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列急馳的“和諧號”,機遇與緣分會讓許多素昧平生的乘客,在路途中相遇、相識、相交、相知。多變的人生,繽紛的生活,相互交織,構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卷。我與畫家張守堂先生就是在那個滿山紅葉、月光皎潔的金秋里相識?;蛟S是對先生人格魅力的敬慕,或許是彼此興趣愛好相投所致,或許是更多地對先生國畫作品精湛技藝的崇拜,從初次見面起,就注定了我們之間有著不解之緣。
張守堂,字舒,號秀嶺山人,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宋莊印象街藝術園區(qū)舒云閣創(chuàng)作室主人,山西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lián)誼會會員,現(xiàn)任中國國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職業(yè)畫家。
張守堂先生從小生長在黃河岸邊素有“天鵝之城”之稱的三門峽市。他自幼酷愛書畫藝術,長期苦練繪畫技藝,先后進入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清華美院山水畫高研班學習深造。從事繪畫30多年來,張守堂先生不斷探索和追求藝術上的突破,先后師承張大千、李可染、錢松巖、施云翔等大師的畫風和技巧,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其作品先后發(fā)表于中國書畫報、企業(yè)家周刊、藝術收藏等報刊。
2012年8月5日,為迎接三門峽首屆中國特色商品博覽交易會的舉辦,加強豫晉陜“金三角”三地文化交流,在三門峽市精神文明委員會辦公室和三門峽市文學藝術界等精心組織下,張守堂先生應邀在三門峽市舉辦《情系故土——張守堂中國畫作品展》,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同年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出版畫集《張守堂書畫集》。他的多幅書畫作品被國際友人和企業(yè)界人士收藏,同時亦受到許多著名美術評論家、書法家、國家文物藝術品司法鑒定人員的高度評價。
畫如其人,人如其畫。張守堂先生骨子里透出一股西北漢子那種直率、純樸以及真摯、細膩的情感。言談中更能感受到張先生對生活深深的熱愛與眷戀,對國畫創(chuàng)作和藝術事業(yè)那種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的精神。張先生的山水畫畫風飄逸灑脫,大氣磅礴,清新自然,讓人觀后耳目一新,如身臨其境。
由于受多年工作環(huán)境的熏陶,張守堂先生對太行山脈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格外喜愛,情有獨鐘。他經(jīng)常背著行囊,自帶干糧,深入太行山脈寫生畫畫,收集素材,積淀資料,為后來的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題材。作品《太行青龍峽》表現(xiàn)初秋之時,清冷墨色入畫,群峰挺拔,風云在近實遠虛的峰巔、溝谷激蕩,右下角階石兩旁幾棵青松迎對飛瀑顯崛崢精神不屈于嚴寒將即;下部舟船逆風向內(nèi),溯遠處山澗急馳,劃裂層層浪花。此畫境,恰有道出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不懼環(huán)境艱險,坦蕩胸襟正視坎坷的詩意化解。
作品《太行英姿》,層山疊巒逶迤蜿蜒,云霧在山澗、峰巔激蕩、盤旋、沖騰,焦墨崖石與淡淡赭石、花青融合,亮光激化墨色活性,松林墨色以干濕筆交合疊用,則為以潤化質(zhì)的破法妙用;尤為點睛之處是小廟坐落崖下云霧、山林氛圍之中,宏幅巨制之中而不見一人。此作的情感、旋律、意境不由使讀者感嘆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的詩情畫意。
一幅好的作品,總是那么引人入勝,耐人尋味。張守堂先生的作品,相對集中于小寫意彩墨山水形式,亦有水墨山水體現(xiàn),就其彩墨形式看,當為張大千彩墨山水的本緣,且容有對李可染、錢松巖、施云翔等大師筆墨形式承接源流的畫風。
以作品《春染太行》、《川江云嶺盡朝峰》來看,其骨法用筆,將施墨的皴擦積染的堅實與松動筆性相互兼顧,由此破解線條板結,呈現(xiàn)出墨色質(zhì)地的凝重,尤其是線條的光明性,使水、云流動得極其活泛,呈現(xiàn)出氣韻生動、意境深遠的風范,這恰是對王中年、施云翔先生筆墨真情真性的所得。不一枚舉,守堂先生彩墨山水師從張大千先生一脈,貫通李可染、錢松巖、王中年、施云翔的筆墨鏈條關系,具有真情真性、嚴謹端正的一脈貫通性,其兼容并蓄的共性恪守和個性獨悟形成的筆墨符號是可圈可點的。這是他彩墨山水的基本基礎。
如果以“畫如其人”的原則對應,說明的是他作品的人格依據(jù)。其中最基本的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神寓寄于筆墨形式表現(xiàn)山水畫的文意、技能、技法,因而帶有相當?shù)膶W術性意義。就這一點來看,其對一些青年書畫家是有啟示意義的。
藝術來源于生活。一個把自己畢生的精力、心血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并不斷探索、完善、研究、超越自我的精神,這就是藝術精神。這種精神來源于他自身對生活的理解。生活的遭遇、坎坷,進而形成他獨有的氣質(zhì)、學養(yǎng)、修養(yǎng)、境界、深化、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從而形成了自我,這就是著名水墨畫大家——張守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