧、魚腥草、鐵莧菜等。如伴身熱者宜多飲淡鹽水、涼開水、西瓜汁、梨汁等。食療方可用苡米白頭飲(生苡米30g、白頭翁15g、高梁米、白糖各適量),先爆炒高梁米,取6g與苡米、白頭翁同煎取汁,加白糖即成,2~3次/d服用,連服數(shù)天。具有清熱利濕止瀉之功效。忌食生冷不潔、肥甘油膩、辛辣、煎炒等食物,以免助濕生熱動火,加重病情。
2.2風寒瀉①用藥護理:以疏風散寒,化濕和中之治法,方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藥用藿香、蘇葉、白芷、生姜疏風散寒,理氣化濕;半夏、陳皮、蒼術溫燥寒濕,和胃理氣;茯苓、甘草健脾和胃[6]。若寒邪直中太陰,損傷脾陽,運化無力而致的泄瀉,治以溫中散寒,方用理中湯加炒淮山、炒葛根、木香、茯苓;②對癥護理:注意保暖, 避免受涼。腹部用熱水袋保暖, 熱水溫度以50℃為宜以防燙傷。室內(nèi)空氣保持清新, 溫度以22℃~24℃, 濕度以50%~60%為宜[7]。惡寒鼻塞重者加荊芥、防風以解表散寒;③飲食護理:宜溫熱且富有營養(yǎng)、易消化之品, 可煎生姜水、生姜紅糖水溫服,以助祛寒之功。食療方可用防藿蔥蔻粥(防風3g、藿香2g、蔥白2莖、白蔻1g、粳米30g),先上四味加水共煎取汁去渣,另取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藥汁,煮成粥。2次/d,連服3d。禁食油膩、生冷瓜果。
2.3傷食瀉①用藥護理:以運脾和胃、消食化滯之治法,選用保和丸加減[6]。常用中藥如山楂、雞內(nèi)金、神曲、陳皮、半夏、萊菔子、連翹、木香等。若傷于乳食,積于脾胃,運化失司,治以消乳運脾,方用消乳丸加減,藥用香附、神曲、陳皮、麥芽、砂仁、炙甘草等。若乳母感冒發(fā)熱,哺乳后,致嬰兒泄瀉,當以清腸消乳為治,常用銀花、藿香、扁豆衣、茯苓、麥芽、木香、山楂、生甘草等;②對癥護理:傷肉食者, 重用山楂消肉積;傷米、面食者,重用麥芽、谷芽消米、面積滯;腹脹明顯者,加厚樸、萊菔子消積除脹;伴腹痛者, 加木香行氣止痛,或用芒硝炒熱裝入布袋熱敷腹部,并采用揉中脘、摩腹(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摩腹2min,手法宜輕)以止痛;伴嘔吐者,加生姜、藿香和胃止嘔;③飲食護理:嚴格控制飲食。急性期應禁食8~12h左右,待癥狀好轉,可恢復進食,先進少量稀飯, 由少到多, 由稀到稠,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食之能消,勿暴飲暴食,如是嬰兒腹瀉重時應暫停母乳,待泄瀉緩解再逐漸增加母乳喂食量。飲食需注意衛(wèi)生,可食山楂粥、蘿卜粥、炒米粥等以達到消食化積滯的目的。食療方可用消食方(萊菔子9g、雞內(nèi)金6g,淮山藥、白糖各適量),先將萊菔子、雞內(nèi)金煎水取汁去藥渣,再將山藥研粉,與藥汁一起煮粥,調入白糖即可。1劑/d,連服3~5d。禁食油膩、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4脾虛瀉①用藥護理:以健脾益氣、助運止瀉之治法,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用黨參、白術、茯苓、甘草補脾益氣;山藥、蓮子、扁豆、薏苡仁健脾化濕;砂仁、桔梗理氣和胃[6]。若久利以后,脾虛津液不能上承,運化失職所致的脾氣陰虛,治以運脾生津,方用七味白術散加減;②對癥護理:患者瀉后用五倍子6g 煎水洗肛周, 預防紅臀的發(fā)生。若腹冷大便夾不消化食物者,加炮姜、益智仁以溫中散寒,曖脾助運;久瀉不止,無積滯者,加肉豆蔻、石榴皮固澀止瀉。③飲食護理:此型重在飲食調養(yǎng),因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常不足\",故應養(yǎng)成定時定量進食習慣,并鼓勵多飲糖鹽水,飲食多樣化,宜熱食、清淡易消化之品,如稀粥、湯面、山藥粥等,宜少食多餐, 不宜過饑過飽, 暴飲暴食。食療方可用二君子粥(黨參6g,茯苓9g,大棗5枚,炒米30g,紅糖適量),上四味加水煮粥,1劑/d,連服2~3d。忌用油膩及煎炸不易消化之品。
2.5脾腎陽虛瀉①用藥護理:以溫補脾腎、固澀止瀉之治法,方及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方以干姜、吳茱萸、黨參、白術、茯苓、附子、補骨脂、肉豆蔻組成[6];②對癥護理:患者喜暖惡寒,易疲勞,注意休息,防寒保暖,尤其注意腹部保暖。脫肛者,加黃芪、升麻升舉中陽;久瀉滑脫者,加訶子、赤石脂收斂固澀止瀉;③飲食護理:飲食宜富有營養(yǎng)(含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及和胃健脾補腎之品,食療方可用四逆粥(制附子5g,干姜3g,粳米30~60g,蔥白、紅糖各適量),先將附子和干姜研為細末,再用粳米煮粥,待粥煮沸后,加入藥粉及蔥白、紅糖煮為稀粥,溫熱服食。禁食生冷性寒涼及油膩之物。
3體會
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機體抗病能力不足,加之寒熱不能自調,飲食不能自節(jié),若調護不當,飲食失宜,稍有感觸,則易發(fā)病,且傳變迅速。臨床需要抓拄有利時機,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發(fā)生傳變。
小兒腹瀉是臨床上常見疾病,暴瀉、熱瀉易耗陰津;寒瀉、久瀉易傷陽氣。故小兒腹瀉易于傷陰、損氣、傷陽。如重癥腹瀉患兒,瀉下過度,則傷及陰陽,終致陰竭陽脫的危重變證。中醫(yī)對于本病的辨證分型[6]分為濕熱瀉、風寒瀉、傷食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中醫(yī)對小兒腹瀉進行有針對性的辨證施護,可防止傳變,縮短病程,促進康復。因此,中醫(yī)辨證施護對小兒腹瀉護理更具特色。
參考文獻:
[1]崔焱主編.兒科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2]張士卿.張士卿教授治療嬰兒腹瀉日久不愈經(jīng)驗[J].中醫(yī)兒科雜志,2005,1(2):30.
[3]李英蘭, 金玉子, 張玉蘭. 66 例小兒腹瀉的護理[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2, 18(10):934.
[4]劉玉琳, 林良明, 米杰, 等. 1991~1995 年中國5 歲以下兒童腹瀉死亡監(jiān)測結果[J].中華兒童保健雜志, 1998, 6(3):166-169.
[5]王青山,車桂華, 趙青, 等. 小兒腹瀉的營養(yǎng)療法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03, 18( 12) : 1933.
[6]汪受傳,主編.中醫(yī)兒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6:101-102.
[7]蔣志娟. 小兒腹瀉的中醫(yī)辨證施護[J].廣西中醫(yī)藥,1999 ,22(1):46.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