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隨著人們生活、知識水平不斷提高,對護理工作者的工作要求也在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醫(yī)患矛盾出現在醫(yī)患溝通方面。而當今的新護士大多是20世紀90年代的新新人類,因為是獨生子女的緣故,大多養(yǎng)成了嬌慣、獨立、自我主義的個性,進入臨床后遇見矛盾不知如何解決,不懂如何與病人更好的交流。因此在臨床護生的帶教中,應該把重視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與專業(yè)知識、技能培養(yǎng)同等重要的位置。
關鍵詞:溝通能力;護生;培養(yǎng)
1溝通能力的內涵
自70年代以來,醫(yī)學模式逐漸由\"生物醫(y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轉變,其人文社會色彩更加突出。這決定了在醫(yī)學人才培養(yǎng)中,人文素質教育乃重中之重。長期以來,我們現行的醫(yī)學教育存在的問題是,只注重醫(yī)學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隨著社會的進步、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整個社會對護理服務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為了順應時代的要求,重視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以刻不容緩。本文就重視提高護生溝通能力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2培養(yǎng)護生溝通能力在醫(yī)學教育中的必要性
2.1重視護生溝通能力培養(yǎng)是適應護理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衛(wèi)生部《中國護理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5-2010 年)》明確指出,樹立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 滿足患者身心健康需求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發(fā)展的方向。護理工作需要高度情感力, 護士需給患者及其家屬傳達愛心、理解及同情等,這就對護理人員技能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只注重于護理操作技術的培養(yǎng)而忽視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類生活知識水平不斷提高,對護理工作內涵提出的新的定義,要求護士不僅要有豐富的理論、操作能力還需要有較強的溝通應變能力[1]。
2.2重視護生溝通能力培養(yǎng)是改善護士溝通能力缺乏現狀的前提 由于當今的護理教學模式沒有完全擺脫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把教育重點主要放在了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而缺乏對護生的溝通能力、處事應變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等的培養(yǎng),導致臨床上很多護士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現在護理工作模式的需要,在臨床工作中表現出溝通能力欠缺,出現矛盾不懂如何解決,甚至難以接受而沮喪失去信心,最終形成了工作壓力源,有的甚至放棄護理事業(yè)。據報道,30%的護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據不同的情景采用不同的溝通技巧,83.3%的護士對溝通的方式基本不了解[2]。另一報道又顯示,護士對溝通內容不太清楚,其中不完全明確的占25%,不明確的占5%;在實施各項護理活動中,認為不一定有必要想患者解釋的占32%[3]。由此可見,絕大部分護士還是缺乏溝通技巧與認知的。因此,我們要在護生實習過程中強調溝通的重要性,重視溝通技巧的培養(yǎng)。
2.3加強護生溝通能力培養(yǎng)是改善、杜絕醫(yī)患糾紛的途徑 當今社會,在日益緊張的醫(yī)患關系中,越來越多的糾紛案例導火線直接指向了醫(yī)護人員的醫(yī)療態(tài)度、工作責任心等等軟技術方面的問題,而真正因疾病醫(yī)不好,護理醫(yī)療差錯、事故的糾紛案例實在少數。有報道顯示在目前護患糾紛投訴中,患者最不滿意的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護士缺乏耐心,解釋簡單,溝通交流障礙[4]。調查顯示,醫(yī)療事故造成的糾紛僅占 3%左右,絕大多數糾紛發(fā)生的真正原因是由于醫(yī)患或護患雙方缺乏溝通所致[5]。由此可見,加強與重視溝通能力培養(yǎng)是有效杜絕改善醫(yī)患糾紛的方法及途徑。
3培養(yǎng)溝通能力的要素
3.1明確溝通在護理工作中的意義 溝通能力指一個人與他人有效地進行溝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內在動因。其中,恰如其分和溝通效益是人們判斷溝通能力的基本尺度。恰如其分,指溝通行為符合溝通情境和彼此相互關系的標準或期望;溝通效益,則指溝通活動在功能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或者滿足了患者的需要。有效的溝通,能增進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有效提高生命質量。溝通是在專門的心智活動中形成的,是護理品質的靈魂與血肉。
3.2提高自身人文素養(yǎng),重視言傳身教 所謂人文素養(yǎng)就是指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也就是人的內在品質。在護生心目中,臨床帶教教師的言行舉止是護生臨床實踐的標桿[6]。教師的言傳身教必然對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產生積極的影響。在言傳身教中培養(yǎng)護生的溝通意識和溝通能力,將教師的智慧和美德潛移默化到學生身上??鬃訉︶t(yī)學本質提出了定義,認為“醫(yī)乃仁術”,醫(yī)學是一門“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科學技術,認為良心是醫(yī)務工作者美德的基礎即不管是醫(yī)生還是護士應當具有憐憫之心。凡事要站在患者的立場去思考、體會,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如何更好的為患者服務,用何種方式與患者進行溝通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從而得到患者的認可,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
3.3掌握溝通技巧
3.3.1語言性溝通技巧 根據溝通的目的選擇恰當的語言結構。例如,當患者在進行復健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鼓勵性的語言。當患者要進行某項理化檢查的時候我們可以采取解釋性的語言。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注意用詞要準確,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醫(yī)學術語。當患者提出問題想得到解答的時候,護士應詳細耐心給予解釋,不可表現出不耐煩、不情愿的態(tài)度。在為患者治療護理時,應采用商量的口吻,避免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并對積極配合者表示感謝。對患者的稱謂應有禮貌,根據其職業(yè)、職務、年齡選擇一個既適合患者身份又體現對其尊重的稱呼,切忌以床號代替稱呼的不良做法。護士用語應以誠相待,表現出熱情,在言語中對病患者富有愛心、同情心。
3.3.2非語言性溝通技巧 非語言溝通交流有時是無意識的,它不象語言性溝通交流時可以更有意識地控制詞語的選擇[7]。它包括手勢、儀態(tài)、動作、面部表情等等。美國心理學家阿爾培特通過研究得出:友好的談話=7%的說話內容+38%聲調+55%的表情。由此可見,非語言溝通較語言溝通更顯重要。因此,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非語言溝通技巧的培養(yǎng)[8]。
3.3.2.1儀態(tài)自然、微笑服務 護士在工作中,應衣著整潔合體、舉止穩(wěn)重大方,步態(tài)輕快,面帶微笑,表情自然, 合理地將語言表達與面目表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患者感到親切、可信、放心。
3.3.2.2學會傾聽、有效溝通 耐心聽是溝通藝術的重要條件,善于聽是護士應有的基本素質,真誠聆聽是重要的溝通技能[4]。當與患者交流時,應盡量避免打斷患者,并注意對方講話的聲音、聲調、流暢程度及所選用的詞句,他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及動作,盡量理解他想表達的內在含義,從而采取有效的溝通方式以達到最有效的結果。
如今,護生大多是20世紀90年代的年輕人,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陪受寵愛,養(yǎng)成了比較獨立的個性、張揚及以我為中心的性格,因此到臨床實習,面對患者的時候,不知如何與患者交流,出現矛盾不知如何解決,導致很多患者不愿意甚至拒絕護生進行臨床操作。而有效的溝通能使患者真切的感受到護生的熱心、愛心,減少或避免了對護生的不信任感,愿意讓護生進行臨床實踐,增加了護生的臨床實踐機會。可見,重視護生的溝通能力培養(yǎng)是適應現代護理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醫(yī)患關系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立,席淑華,王蓓.護理臨床帶教的現狀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2,19(3):74-75.
[2]顏霞,張素,孟春英等.溝通技巧對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1998,33(6):366-367.
[3]胡國萍.護理人員護患溝通方法及對策[J].中華醫(yī)院管理雜志,2001,17:238-239.
[4]趙愛平.探討護理軟技能服務[J].上海護理,2003,23(2):58-59.
[5]孫玉英.溝通障礙導致護患糾紛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護理研究,2008,22(3):826-827.
[6]張海燕.臨床護理教師培養(yǎng)的思路與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5):448.
[7]潘孟昭.護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18.
[8]吳琴珍.談護士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J].浙江臨床醫(yī)學,2004,6(5):447.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