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下爆破技術是橋梁施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術之一,在橋梁建筑工程的過程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文基于這種背景,結合具體的工程實例分析了水下爆破施工技術的關鍵以及其具體的應用,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橋梁基礎;水下爆破;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TU9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9-00-02
在橋梁建筑的過程中,如果橋墩的建設遇到了較大的石層阻礙,可以使用水下爆破技術對其進行清除與處理,這是目前為止較具經(jīng)濟性、速度性以及簡單方便性的施工技術。為了能夠順利地發(fā)揮爆破在水下施工建設中的作用,需要對其技術細節(jié)以及施工重點進行研究。
一、工程概況
(一)水下爆破的必要性。在長白山北區(qū)橋梁項目1號橋的的施工過程中,由于5號橋墩基礎處于水中,河床地形坡度較陡,水位較深,橋梁承臺基礎處于河岸巖層中,需要先將承臺處的巖層進行爆破清理完成后再進行橋梁鉆孔樁、承臺的施工。
(二)水下爆破的條件。本次橋墩爆破施工的目標區(qū)域內(nèi)按照從上到下的層級來劃分,土石的種類分別為種植層、粉質(zhì)的粘土、粉質(zhì)的粘土混合了碎石、強風化的玄武巖以及中等風格程度的玄武巖,同時還包括了兩個地質(zhì)上的亞層,分別為位于第二層與第三層之間的淤泥質(zhì)粉質(zhì)粘土、位于第三層與第四層之間的礫卵石層,具體的土質(zhì)情況為:
1、種植土層。主要為耕植土,呈黑色,以粘性土為主,含植物根系,松散至稍密,濕,層厚為0.0~0.20m,場區(qū)沿江地段地表分布有塊石,一般直徑30~40cm,最大為1.0~2.0米。
2、淤泥質(zhì)粉質(zhì)粘土層。黑色,軟塑,含有機質(zhì),高壓縮性,存在于河床及河漫灘地段,層厚0.00~1.20m。
3、粉質(zhì)粘土混碎石層。黃褐色,稍濕,硬塑,中壓縮性,含碎石及塊石,分布不均,粒徑一般為10~30cm,最大粒徑達2米,層厚0.00~1.80m。
4、強風化玄武巖層。 褐色或黑色,強風化,堅硬,層狀或塊狀結構,上部較破碎,局部地段氣孔發(fā)肓,層厚4.20~4.9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