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MRI在鼻咽癌診治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對我院接收治療的56例鼻咽癌患者入院資料進行分析,根據(jù)患者入院時間順序分為兩組,每組有28例患者。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診治,實驗組采用MRI診治,比較兩組診治效果。結果 經鼻咽部掃描診斷MRI檢出率85.7%,CT檢出率57.1%,兩種檢測手法檢出率比較差異顯著(P<0.01);經顱底部掃描診斷MRI檢出率60.7%,CT檢出率26.8,兩種檢測手法檢出率比較差異亦顯著(P<0.01)。結論 實驗中,對鼻咽癌患者采用MRI診治效果較好,臨床診斷率比較高,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鼻咽癌;MRI;常規(guī)方法診治;MRI診治
鼻咽癌是我國南方常見腫瘤,具有明顯的種族和地理分布特征,我國廣東省多發(fā),發(fā)病率男性大約是女性2倍。超過70%的患者以頸部淋巴結腫大就診,其次以鼻咽部、耳部癥狀就診。目前,臨床上由于這種疾病早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很多患者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誤診或漏診現(xiàn)象,從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近年來,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MRI在鼻咽癌在診治中使用較多,并且取得較好的效果。為了探討MRI在鼻咽癌診治中的應用效果。對我院自2013年12月~2014年2月接收治療的56例鼻咽癌患者入院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我院接收治療的56例鼻咽癌患者入院資料進行分析,根據(jù)患者入院時間順序分為兩組,每組有28例患者。實驗中,男性27例,女性29例,患者年齡在39~84歲,平均年齡為(48.4±1.5)歲。病理分型:分化型非角化癌12例,未分化型非角化癌例38,角化性鱗癌3例,未分化癌3例?;颊吲R床表現(xiàn):回縮性涕血、聽力下降、耳鳴、頭痛頭暈、眼球活動受限、復視、頸部淋巴結腫大等。排除有遠處轉移患者,所有患者均對診治知情同意。兩組患者年齡、入院時間等資料經分析指標間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患者來我院后,為了進一步對患者確診,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細致的檢查,對于不能確診的患者可以進行輔助檢查,如:心肺功能、體溫等。
1.2.1對照組診治方法對照組采用CT方法診治,具體方法如下:CT掃描采用美國GE公司多排螺旋CT掃描儀,自頭頂至鎖骨平掃,層厚5mm,層距5mm,并行增強掃描,對比劑采用優(yōu)維顯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注射劑量80~100ml,注射速度3~5ml/s,注射后30s內進行掃描。
1.2.2實驗組診治方法實驗組采用MRI診治,具體方法如下:MRI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掃描儀,SE序列,自鞍上池至第二頸椎行橫斷面掃描,后行矢狀面和冠狀面增強掃描,層厚5mm,層距1mm,翻轉角度90°。
1.3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實驗中,對患者檢查過程中搜集和記錄的數(shù)據(jù),醫(yī)護人員利用SPSS16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然后再對這些數(shù)據(jù)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具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中,經鼻咽部掃描診斷MRI檢出率85.7%,CT檢出率57.1%,兩種檢測手法檢出率比較差異顯著(P<0.01);經顱底部掃描診斷MRI檢出率60.7%,CT檢出率26.8,兩種檢測手法檢出率比較差異亦顯著(P<0.01)。
3討論
鼻咽癌常起于側壁,好發(fā)于側隱窩。臨床確定診斷主要是經鼻咽鏡取病理確診。CT、MRI是確定原發(fā)灶及腫大淋巴結的主要方法,由于MRI對軟組織有良好的對比度,現(xiàn)在已作為常規(guī)檢查,腫瘤組織MRI信號強度較均勻, T1WI 信號強度稍低, T2WI呈偏高信號強度, Gd-DTPA 增強后掃描腫塊強化,以顱底筋膜破壞與否為限,分為腔內與超腔生長。MRI對周邊組織結構如腭帆張肌、翼內肌、翼內外板、咽后間隙和椎前間隙、椎前肌、枕骨斜坡和蝶竇的受侵顯示效果較CT好。MRI與CT評價效能[2],對顱內受侵(57%對36%)、顱底受侵(60%對40%)咽后淋巴結(58%對21%)和椎前肌受侵(51%對22%)。
鼻咽的淋巴引流主要有3條途徑。一條途徑引流至咽旁間隙的一小組淋巴結,與Ⅸ-Ⅻ顱神經相鄰近。其中最主要的淋巴結是咽后淋巴結。另一條途徑引流至頸靜脈鏈,包括頸內靜脈二腹肌淋巴結和頸深靜脈淋巴結。第三條途徑引流至副脊鏈,其中最主要的淋巴結位于胸鎖乳突肌下方的乳突尖處。頸部淋巴分布復雜,MRI由于血管流空效應,使得淋巴結與血管更易區(qū)分。Van den Brekel等提出的淋巴結轉移影像學診斷標準被廣泛采用,標準包括:淋巴結中心壞死、包膜外侵犯、橫斷面最短橫徑≥1cm(頸內靜脈二腹肌淋巴結為11mm,咽后淋巴結為5mm)或具有臨界大小的3個以上成簇淋巴結。
由于鼻咽癌放射治療后瘢痕纖維化,依然存在占位效應,判斷殘留病灶、復發(fā)病灶對患者預后至關重要。復發(fā)病灶在形態(tài)表現(xiàn)為腫塊和占位效應,Gd-DTPA增強后有中等以上強化,纖維瘢痕是邊界不清的彌漫改變,增強后無明顯強化,隨訪過程中顯示病灶穩(wěn)定。Yen等[4]認為FDG-PET比MRI在敏感性(100%對62%)、特異性(93%對44%)占優(yōu)。
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放射治療,隨著IMRT及3DCRT精確治療方法的應用,靶區(qū)精確勾畫顯得更加重要。鼻咽周圍結構復雜,肌肉及神經在CT圖像上顯示均不佳。但MRI可清晰顯示,其對椎前肌肉、咽后淋巴結、莖突后間隙、顱底骨、翼內外肌受侵顯示明顯優(yōu)于CT。喬文波等[5]等認為MRI 在鼻咽癌顱底骨及咽旁間隙受累和炎癥鑒別方面優(yōu)于CT,是首選影像學檢查法。在鼻咽癌適形放療中,MRI 模擬較CT模擬更具有優(yōu)越性。陳露斯等[6]認為由于MRI在顯示鼻咽腫瘤方面明顯優(yōu)于CT,但卻不能完全替代CT,MRI/CT影像融合能把MRI與CT圖像結合,互補不足,其顯示鼻咽腫瘤的情況優(yōu)于單獨的MRI或CT圖像,故MR I/CT融合圖像能提高靶區(qū)勾畫的準確性,更利于精確放療的實施。實驗中,經鼻咽部掃描診斷MRI檢出率85.7%,CT檢出率57.1%,兩種檢測手法檢出率比較差異顯著(P<0.01);經顱底部掃描診斷MRI檢出率60.7%,CT檢出率26.8,兩種檢測手法檢出率比較差異亦顯著(P<0.01)。由此也看出這種方法的診治效果。
MRI 可清晰鼻咽部的正常結構和腫瘤范圍,同時腫瘤對骨髓腔的浸潤,MRI也優(yōu)于CT。但CT顯示鼻咽癌對顱底骨質的破壞情況更為清晰。根據(jù)臨床癥狀,合理選用檢查手段。
參考文獻:
[1]Lee AWM,F(xiàn)oo W,Law SC,et al.Nasopharyngeal carcinoma:Presenting symptoms and duration before diagonsis[J].Hong Kong Med J,1997,3:355-361.
[2]Ng SH,Chang TC,Ko SF,et al.Nasopharyngeal carcinoma:MRI and CTassessment[J].Neuroradiology,1997,39:741-746.
[3]Van Den Breket MWM,Stel HV,Castelijns JA.Cervical lymph nodemetastasis:Assessment of radiologic criteria[J].Radiology,1990,177:379-384.
[4]Yen RF.Hung RL,Pan MH,et al. 18Fluoro-2-deoxyglucose 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 in detecting residual/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s and comparison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Cancer,2003,98:283-287.
[5]喬文波,趙彥輝,王春波,等.MRI與CT比較在鼻咽癌適形放療模擬定位中的應用價值[J]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39(5):435-437.
[6]陳露斯,胡學峰,石錦平,等.MRI/CT融合與增強CT對鼻咽癌靶區(qū)勾畫的比較[J].實用癌癥雜志,2010,25(2):172-174.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