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洲,哈爾濱市第三中學副校長,哈爾濱市首批未來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自1990年于東北師范大學畢業(yè)以來,一直在哈爾濱市第三中學任高中地理教師至今,2002年取得理學碩士學位?,F(xiàn)為特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主要成果包括2000年的“哈三中分層次教學的探索與實踐”,2002年的“高中選修課程體系構(gòu)建與內(nèi)容設計”,以及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學復習考試地圖冊》。
作為哈爾濱市首批未來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赴新加坡學習,我的心情既激動又惶惑。在教學一線工作了23年,可以說自己對教學的思考始終沒變。以前孜孜于怎樣成為一名好老師,現(xiàn)在站在另一個角度考慮,自己也要變成學生。激動于自己的目標與國家培養(yǎng)的目標一致——努力踐行教育家式的追求,惶惑的是自己在教學中始終困惑的那個問題——“什么是學習”,至今未得到很好地解決,也許,此次赴新加坡考察的經(jīng)歷能幫我深入思考。2013年5月18日——5月29日,為期12天的行程,邊看、邊學、邊想,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關于學習風格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就學生課堂上接受知識這個層面來說,有的學生以觀看為主,有的學生以傾聽為主,有的學生邊聽邊記,有的學生則要邊說邊做才有效果。我們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是否了解這個現(xiàn)象,注意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用以提高學習效率和增強學習興趣,還有我們平時的要求是否過于統(tǒng)一和霸道了,就像有的小學生被要求必須時刻背著手一樣,甚至有的老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記,特別是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普及,有時課堂上用PPT文件一篇兒一篇兒地放,學生就一頁一頁地抄。在這種學習過程中應該給學生自由,還是強制?
見聞:在2013年5月25日的培訓當中,新加坡教育部的蔡博士給我們做了關于學習風格和學習管道的講座。一上來蔡博士就問我們對學習風格了解多少,我當時就想、這個問題似乎不陌生呀。但是,按照蔡博士的要求,我們自動根據(jù)自己的特點分成幾組,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的學習風格是這樣的。再看其他幾個組,每組人數(shù)都不少,也就是說我們這31個人,學習風格相差很大。于是我想到,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有的學生聽得多記得少,因為他如果注意記錄的話,就影響了聽;有的學生邊做題,邊轉(zhuǎn)著筆,那是因為動有利于他的思考。如果學生不是按照自己的學習風格去學習,那效率就會降低,興趣就會減少。蔡博士說,學生沒有明顯的聰明或笨拙的區(qū)別,但有明顯的學習風格的差異。我自己40多歲了,才知道自己原來屬于邊聽邊記的類型,好在平時老師教學基本都是這么要求的,如果我是別的類型,那我可能就會多了很多曲折和痛苦了。
思考:現(xiàn)在我們總是談論有效教學的問題,其實有效教學的歸宿還是有效學習。如果我們平時總是有意無意按照自己的學習風格去要求和規(guī)范學生,那真的是一種不經(jīng)意的武斷,一種出于好心的強制,結(jié)果導致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強迫自己按照別人的風格去學習,結(jié)果一定會感到別扭和迷茫的,想到這里,我嚇出一身冷汗。
記得自己剛上班的時候,老校長就對我們說,要正確認識自己和學生,教學中多一分交流和民主,少一分主觀和強求。所以,今后再有學生來問我“老師,我怎么才能學得更好?”的時候,我不僅要告訴他們學科要求,還要更多地根據(jù)他們的個性特點,與他們一起商量怎樣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風格落實這些要求。在學習風格形成方面,多給學生自由要比盲目的限制好。
關于因材施教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基礎,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訴求,“千人一面”是對教育規(guī)律的冷淡和漠視。所以現(xiàn)在我們都在談因材施教,都在談分層教學,這也是從古至今大家一直堅持的教育公理??墒?,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真的做到因材施教了嗎,或者說所做的真是因材施教嗎?比如現(xiàn)在很多初、高中都在做的分層教學的實驗,有的就是快、慢班,把好學生聚在一起,把有經(jīng)驗的老師聚在一起,班級之間的教學計劃、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jīng)]有本質(zhì)區(qū)別。所以家長就認為要分好壞班,于是想盡辦法往里擠。我校這些年一直在這個方面開展實驗和探索,有一些經(jīng)驗,但也有困惑。到新加坡以后,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學生入學后也可以選擇不同層次的課程和教學,但是他們的家長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處理與我們有所不同,從中折射出我們更多的自我強制的色彩和他們更多的崇尚自由的元素。
見聞:新加坡很重視孩子們的差別,他們會把學習基礎差的同學組織在一起,老師為他們上課、輔導,家長和學生沒有意見,反而能接受,還很支持。學校還會安排固定的時間的地點,由老師為學習有困難的孩子進行輔導和咨詢。事實是,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在一個適合的群體,用適合的方法和節(jié)奏開展學習,是以人為本和尊重規(guī)律的。但是我們有些家長卻不是這樣的,他們更在意的是怎樣進快班,他們也稱之為好班。因為他們覺得這個班的學生好,很多家長都打著孩子的旗號,說孩子希望去這樣的班級,其實未盡然,也許有一點虛榮心,我就親眼看到一個孩子在班級跟不上而出現(xiàn)了嚴重的心理問題,這可能就有點勉強了。
思考:因材施教是經(jīng)過長期驗證確實有效的教育方式。中國目前無法整體做到因材施教與班額大、師資力量不均衡有關,但大家要是都有這樣的意識,具體問題具體解決,情況會越來越好。教育的最高原則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他愿意而且應該成為的人,而非改變他讓他成為自己需要他成為的人,家長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指導孩子的學習計劃。目前在我們周圍,絕大部分家長在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立刻想到給孩子請家教進行補課,而不去分析為什么成績下滑,是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還是學習習慣問題?這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物質(zhì)和精神壓力,極大傷害孩子自我認知的過程和自我選擇的自由。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特別希望家長能和老師一起,分析孩子的癥結(jié)所在和需求所在,有針對性地和學校一起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給學生以選擇的自由,而不是貌似關心的強制。
關于學習內(nèi)容
新課程實施以來,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問題、學生學習內(nèi)容的選擇性問題被越來越多地提及。這的確很重要,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學生需要及時了解時代的進步,需要有更寬的視野,也需要發(fā)揮特長,釋放潛能。我?,F(xiàn)在有比較豐富的選修課,學生既可以聽本校教師開設的特色選修課,也可以聽來自大學的特約教授開設的選修課,還可以組建學生講壇,由學生自己開設選修課。這些既能鍛煉學生的能力,又能拓展他們的視野。在新加坡的學校,我們看到了同樣的做法,只是他們已經(jīng)成為習慣。在學習內(nèi)容方面,他們是強制與自由相結(jié)合,比如新加坡的學生必須學習英語和母語,英語是通用語言,母語是本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學這兩門是沒有商量的;此外,在學校里還要學會種族和諧,還要形成公民素質(zhì)和環(huán)保素質(zhì),雖沒有明確的課程,但有明確的要求、引導和載體,這些都是學校教育的必要內(nèi)容,與此同時,從各個角度開展的選擇性學習也是有聲有色的,我們在林景幼兒園和華義中學的見聞就是很好的佐證。
見聞:在林景幼兒園觀摩幼兒園中班上課時,老師在上課中間給孩子們自由活動的時間。這個活動孩子們是按照興趣自由分組的,有三個孩子模擬超市買東西和收銀,有兩個孩子在一起涂色彩和畫畫,另外四個孩子是拿著一些科技用品在玩耍,比如潛望鏡、磁鐵,還有三個孩子在搭積木。老師沒有強迫他們,主要是指導他們、觀察他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們知道他們需要選擇,他們可以有自己的興趣,這就是個性張揚。后來去華義中學,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有不同的教室,這是因為在新加坡的學校,學生需要根據(jù)自己的選擇走班上課,沒有課的孩子可以在公共區(qū)域自習。我們看的體育課也是一個班分成幾伙兒,每一伙兒有一個老師帶著,進行不同的項目。因為是自己喜歡的科目或項目,所以我們看到的學生基本都能認真和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思考:我們身邊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心切,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領著他們上各種各樣的早教班,有的孩子的天性和興趣逐漸被磨滅了,幼兒園時學小學的東西,小學時狠學奧數(shù),書包差不多和孩子們的身高漲的一樣快,童年,陽光,很多被有意無意地剝奪了,僅有的一點室外活動也是跟著大人,或者是大人安排好的。大多數(shù)孩子的業(yè)余時間被占的滿滿的,有點兒空余時間也只能玩游戲或手機,所以現(xiàn)在很多孩子只要有空就一頭扎到手機里面。什么課改,什么減負,有時到孩子那里,只剩下文化課學習了。因此,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他足夠的空間去玩,去選擇,去摸索,去體悟要比讓他做多少習題更重要。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多給自由,而非強制。
關于人生選擇
學生有不同的潛質(zhì)和特長,所有人擁有同樣的成才渠道既不客觀,也不現(xiàn)實。在我接觸的家長里面,缺乏這方面認識的人不在少數(shù),他們很少考慮孩子的科學的人生規(guī)劃,他們幾乎都帶有同樣的想法,上個好小學、上個好初中、考個好高中,考個好大學,很少考慮孩子的特長和追求。其實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的,孩子的個性也是各有不同的,所以如何根據(jù)實際情況,使孩子挖掘自己的天賦,獲得人生成功,為社會做出應有貢獻,是教育工作者必須直面的問題。我們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人性、理性、博愛、崇高、自覺、責任、使命,這是共性,是教育的本質(zhì),而在這個方面,新加坡學校的想法和做法比我們的做法顯得還要實際和好操作一些。
見聞:我們到先驅(qū)初級學院參觀,這是一個比較普通的高中,每年會有部分學生升入好的大學,但是每年也會有一部分學生選擇學習職業(yè)技術,升入職業(yè)技術學院。在他們的學校有很多專業(yè)教室和專業(yè)教師,學生們除了學習文化課以外,還可以學習比如設計、餐飲和機械等課程。我們看到了學生設計的作品,他們很用心,也很有創(chuàng)意。我們感覺學生和學校對人生規(guī)劃問題比較清晰,有選擇繼續(xù)深造的,有選擇學習職業(yè)技術的,這里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個人情趣、追求和特長不同。這里的很多學生選擇酒店管理或餐飲服務方面的課程,因為在新加坡這樣一個著名的旅游城市,從事這方面的職業(yè)也是很有前途的。
思考: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家長也領著孩子學特長,但學來學去,基本圍繞著有利于升學的目標,也就是指望著初中升高中或者高中升大學時能成為一個跳板,根本不想讓孩子從事特長專業(yè)。這也怪不得家長,家長有時真是不了解或者是望子成龍心切,這種心緒造成了對孩子的變相強制。我們想人盡其才,想給不同材質(zhì)的學生更多機會,但是現(xiàn)在標準還是有點單一,千軍萬馬還是在擠獨木橋?!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的“樹立人人成才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fā)展,不拘一格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任重而道遠。
關于行為規(guī)范
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只是他們?nèi)松砷L道路上的一部分,他們的思想品德、行為修養(yǎng)、生活習慣同樣是成長的重要構(gòu)成元素,在這個方面我們一直有著深刻的認識。在新加坡,學校也很重視這個方面,比如幼兒園時期就引導孩子使用貨幣,引導孩子學會與他人溝通與合作,至于道德教育、種族教育和公民教育,那是相當嚴格的,似乎在這個方面,新加坡的學校首先表現(xiàn)出來的是強制,如果學生犯了錯誤,就要接受批評、教育乃至懲罰。正是這種嚴格的養(yǎng)成教育使新加坡人的國民素質(zhì)水平在全世界聞名。對比起來,我們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和約束似乎強制力不夠,這樣也衍生出一些問題。比如對師長缺少尊重的問題,比如缺少社會公德的問題,比如不能正確使用網(wǎng)絡的問題等。這些其實都值得我們?nèi)ニ伎?,如何恰當用強制的手段約束使之更好地成長。
見聞:我們在偉群小學參觀行程就要結(jié)束的時候,我們到了他們的生活服務中心,大致就是我們國內(nèi)學校的餐飲中心。我有心要了解他們學校的物價,就探頭探腦地去每個窗口看。恰好有學生課間來買食物,有的買一份飯,有的買一份小甜點,這個過程他們很熟練。我想看看每份大約花多少錢,就往前又湊了湊,孩子們看到我這個生人,笑笑,買完就很快走開了??戳藥讉€都是這樣,沒太看清楚花了多少錢,但是我看到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小錢包,里面平整地裝著一點兒零花錢,面值大的5元,多數(shù)是兩、三張2元和1元的,還有幾個硬幣。每個孩子的錢都是用小錢包裝著,都是規(guī)規(guī)整整的,這是對自己國家貨幣的愛護,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整潔和有序的習慣,慢慢積累起來,就是修養(yǎng)。他們對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是滲透到每一個細節(jié)當中,這是一種引導,也是一種強制,是每個學生一生成長中必備的東西。
思考:現(xiàn)在我們身邊好像存在這樣的一個現(xiàn)象,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的毛病都不是毛病。只要孩子學習不好,那就想辦法去補習文化課,根本沒有想到孩子學習成績差可能與做人做事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部分孩子沒有起碼的禮貌,一些孩子沒有基本的安全常識,個別孩子到了高中還不會做家務活,在這個方面我們是不是有欠缺?現(xiàn)在條件好了,我們更要創(chuàng)造機會多方位鍛煉孩子,讓他們在學會學習的同時,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交往、學會合作,這需要強制的力量。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曾說過,教育是一個民族發(fā)展和國家騰飛的基石所在,綜合國力競爭的根本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競爭的支撐是教育水平和質(zhì)量的較量。我國為了提高教育質(zhì)量做了多種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在這個大的環(huán)境中,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有高尚的道德、正確的理念、大膽的實踐和執(zhí)著的追求,以創(chuàng)造更適合學生成長的條件與環(huán)境。學習,到底應該強制還是多給自由,我們要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在掌握教育規(guī)律的前提下做到心中有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