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看這樣一部電影,甜蜜下掩藏著邪惡,懸念迭起,不時讓你驚呼“天哪”(或者人們更常驚呼的各類粗口),那看《消失的愛人》準沒錯。
但如果你想隨著各路宣傳提示,去看看平凡家庭生活對愛情的磨礪,探討一下婚姻的真諦,那你只用看前半段。或者再去看看《革命之路》和《愛在午夜降臨前》,前者戲劇壓抑,后者日?,嵥?,但都是在正常人的范疇內(nèi)認真展現(xiàn)和討論愛情婚姻甚至理想的磨損問題。
《消失的愛人》過于追求離奇荒誕、動刀動槍,懸疑感和比拼心大大超過了對細微感情與生活的描摹。對無良媒體的描述也極盡夸張??吹胶蟀攵危褚粓銎恋闹橇褂螒?。以至于最后,男主角尼克說:“我們互相折磨,互相控制,讓彼此痛苦?!迸鹘前谆卮穑骸斑@就是婚姻?!甭犉饋砭拖裼袀€中學老師揮舞著小教鞭對學生吼:“你跑題太多啦!”學生連忙加上這么兩句作為中心思想點題。
大衛(wèi)·芬奇向來是毋庸置疑的敘事高手,同時,他還有著讓他的奇葩人物討人喜歡的強大能力。即使原著作者吉莉安·弗琳擔當編劇,即使整部電影的主線劇情從頭到尾都跟原著小說區(qū)別不大,大衛(wèi)·芬奇還是塑造出了一個更討人喜歡的艾米。
弗琳版的艾米看“哪種人格緊跟潮流風尚,就披上哪種人格”,她要討眾人歡喜,而芬奇版的艾米只是看尼克喜歡cool"girl,才為了愛他心甘情愿扮成cool"girl——性感有趣,善解人意,從來不會一腔怨氣。弗琳版的艾米會使手段迫害中學的女性好朋友,或者構陷不喜歡她的前男友媽媽,但芬奇版的艾米只在配偶要背叛或分手時才顯露她的腹黑特質??傊?,小說里的艾米更自私剛愎,危害范圍更大,是地道的怪胎,而電影里的艾米更像個為愛情變身的復仇女神,這會引來大票支持。何況,羅莎曼德·派克扮演的艾米多么引人注目,長相甜軟卻沉靜堅定,不會像小說里的艾米那樣嘮嘮叨叨。她會在抽自己血偽造犯罪現(xiàn)場時淡定地看書;會在拿錘子砸自己臉時咬緊牙刷,哼都不哼一聲;會一刀劃開一直幫助她的備胎的喉嚨,血噴一身也毫不驚慌。許多人猜想,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該是她的了。
回到婚姻問題,我更喜歡辛波斯卡的《金婚紀念日》":“他們一定有過不同點"/水和火,一定有過天大的差異"/一定曾互相偷取并且贈與"/情欲,攻擊彼此的差異"/緊緊摟著,他們竊用、征收對方"/如此之久"/終至懷里擁著的只??諝狻@兩人誰被復制了,誰消失了?"/誰用兩種笑容微笑?"/誰的聲音替兩個聲音發(fā)言?"/誰為兩個頭點頭同意?"/誰的手勢把茶匙舉向唇邊?"/誰是剝皮者,誰被剝了皮?"/誰依然活著,誰已然逝去"/糾結于誰的掌紋中?……"在金婚紀念日,這個莊嚴的日子"/他們兩人看到一只鴿子飛到窗口歇腳。"”
(2008)
導演:薩姆·門德斯
曾經(jīng)的高談闊論,已淪為無聊日常。住在革命路的一對夫妻,想搬去巴黎,重新尋找想要的生活,卻在出走前陷入更大的危機。原著小說值得滿星好評,把美國普通中產(chǎn)階級的日常描摹得精彩入心。電影則要打些折扣,失去那些心理描寫,細節(jié)會顯得生硬許多,庸常的群像也沒有好好展開。
(2013)
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
導演和主演每9年拍一部愛情電影,這是第三部。第一部相愛、第二部重逢、第三部陷入日常。也許因為初識甜蜜的部分交給了前兩部,第三部成了探討中年婚姻危機的電影中最從容不迫的。悲觀者覺得,三部曲展現(xiàn)了愛情從起到滅;樂觀者覺得,即使所有婚姻都將陷入埋怨和瑣碎,選擇真正愛的人一起面對,也比選擇不愛的人舒服、勇敢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