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象征全美高中生最高榮譽的“總統(tǒng)學者獎”在華盛頓舉行頒獎典禮。本年度共有141人獲獎,其中華裔學生占到了34個名額,刷新了歷屆紀錄。近年來,隨著留學和移民人數(shù)越來越多,許多華裔中學生在美國勤奮學習,嶄露頭角。他們充分利用美國濃厚的科學環(huán)境以及提倡拼搏的人文精神,奮發(fā)圖強,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何偉迅:大膽跨步,贏得紐約時報獎學金
移民美國之前,他是一個調(diào)皮搗蛋的小男孩;來到美國之后,他成了一個懂事負責的大男生。2014年,何偉迅憑借自己出色的成績和社會工作能力,戰(zhàn)勝了多名競爭者,成功獲得紐約時報獎學金。除了獎學金外,讓何偉迅更為心動的是他還有機會到紐約時報帶薪實習六周。
何偉迅今年18歲,已收到了麻省理工學院、布朗大學、柏克萊加大等著名學府的錄取通知書。他小時候在廣州長大,移民來美那年他才十歲。因為父母要外出打工養(yǎng)家,年幼的他便挑起了照顧四歲弟弟的重任。與此同時,他對自己的學業(yè)也從不松懈。在這個過程中,何偉迅迅速成長了起來?!皼]來美國的時候我很調(diào)皮,經(jīng)常搞惡作劇,為此,老師總是打電話叫家長到學校。但來到美國之后,我看到了爸爸給別人做廚師、媽媽做家庭護工的辛苦,我覺得自己好像一夜間就長大了,必須幫父母分擔壓力,做好自己。如果我都不乖,又怎么去照顧弟弟?”
何偉迅上高中后,參加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來鍛煉自己。按照學校的要求,每個學生高中做夠200小時義工即可,誰知何偉迅一發(fā)不可收拾,足足做了1300多小時。他主要負責教三、四年級的孩子學習中文和乒乓球,雖然很費時間,但他卻從不知道疲倦。他說:“這些孩子大部分來自移民家庭,爸媽在外打工,沒有時間照顧他們。我和他們有著相似的背景,深知他們的需求。我愿意幫助他們,能幫到他們就是我最大的滿足。”
林韞鐸:做飯、洗衣、SAT,什么都要做最好
18歲的林韞鐸畢業(yè)于紐約州皇后區(qū)的新移民高中,且以全校第三的綜合成績、全校第一的州考和SAT考試成績從該校畢業(yè)。目前,他已被紐約大學理工學院和紐約州立水牛城大學等學府錄取。
和大部分在家長呵護下備考的孩子不同,父母都在外州工作的林韞鐸,在學習之余還要應(yīng)付買菜、做飯、洗衣等生活瑣事。在沒有父母監(jiān)督的情況下,林韞鐸依然將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管理得井井有條。他說:“我喜歡按部就班的生活?!?/p>
林韞鐸替自己訂出了一個規(guī)律的時間表,每天三點放學后去買菜做飯并收拾屋子,做完家務(wù)往往已是下午六點。然后,他每天都要保證約五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因此他雖然喜歡打球、游泳、看動漫,卻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滿足自己的愛好。
林韞鐸的父母在馬里蘭州經(jīng)營一家雜貨店,比林韞鐸大兩歲的哥哥也在幫父母打理生意,一家人一個月才能團聚一次。面對自己的辛苦,林韞鐸非常樂觀:“以前完全不會做飯,父母去外州后只好自己跟著食譜學做飯?,F(xiàn)在,我的做飯水平應(yīng)該是這個哦!”林韞鐸笑著豎起一個大拇指。
除了家務(wù)做得井井有條,林韞鐸在成績上也總是對自己要求嚴格:“我有些時候覺得自己野心勃勃的,每次考試都要拿第一名才安心,因為覺得那樣才能對得起自己的努力?!边@次第三名的綜合成績,顯然未能讓林韞鐸滿意,他表示,自己的各種課程還是修得太少了,應(yīng)該再多學幾門。
林韞鐸于2010年隨母親從福建來美國與父親團聚,剛來時他也有些緊張,生怕聽不懂課,學習被落下。為了快速提高英語水平,林韞鐸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英文報紙,觀看英語新聞、電視劇等,遇到不會的生詞就抄下來,“我當時一年內(nèi)抄了兩本厚厚的生詞簿”。
在背單詞上林韞鐸也有獨特的技巧:“第一天背30個;第二天再背30個并復(fù)習第一天的單詞,這樣就是60個;以此類推第三天就是90個,這樣一周下來,周一的單詞就背了七遍,而周日的只背了一遍。下一周,就倒過來再以這個方式背一遍,如此一輪,每個單詞共背了八遍,就記憶比較牢固了。準備充足了,真正考試時就非常輕松,每道題都覺得很簡單。”
尤鑫城:勇拼課業(yè),盼得云開見日
七年級時隨父母從福州來到紐約,尤鑫城從一個不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只會50個英文詞匯、急著想逃回中國的移民學生,逐漸成長為一名即將踏進哈佛的準大學生。他將功勞讓給了辛苦工作的父母親:“爸媽真的很辛苦,如果沒有他們,就不會有現(xiàn)在的我了。”
對尤鑫城而言,2014年3月27日是他人生中的重要日子,因為他在這天收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信。那一瞬間將他帶回了13歲初來美國時的情景。當時他連英文都說不好,詞匯量更是少得可憐。他總是想回到熟悉的家鄉(xiāng),每天都在掙扎中過日子。他回憶,當時就讀的學校沒有華裔學生和老師,上課是全英語教學:“真的非常困難,但也只能咬緊牙根苦撐?!?/p>
日子過得艱辛的不只是尤鑫城,他的父親為了讓家人有更舒適的生活,獨自在外州餐廳打工,周末才有時間回家,看著兒子不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也頗為無奈。直到某天,在尤鑫城與父母激烈爭吵之后,他的態(tài)度才徹底得到了扭轉(zhuǎn),決定發(fā)憤圖強,來回饋父母的辛勞。他回憶:“那天跟父母吵架后,我逃出家門,爸媽在后面拼命地追我。我不想停下來,因為我恨他們把我?guī)У搅嗣绹?墒钱斘铱匆姲謰屇樕系臏I水,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讓他們失望了。從那天起,我決定好好念書,申請到好的大學,為自己爭取一個美好的未來,也能報答他們?!?/p>
自此以后,尤鑫城不但全力沖刺課業(yè),還加入了中國文化和網(wǎng)球社團,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讓自己融入同學中。他平日還在學校擔任義工,充當華裔移民家長與學校之間溝通的橋梁。
十年級時,他看見一位同樣是移民的學長成功申請到哥倫比亞大學,尤鑫城心想:“既然他可以做到,那我也可以做到!”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不僅收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錄取信,而且還得到了美國最高學府——哈佛大學的青睞。
以一個過來人的角色,尤鑫城鼓勵新移民來的同學在專注課業(yè)的同時,也要多參與課外活動,借此了解美國社會的文化。他說:“初到美國時,我們總認為自己英文不夠好而不敢開口,但只要跨出這個第一步,很多困難就會迎刃而解了。”正是這種勇氣,造就了尤鑫城的成功。
(責編 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