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的大橋夢想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據(jù)歷史記載,除當年太平軍曾于1852年和1853年先后在武漢三鎮(zhèn)搭建過3座浮橋以外,6000多米長的長江上從來沒有一座真正的橋梁。
1912年,我國第一位鐵道工程師詹天佑來武漢定居,擔任粵漢鐵路會辦兼武昌到長沙鐵路總辦。為了將來粵漢鐵路與京漢鐵路跨江連接,詹天佑制定了長江大橋的設計方案,這是近代在武漢江段修建永久性橋梁的第一次嘗試。
但是,鐵路修通后,大橋卻因為經(jīng)費等問題而遲遲不能動工。于是,一條原本可以連接南北的鐵路大動脈,被長江截成了兩段,貨物和旅客過江都得依靠擺渡。
時間又過去了22年。1934年,國民政府委派橋梁專家茅以升赴武漢勘測長江大橋橋址,但這一建橋計劃又因局勢動蕩和戰(zhàn)亂而終止。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認識到交通乃國家之命脈,而其中克服長江天險對全國鐵路路線的阻隔更是當務之急,滕代遠剛剛接手主持全國鐵路工作不久,就根據(jù)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著手籌劃修建武漢長江大橋。后來,武漢長江大橋工程被列為“一五”計劃的重點工程。
一百多萬個鉚釘全靠手工鉚合
1953年4月,鐵道部成立了武漢大橋工程局,上級決定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副司令員彭敏轉(zhuǎn)任局長,王任重為政委,楊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長,汪菊潛任總工程師,梅旸春、李芬、朱世源為副總工程師。大橋局初建,急需技術(shù)骨干,滕代遠將鐵道部機關僅有的3位一級土木工程師派去兩位(汪菊潛與梅旸春)。
1954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政務院第203次會議,聽取滕代遠關于籌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情況報告,討論通過了《關于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決議》。會議同時批準了1958年年底鐵路通車和1959年9月底公路通車的竣工期限。
政務院決議公布后,滕代遠帶領鐵道部有關人員到武漢向中南局匯報,并主持召開與湖北省委、武漢市委的協(xié)調(diào)會,再次討論建橋過程中的重大問題。會后,滕代遠分別與王任重、彭敏談話,囑咐交代工作中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至此,武漢長江大橋工程正式啟動。
不過,萬事開頭難,僅大橋的選址工作就經(jīng)歷了許多挫折,先后做了8個橋址方案,專家們逐一進行了縝密研究。所有的方案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利用長江兩岸的山丘,以縮短引橋和路堤的長度。大橋選址方案經(jīng)中央財經(jīng)委員會批準確定后,鐵道部立即組織力量進行初步設計。
武漢長江大橋建設在當時來說,是舉國上下矚目的一件大事,國家明確要求各行各業(yè)全力支援大橋建設??梢哉f,當時齊集了全國最優(yōu)秀的人才。1955年2月成立的武漢長江大橋技術(shù)顧問委員會,茅以升任主任,委員包括羅英、陶述曾、李國豪、張維、梁思成等,幾乎涵蓋了橋梁、建筑、水利、工程、園藝界的頂尖人才。
而建橋所需的鋼材等材料和機具設備,都靠全國人民支援。只要建橋需要,就無償抽調(diào)。如今年已八旬的工程師趙煜澄回憶說:“當時有很多武漢市民,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就來建筑工地上義務幫忙,大家都是自發(fā)前來的?!?/p>
當時千人萬人齊上陣的場面,至今讓趙煜澄心潮澎湃?!?4小時不停工,工人都是三班倒,所有的人都鼓足了干勁?!?/p>
那時候條件艱苦。時任正橋基礎負責人周璞,至今還保存著當時一套制圖工具。他說:“那時沒有電腦,鋼梁設計是憑計算尺及手搖計算器進行的。大橋鋼梁一聯(lián)三孔,鋼梁設計組日日夜夜地工作,采用了對稱及反對稱方法,花了1個多月的時間才將全部桿件分析完成。一百多萬個鉚釘都是工人們手工鉚合完成。”
加入了中國元素的第25號方案
大橋局成立時,首任局長彭敏只有35歲,其他幾位領導的平均年齡也不到40歲,都沒有建橋經(jīng)歷。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們在漢水修建了一座鐵路橋和一座公路橋,作為武漢長江大橋的先期工程。1954年長江特大洪水來臨的前夕,防洪任務十分緊迫,為了不影響這項重要配套工程的設計工作,并照顧到新到任的蘇聯(lián)專家不習慣武漢地區(qū)盛夏時的炎熱氣候,大橋局將主要設計工作移到了避暑勝地廬山頂上完成。
也是在這一年,一個叫唐寰澄的年輕人進入大橋局。唐寰澄畢業(yè)于上海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負責大橋的基礎工程設計。洪水淹沒了大橋局的辦公室,唐寰澄所在的設計組也搬到了廬山上。征集大橋美術(shù)方案的通知送到廬山后,唐寰澄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向設計組提交了一份方案,這份方案為全部入選方案的最后一名,編號被定為25號。在全部方案中,唐寰澄的方案并不顯眼。唐寰澄出身于書香門第,他在大橋設計中加入了很多中國元素。
1955年2月,在漢口濱江飯店的一間會議室里,所征集到的25份方案被劃為3個等級,大橋技術(shù)顧問委員會按照排名順序上報政務院。幾天后,北京方面?zhèn)鱽砹讼?,?4個方案無一入選,周恩來總理最終決定采用唐寰澄的第25號方案。
原來,前24個方案的橋頭建筑都采用了大廈和高墻塔形式,這些方案所使用的美術(shù)裝飾耗資巨大,將多增加幾千萬元的建筑費用,因而被永遠地存放在歷史檔案中。
唐寰澄所設計的第25號方案之所以被選中,是因為它經(jīng)濟、適用、美觀、中國化,適應了主橋的環(huán)境、結(jié)構(gòu)、形式、技術(shù)。大橋的主要結(jié)構(gòu)全是蘇聯(lián)的式樣,兩岸的橋頭堡則是中國民族建筑風格。1962年發(fā)行的2角人民幣,同樣采用了唐寰澄設計的圖案。
蘇聯(lián)專家的新技術(shù)最終被采納
武漢長江大橋的籌建方案得到周總理批準后,鐵道部派出代表團攜帶全部資料赴莫斯科,請?zhí)K聯(lián)有關專家進行最后的鑒定。
蘇聯(lián)政府對此十分重視,指定了25位最優(yōu)秀的橋梁專家組成鑒定委員會,由蘇聯(lián)交通部副部長、橋梁工程總局局長古拉梁夫任主席。鑒定委員會對方案提出了53個問題,詳細對比,反復研究。1953年8月7日,在鑒定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之際,滕代遠當時正在莫斯科率團參加一次會議,他抽出時間到會聽取意見并講話。最后,鑒定委員會終于通過中方的設計方案并給予高度評價。
不久,鐵道部向政務院提出報告,請求聘請?zhí)K聯(lián)專家組來華支援,周總理迅速批準。1954年7月,以西林為首的蘇聯(lián)專家陸續(xù)抵華并開始工作。西林是中國鐵路職工的老朋友,早在1948年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就曾來到我國東北,幫助修建第二松花江大橋。西林這回是第三次來華幫助修建大橋,也是與彭敏的第三次合作。
讓人沒想到的是,西林見到彭敏后的第一次談話出人意料。西林開門見山地說:“在莫斯科開的鑒定會我是參加了的,設計文件我也研究過,我認為建造大橋的基礎不宜采用‘氣壓沉箱法’施工。我有個新的想法,但是鑒定委員會里都是我的前輩,而且都是技術(shù)權(quán)威,我不好公開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彭敏聽翻譯講完后,不禁倒吸一口涼氣。西林繼續(xù)說:“這個新辦法在蘇聯(lián)也沒有用過,因為蘇聯(lián)沒有長江?!彪S后,西林用了幾天時間詳細給彭敏講述了他的“管柱鉆孔法”的技術(shù)理論、施工方法以及優(yōu)越性。
彭敏聽完西林的介紹后感到事關重大,他立即趕到北京向滕代遠匯報。彭敏后來回憶說:“滕部長認為,西林不是一個輕率的人,這關系到他自己國家的聲譽,沒有十分把握他是不會輕易提出來的。此事滕部長又立刻向總理作了報告?!睍r任鐵道部副部長的呂正操回憶說:“周總理仔細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還提出一定要經(jīng)過試驗才能施工的要求?!?/p>
1955年底,蘇聯(lián)政府派出了以運輸工程部部長哥熱夫尼柯夫為首的工程界專家代表團來華,主要是參觀武漢長江大橋的施工。
長達10多天的“參觀”,實際上是審查西林提出的方案。他們看文件、圖紙資料并到現(xiàn)場看施工,聽取西林的“答辯”。一場風波過去了,西林的方案經(jīng)過了極為嚴格的審查和論證,最終得到了各方面的認可。
武漢長江大橋第一次采用了蘇聯(lián)專家西林提供的“管柱鉆孔法”這種新型技術(shù),代替了之前的“氣壓沉箱法”,這一世界先進施工方法,使武漢長江大橋比原計劃工期縮短了近兩年。
被叫停的鉚釘作業(yè)
1956年,武漢長江大橋的橋墩工程結(jié)束,架設橋梁的工作開始了,兩條鋼鐵巨龍向江心一點點接近。大橋的主橋為鋼梁結(jié)構(gòu),上千根鋼梁都要用鉚釘鉚合在一起。大橋鋼梁鉚合作業(yè)開始后,鉚釘槍聲日夜不停地在長江上空回蕩。但當鋼梁向江心伸出第一孔時,蘇聯(lián)專家檢查第一次鉚合的212個鉚釘,其中竟有58個鉚合點出現(xiàn)質(zhì)量問題。
消息傳到了局長彭敏耳朵里,他不僅當場叫停了所有鉚合作業(yè),還撂下了一句狠話:“鉚合質(zhì)量不解決,鋼梁停止向前拼裝!”
鉚合作業(yè)停止后,所有的技術(shù)人員集中研究解決。鉚合作業(yè)技術(shù)含量高,工作復雜,每孔鋼梁跨度為128米,最厚的部分達到170厘米,而使用的鉚釘直徑是26厘米,現(xiàn)場要將鉚釘燒熱后,趁熱用鉚釘槍鉚接。要確保質(zhì)量,就必須使鉚釘與孔眼填充密實,這樣才能使鉚釘永不松動。在國內(nèi)橋梁施工中,我們從未遇到鉚合這么厚的鋼梁,這樣長、這般粗的鉚釘。在工程技術(shù)人員和蘇聯(lián)專家的共同鉆研下,最終獲得了一套完整的鉚合長鉚釘和提高釘孔密實度的經(jīng)驗數(shù)據(jù),后來發(fā)現(xiàn)的3萬多個不合格的鉚釘被全部拆下重新鉚合。
鉚合工作停工一個月之后,又重新啟動了。事隔多年以后,人們發(fā)現(xiàn),即便當時被認為不合格的鉚合點,誤差也不到3毫米。
直到現(xiàn)在,武漢市檔案館還保存有武漢長江大橋工程的大量筆記、方案和私人手稿。檔案館的工作人員找到的一本賬冊中,每一次運輸費用、每一種材料的價格都清晰地記錄在案、甚至連被切割木材廢料的去向都有清楚的記載。武漢長江大橋的工程預算為1.7億元,而項目竣工后得出的大橋?qū)嶋H造價只有9000多萬元。
通車出現(xiàn)了“小插曲”
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竣工。通車典禮前夕,籌備委員會專門召開會議,集中討論如何節(jié)省通車典禮的經(jīng)費問題。由于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建設大橋所用的經(jīng)費已經(jīng)是天文數(shù)字了,籌委會舍不得再花更多的錢去搞什么隆重的儀式。據(jù)《關于大橋通車儀式的委員組長會議記錄》記載:“通車典禮用的大小氣球共2000個,與氣象局聯(lián)系,劃撥一部分質(zhì)量好的,其余為次品;解放牌卡車及交通車各3輛并用紅布扎彩,擬將國慶節(jié)檢閱臺所用的紅布拆下使用……”1957年10月15日,由5萬人參加的大橋通車典禮儀式正式開始。霎時,鞭炮聲、奏樂聲和歡呼聲響徹大江兩岸……
通車典禮的第3天,人們紛紛來到公路橋面上參觀,突然間,人們感到大橋出現(xiàn)了明顯的晃動。這天下午,大橋報社的電話接連響個不停,驚慌的人們不斷打電話到報社編輯部,詢問大橋為什么會晃動。當天值班的記者宮強接到電話后,直接闖進了蘇聯(lián)專家西林的辦公室。通過翻譯,西林聽明白了他的來意,回答說:“大橋的設計是非??茖W的,施工也是非常認真的,大橋的橋墩是牢固的,可以長久使用,鋼梁可以使用100年,如保護得好還不止100年?!碑攩柕綖楹胃械綐蛄夯蝿訒r,西林解釋說:“鋼梁有彈性,搖擺是正常的,如果不搖擺,那就不正常了。你看公路橋上有三道伸縮縫,就是準備讓鋼梁伸縮的。請轉(zhuǎn)告大家,武漢長江大橋是當今世界上最堅固的橋梁之一!”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使號稱“九省通衢”的武漢市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內(nèi)地交通樞紐。從此,縱貫中國南北的全長2300多公里的京漢、粵漢鐵路干線在武漢攜手,湘桂、浙贛等鐵路都可直接或間接通過大橋與北方各鐵路干線連接起來,正如毛澤東《水調(diào)歌頭·游泳》詞中說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工業(yè)城市武漢,從此結(jié)束了被長江、漢水分割成三個部分的局面,三鎮(zhèn)成一統(tǒng),水陸可聯(lián)運。大橋極大地方便了武漢人民,有力地支援了國家經(jīng)濟建設。
武漢長江大橋是當時中國運營量最大的橋梁,盡管最初設計年限為50年,但截至2013年,大橋已經(jīng)超期服役7年。從建成至今,武漢長江大橋承受了4次特大洪水沖擊,遭遇了79次輪船碰撞而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