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客機MH370失聯(lián)一個多月后,韓國又發(fā)生了“歲月”號客輪沉沒事件,近300人可能葬身大海。和馬來西亞當初拙劣的應對一樣,韓國在救災過程中同樣出現(xiàn)了行動遲緩、信息發(fā)放混亂和日常管理馬虎等病癥。此前多年,這兩個國家都是經濟發(fā)展上的模范生,一切看起來都很不錯,然而一場猝不及防的災難,卻讓世人看到了被光鮮的經濟發(fā)展成就所掩蓋的政治、社會等方面的軟肋和積弊。
自2012年以來,韓國官方和傳媒一直在宣揚一個嶄新的概念“20-50俱樂部”,宣稱韓國即將成為該俱樂部第7個成員國,也就是 “全球第7個發(fā)達國家”。所謂的“20-50”即人均收入達到2萬美元、總人口達到5000萬的國家,2萬美元是經濟實力的標志,5000萬則是大國和小國的分野。此前達到這一標準的國家有6個,而根據(jù)它們加入俱樂部的先后順序,第一名是日本(1987年),第二名是美國(1988年),第三名法國(1990年),第四名意大利(1990年),第五名德國(1991年),第六名英國(1996年),第七名韓國(2012年)。韓國可以引以為傲地說,它是時隔16年出現(xiàn)的新成員,新興市場唯一有資格進入這一俱樂部的國家。
確實,韓國有理由感到自豪。該國的經濟早已從亞洲金融危機的打擊下重生,1970年人均收入才255美元的韓國,去年已激增至23021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32位,堪稱奇跡。僅在2010年,彈丸之地的韓國就有14家企業(yè)位列世界500強。韓國的大企業(yè)三星,在手機領域甚至有力壓蘋果之勢。不僅如此,韓國政府近年來有系統(tǒng)地扶助文化產業(yè),不遺余力地向亞洲以至全世界推銷其流行文化,該國的電視劇和明星在亞洲風靡一時。
但就是這樣一個力爭上游、自我感覺良好的國家,在“歲月”號郵輪沉沒前后的應對和表現(xiàn),卻漏洞百出,著實不像個發(fā)達國家:出事后船內廣播錯誤指示乘客留在船艙待救,坐失逃生良機;代理船長和約30名船員,出事后不久拋下乘客自行逃生;信息發(fā)放混亂,獲救者和失蹤者的數(shù)字變來變去,最早聲稱368名乘客獲救、所有學生脫險,之后改稱有百多人下落不明,再到后來承認有近300人失蹤;海難發(fā)生第一天,韓國警方曾向中國駐韓使館通報客輪上沒有中國公民,后來經中國傳媒查證,才知道船上有中國人。此外,調查還顯示,輪船公司擅自對船進行改裝,存在著超載和隨意改變船只結構等嚴重問題。顯然,這不是一次單純的海難,而是充斥著瀆職、臨陣脫逃、不負責任、見錢眼開等丑惡情節(jié)的人為事故。
事實上,類似的事故近年來在韓國發(fā)生過好幾次:1995年6月,首爾三豐百貨店倒塌,導致502死937傷,是韓國歷史上在和平時期傷亡最嚴重的一起事故,業(yè)主隨意改動設計、偷工減料、賄賂和政府監(jiān)管不嚴是慘劇的主因。韓國政府在事后對全國的建筑進行嚴格檢查,結果需要重建的有1/7,需要大規(guī)模維修的有4/5,只有2%確定為安全,不需要維修。2012年9月,慶尚北道尾市工業(yè)園化工廠爆炸泄漏有毒氣體,政府在事發(fā)10天后才宣布大規(guī)模撤走現(xiàn)場附近民眾,導致5死3000人中毒。2011年6月17日凌晨,韓亞航空一架由中國成都飛往韓國仁川的客機在途經韓國喬桐島上空時,被駐扎在島上的韓軍士兵誤認為朝鮮戰(zhàn)機,并開槍射擊。此次事件發(fā)生后,韓國軍方內部互相攻訐,無人承擔責任。
馬來西亞在經濟發(fā)展上同樣成果非凡。2013年,馬來西亞的人均GDP達到10578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61,是東盟國家中僅次于新加坡的第二繁榮經濟體。云頂賭場、亞洲航空和馬來西亞石油公司所建的雙子塔舉世聞名。在亞洲金融危機后,Malaysia Can Do It(馬來西亞一定行)的新千年口號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和印尼、泰國等周邊國家動蕩的局勢相比,馬來西亞政局穩(wěn)定,巫統(tǒng)一黨獨大。前總理馬哈蒂爾更是“亞洲價值觀”的代表人物。
然而,馬航MH370航班失聯(lián)事件,讓馬來西亞現(xiàn)了原形:兩名伊朗人持假護照登機,馬來西亞機場竟然沒有發(fā)現(xiàn);有關航班飛行路線的消息相互矛盾,航班起飛后存在“消失的一小時”;副機長曾讓不相干的乘客進入駕駛艙;巫師出來尋找飛機,更讓低效的馬來西亞政府形象雪上加霜。
《紐約時報》就認為,馬來政府尋找失蹤飛機的混亂舉措是“國際舞臺上的一場不受歡迎的笨拙表演”。近60年前脫離英國獨立以來,憑借對信息的嚴密控制、對反對派的恐嚇以及直到最近還很強勁的經濟增長,馬來西亞的統(tǒng)治精英一直牢牢把持著權力。而因為執(zhí)政黨內部的任命制政治,以及阻攔或禁止該國少數(shù)族群從政的族群偏好制度,約占人口半數(shù)的馬來人幾乎把持了所有的政府高層職位,并且憑借“本土兒女”的地位獲得了許多政府優(yōu)惠,有才能的人經常無法躋身政府高層。
不僅如此,馬來西亞的腐敗情況同樣很嚴重。2012年,“透明國際”的調查顯示,馬來西亞是全世界商業(yè)賄賂最嚴重的國家,有一半的企業(yè)管理者承認在過去的一年中因對手行賄而丟掉生意。仿佛是在為這個調查做注腳,2013年3月,總部位于英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派工作人員假扮投資顧問來到馬來西亞東部的沙撈越,首次披露了統(tǒng)治該州的泰益家族及其律師用以避開馬來西亞法律和稅收的手段,以及他們如何踐踏原住民利益,攫取巨額財富,并將其不義之財藏匿于新加坡的事實。該調查被拍成紀錄片在YouTube上播放,但即便如此,涉事的官員依然毫發(fā)無損。
金融危機之初,人們歡呼美歐舊世界的沒落和新興市場的興起,并斷言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但5年之后的今天,發(fā)達國家步入了一個中長期復蘇的過程,而新興經濟體則開始了長期的調整,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路透社的分析就認為,這和新興市場軟實力的不足很有關系。而“軟實力”不僅包括通過文化、教育、民主及外交影響意識形態(tài)等有形的方面,還包括社會公平、廉潔、企業(yè)管理良好、法律透明度及市場開放等無形的能力。而單單以廉潔來看,新興市場的表現(xiàn)就讓人失望——所有新興市場國家在“透明國際”的廉潔排行榜上都在20位之后。
韓國和馬來西亞在救災上的糟糕表現(xiàn)說明,經濟發(fā)展并不是一切,興旺的流行文化也只是軟實力的一個方面,在一個全球化和社交媒體無比發(fā)達的時代,危急時刻的有條不紊、鎮(zhèn)定自若和高效,對于塑造國家的形象也許更為重要。而危急時刻的優(yōu)異表現(xiàn),背后是一個國家在克服官僚主義和腐敗、推進良治方面長期不懈的努力。經過多年的努力,很多新興市場國家建立起了民主體制,有了一些有形的軟實力,但在無形的軟實力方面,仍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