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們兒,打我一拳,來啊!”納特·希爾(Nate"Hill)在紐約街頭連蹦帶跳挑釁路人,要是被多打了幾下,他還會高聲叫好助興。
挨打是經(jīng)過精心準(zhǔn)備的。他穿上軀干雪白、四肢漆黑的連體絨衣,套上護胸,再戴上熊貓頭。他的工作,就是把拳擊手套塞進路人手中。
配合的路人不多,于是他揮舞著艷麗的拳擊手套,蹦到路人面前,拍打著自己的胸口,好言相勸:“最近有沒有煩心事?就算沒有,打幾拳也能解解悶的。”
匆匆過客中倒也有幾個停下來。一位大叔順手接下熊貓遞過來的手套,利索地給了希爾幾拳?!拔也恢滥闶歉墒裁吹模贝笫逭率痔祝傅卣f,“我就想試試自己的拳擊技術(shù)而已?!?/p>
畢竟學(xué)過拳擊的人不多,人們至多不輕不重地打幾下。一位大嬸打過熊貓,開心地說,這幾天和朋友的感情出了點問題,遇到挨打熊貓,覺得心情好多了;女孩凱特也表示,家中寵物病了,她心情不太好,挨打熊貓盡管不能讓她忘記苦惱,但至少讓她“感覺好了一點”。
這正是希爾的目的。他并非喜歡受虐,只是為了給大家寬寬心。經(jīng)濟不景氣,就業(yè)不順暢,還有家庭矛盾,種種因素讓人們不斷陷于麻煩中,隨之而來的就是氣憤和苦悶。于是希爾化身功夫熊貓,出現(xiàn)在白領(lǐng)聚集的商務(wù)區(qū),想給抑郁的人一個發(fā)泄通道。
如他所說,“人生氣的時候總想打點什么?!敝劣跒槭裁矗览砗芎唵?,將心比心。希爾稱這個活動為“社會服務(wù)”,因為“不僅身體健康該為社會所保障,情緒上的焦慮同樣應(yīng)被照料”。
選擇“熊貓”作為造型,是因為在西方,垂頭喪氣的人常被比作黑眼圈、眼角下垂的“悲慘熊貓(sad"panda)”。
多數(shù)人遵照了熊貓的指示,使足全身力氣打下去;更有怒氣沖沖、心懷怨懟的路人,將拳頭朝向了熊貓的胃部——痛擊之下,希爾當(dāng)然不好受。相對男性的暴力,女性流露出了更多體貼。一名女孩實在好奇,拳頭打到了熊貓全無防備的頭上,聽到希爾一聲驚呼,女孩連聲道歉。
除了扮演挨打的熊貓,希爾還曾扮演過別的角色。2007年,他戴上一副純黑的熊面具,扮演起“死亡大熊(death"bear)”。如果你深陷痛苦不能自拔,發(fā)信息給他,他就會化身黑熊出現(xiàn)在你家門口。無論你傾訴、嚎啕大哭,還是一言不發(fā),他都會躲在面具背后傾聽,末了還會帶走讓你覺得痛苦的物品,替你“銷贓”。
今年冬天,希爾還扮演了“搖搖海豚(free"bouncy"dolphin)”。他戴上海豚微笑的面具、穿上藍色衣服,走到公園、地鐵站等有座位的地方,坐下來,邀請有興趣的人在他膝頭坐坐。這一回,他模仿的是街頭四處可見的兒童搖椅,希望人們在驚愕之余,也能回味童年的樂趣。
角色扮演對希爾來說,半為興趣半為人。城市生活有太多問題:被忽視的生活細節(jié)、隨時可能爆發(fā)的怒氣、錯綜復(fù)雜的感情生活……希爾以古怪的形式出現(xiàn),就是在提醒人們,情緒問題真實存在,并且亟待解決。
挨了一天打的熊貓在地鐵上摘下面罩,變回正常的希爾。這名33歲的行為藝術(shù)家的正經(jīng)工作是在生物實驗室照料并觀察做實驗用的果蠅。但是實驗室關(guān)不住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對生活的關(guān)心,“每天走在街上,我都會觀察路人,來構(gòu)思下一個角色?!毕栒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