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的戰(zhàn)略任務,也是建設西藏的重中之重,本文通過對藏傳佛教教義、核心價值觀和藏傳佛教文化與和諧社會的關系研究,探索藏傳佛教文化在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以及西藏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對藏傳佛教文化保護的保障作用,試圖為西藏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提供新視角和新思路。
關鍵詞:和諧社會;藏傳佛教;普適性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3.22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9-00-01
一、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提出
和諧是中華民族的追求,也是其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六大提到社會更加和諧,2005年“十一五”規(guī)劃將和諧社會建設作為一大專題,2006年將和諧社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之后不斷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步伐。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改革開放和民主法制,處理好改革和穩(wěn)定之間的關系。
西藏是中國的重要邊疆地帶,西藏社會的穩(wěn)定關系著中國的長治久安,建設西藏和諧社會是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西藏自然、文化、經濟和社會政治的特殊性,也形成西藏在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中的特殊途徑,西藏自然條件惡劣、經濟條件相對落后,處于中國邊疆地域,即處于重要的戰(zhàn)略地理位置,注定其歷史相對復雜,西藏自古盛行著藏傳佛教文化,佛教精神深入人心,同時在現代化、全球化進程下,西藏社會經濟文化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樣,西藏社會的特殊性更加突出。在這種前提下,和諧社會的提出讓我們重新思考和定位藏傳佛教的社會地位,重新發(fā)掘藏傳佛教文化的社會正能量,以更好地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藏傳佛教文化社會價值的相關宗教社會學理論
藏傳佛教文化是一種宗教文化,在藏族社會中已經成為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模式,所以這種文化的存在固然有它的可能性、合理性和社會價值。從社會學角度,藏傳佛教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作為社會、民族、群體界限的標志,具有行為規(guī)范的功能、文化調適功能、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功能,從微觀上,對調整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是有一定的意義。
藏傳佛教文化的規(guī)范功能是通過宗教教義、教規(guī)和宗教戒律的神圣性來實現的。藏族社會長期受著藏傳佛教倫理的滲透,它的規(guī)范功能也是潛移默化的,這對藏民族的特性有著很大的影響,同時對藏民族思想意識、行為習慣等都有著很大的影響。藏傳佛教文化對和諧社會創(chuàng)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的社會整合和凝聚作用上。藏傳佛教文化注重自醒、注重慈悲為懷、普渡眾生,佛陀也強調四諦法門,包括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這些教法是治療貪嗔癡的不同方案等這些教規(guī)教法對多元文化和價值觀沖擊下的社會有著一定的整合作用,同時這對于一個組織和民族團結有著一定的凝聚作用。藏傳佛教文化的調控功能主要表現在調節(jié)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與中華各民族之間的關系。經過兩年西藏的親身調研和考察,西藏是幸福指數很高的地方,在拉薩街上基本沒有偷盜、爭吵等不和諧的社會現象,人與人之間很少有攻擊、嫉妒或不雅的言語,藏傳佛教文化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對藏族人有著極大的道德約束作用。更重要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西藏的普及已經慢慢滲透人心,在宗教、道德和法律多重作用下,西藏和諧社會在具有西藏特色的道路上創(chuàng)建和實現。宗教文化的整合凝聚功能是宗教意識、宗教組織和宗教禮儀這三大宗教構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宗教文化的認同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有著巨大的作用,藏傳佛教文化對于藏民族民族自信的建立和藏民族內部以及與其他民族的融合、交流和和諧共處有著積極的作用,也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
三、藏傳佛教文化在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韋伯的宗教社會學理論研究宗教的內在精神是否有利于社會的改革和發(fā)展,韋伯通過宗教將社會秩序神圣化的過程從而發(fā)揮穩(wěn)定社會的功能。新形勢下,藏傳佛教的社會功能開始轉型,從傳統(tǒng)的積德行善轉向發(fā)展社會公益事業(yè),從傳統(tǒng)簡單的宗教禁欲倫理轉向有利于社會發(fā)展和社會整合的領域,從傳統(tǒng)的心理調節(jié)和安撫的功能轉化為對現代個人或組織的心理激勵功能等,同時佛藏傳教教育也不只為了發(fā)展宗教文化本身,而對現代社會教育的輻射性作用通過各種交流和對話的方式逐漸表現出來。在高度警惕資源開發(fā)泛濫的社會形勢下,藏傳佛教作為對道德標準的約束,它的社會觀、生態(tài)觀所蘊有的保護生態(tài)、保護環(huán)境、維護和平的內涵在強調生態(tài)文明的現代社會越來越得到認同。
對于藏傳佛教文化,我們應當去其糟泊取其精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不能全盤否定民族文化,不能把它看成是“沉重的精神包袱”,更不能全盤吸收,而只能挖其中的精華,例如,藏傳佛教文化中普度眾生、慈悲、忍讓、施舍的倫理觀;提出眾生不僅不能有悖人倫也不能有悖自然法則,強調萬物有生靈,眾生平等;強調斷之十種不善業(yè)等這些對于安定人心、穩(wěn)定社會有積極作用的價值觀,才是值得我們借鑒和推崇的部分,藏傳佛教文化中的這些優(yōu)秀部分同樣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結著藏民族的偉大智慧,對于構建西藏和諧社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巴朱仁波切. 普賢上師言教[M]. 西藏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2]尕藏才旦. 藏傳佛教文化概論[M]. 甘肅民族出版社. 2009
[3] J.M.Yinger. 李向平 博敬民譯. 宗教社會學經典快讀[M].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6
[4]喬根鎖. 關于藏傳佛教文化與構建西藏和諧社會的幾點思考[J].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2010
[5]王躍. 西藏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內容與政府的作用[J].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08
[6]角巴吉.淺談藏傳佛教對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J]. 學理論.2012
個人簡介:高芳芳,女,1988年4月4日,碩士在讀,西藏大學,850000。
本文是”藏傳佛教文化與和諧社會“項目成果之一,是西藏自治區(qū)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基金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