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除了忙于游戲、戀愛、考證復習還能做些什么?南京師范大學戲劇文學專業(yè)的趙健給出的是不同的答案,他招募到30多名和他志趣相同的大學生,從2013年寒假開始了一場名為“思奔”的行動。
在七天的時間里,他們去了南京最文藝的書店、咖啡館、教堂、寺廟、美術館、大學等地方,每天晨讀晨練,由畢飛宇、葉兆言、朱大可等名師給他們分享學思歷程,在每晚的圍爐夜話中,他們暢談詩歌、信仰、公益、商業(yè)、電影、夢想等話題……他們計劃在2014年把“思奔”的火把傳到全國高校。
他們這種讓身體和思想同時奔跑的姿態(tài)也打動了參與的學者名流,原來在這個日漸浮躁的社會里,依然有一群青年人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揮灑青春。
讓大學過得不一樣
趙健愛看書,他的微博名叫“趙健是個讀書人”。他對讀書的濃厚興趣來源于中學語文老師的引導。他10歲多才隨父母從淮安農(nóng)村來到南京,帶著濃重的鄉(xiāng)下口音,還有一點先天性的口吃。盡管經(jīng)過有意識的矯正,日常交流已經(jīng)沒有什么問題,但在同學中,他依然有點自卑,一發(fā)言,緊張、害怕的陰影就揮之不去。
語文老師鼓勵他:“去看書吧,腹有詩書氣自華?!壁w健很聽話地讀了很多書,那天讀到曹文軒寫的《草房子》,文中說:“愛讀書的孩子最美!”走在路上,他感覺自己真的是越來越美起來,以至于都忘記了有口吃這回事。
在趙健的憧憬中,大學生活是很美的,應該有浩如煙海的書籍、指點江山的文字、思想激蕩的沙龍、聚會和演講、辯論等。但進入大學校園后,他很快就失望了,學校海報欄上貼滿了考研、考證班的廣告,那些過于現(xiàn)實的年輕人要么每日游戲,要么太有計劃,在各種考證中耗盡青春。
“應該允許一部分大學生去嘗試多種生命形態(tài),因為等到畢業(yè)工作了,人生也許很快就定型了,沒有尋找更多方向的機會了。太多的人,每一個階段都在為下一個階段做準備,小學時為了中學,中學時為了大學,大學時為了工作……其實他每一個階段都沒有經(jīng)歷過。我想要享受大學的這個過程,而不想太早回到那個功利化的軌道上去?!壁w健早早地就開始了一個人的“思奔”。
他留意各種社會名人的講座,易中天來南京圖書館演講了,下了課其他同學回宿舍打游戲,他則匆匆忙忙背著書包趕過去;有知名學者到先鋒書店、可一書店或者南京大學交流、簽名售書了,他也準備了不少問題過去,見縫插針地提問解惑。每一場講座,他都有心地留下這些學者、作家、詩人的聯(lián)系方式,他想,也許有一天就用得著。
從大一時,他就有意識地參加南京樂活公益發(fā)展中心的公益項目。助力憨豆,是國內少見的關注唐氏患者搶救性康復的項目,他作為志愿者耐心地陪伴那些“憨豆”們畫畫、做手工,體驗每一個孩子存在的價值。
在各種活動中,他結識了不同的忘年交。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的館長知道他喜歡看書,就給了他一把圖書館的鑰匙,允許他5點閉館之后自由進入。于是他把大部分的課余時間都泡在了這兒,一年多讀了117本書。他站在15樓的圖書室里俯視著下面珠江路上的繁華人流,感覺到書本給人的世界真的是非常奇妙。他手里拿著一本《詩經(jīng)》,恰好翻到《小雅·伐木》那句:“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毙闹胁挥梢粍?,為什么不能把自己讀到的好書和更多的朋友分享呢?于是他在2013年成立了公益讀書組織“嚶鳴讀書會”,吸收高校大學生為主要會員,平時除了讀書,還組織語言交流、思想碰撞之類的活動。
2013年趙健還報名參加了由查爾斯王子發(fā)起的雷勵國際公益行動,用兩個月的時間去貴州的山區(qū)做野外探索和公益建設。這是趙健“思奔”走得最遠的一次。每一個隊員都要通過公眾籌款才能出行,趙健將自己的話劇作品《秋海棠》改編成了廣播劇,刻成光盤,帶著它到南京、蘇州、上海的20多所高校志愿者社團籌款,介紹雷勵國際、黑蘋果等公益組織,還有個人事跡的宣講。每一場宣講,他都要問臺下的同齡人:“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80%的人選擇是周游世界,10%的人談的是未來成為老總、學者、律師等,獲得什么樣的事業(yè),只有南理工一個大三同學的夢想打動了趙健,他想為老家重慶山區(qū)小學籌集2000本書建成圖書館。一年后,他的這個夢想真的實現(xiàn)了,而趙健的宣講也籌集到了4000元公益資金。
他們11個人的項目小分隊騎行走過云貴高原,一路風餐露宿,到達項目地的第一天,有糖尿病史的趙健就暈倒了。更大的挑戰(zhàn)在后面,雷勵行動不鼓勵干擾式的短期支教,隊員們來到當?shù)兀饕獛椭W砌圍墻建新校門、鋪水泥操場、蓋環(huán)保型廁所、建公益型水窖等,請師傅培訓兩天后,剩下的工作都由隊員們獨立完成。
在這期間,隊員們被要求剃光頭、少洗澡,為地方節(jié)省用水,也不能告訴學校孩子們自己的名字,但他們還是把趙健的名字記住了。因為趙健在圍墻上畫的中國版圖吸引了他們,他們不知道那是中國地圖,不知道貴州在哪個地方,他們也不知道山外的世界還有一個叫海的地方。趙健告訴他們海是什么樣子的,走的時候留了電話,告訴他們:“我在海邊等你們!”這只是一個很長的約定,但孩子們很快就給趙健打來電話。于是在2014年元旦,趙健和隊友帶著從各個高校社團籌集到的捐款、騰訊公益資助的新年新衣重返貴州項目地,山區(qū)的冬天特別冷,籌劃的篝火晚會也沒有開起來,隊員們睡在臨時拼湊的課桌上,身體是冷的,心卻是火熱的。對于這一趟遠行,趙健的總結是:“身體下地獄,心靈上天堂,精神回故鄉(xiāng)?!?/p>
我想和你去“思奔”
有一天,趙健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南京一個高校的博士生因為學業(yè)和工作上的壓力,從長江大橋上跳下來自殺了?!斑@就是因為他經(jīng)歷的太少,把坎坷看得太重。如果在年輕的時候經(jīng)歷足夠豐富,嘗試過不同的生活形態(tài),心靈的承受能力也就不一樣。生命有三個圈子:舒適圈、挑戰(zhàn)圈、恐懼圈,例如理工科的學生學點文學、藝術等,就是從舒適圈到挑戰(zhàn)圈的轉移,但太多的年輕人固化在舒適圈里,導致生命的層次越來越窄?!?/p>
趙健回想自己“思奔”的經(jīng)歷,就像是度過了一個嶄新的成人禮,人生閱歷和思想都在不斷地刷新、成長。元旦后,他剛剛回來,就接到嚶鳴讀書會會員們的詢問:“最近有沒有活動?”趙健這才想起來,因為參加雷勵行動,讀書會的活動停滯有一段時間了。
那就做點有意思的活動吧!他躺到床上,“思奔”的經(jīng)歷又浮現(xiàn)在腦海,他興奮起來,為什么不能帶領大家一起“思奔”呢?讓自己出離紛雜平庸的生活,讓思想和身體奔跑,這將是一群人的成年禮。他開始緊鑼密鼓地制訂詳細的“思奔”計劃。
開始,趙健只是想小范圍地邀請一下南京的朋友參與“思奔”,因為寒假,學校的宿舍空出來,也就只能容納10來個人。但邀請的微信剛發(fā)出來, 一傳十,十傳百,第二天,趙健就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高校大學生的200多份申請。趙健和幾名義工顯然沒有能力接納如此多的參加者,他們只好進行篩選,篩選的標準是:有公益情懷,最好是參加過各種社會活動;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不迂腐;尊重西方文明,但不過分推崇;知行合一。最后,他們向篩選出來的30多名大學生發(fā)出了邀請函。
2014年1月18日,這30多名“思奔者”聚首南京,每個人領到了一本《私奔青年手冊》。趙健在里面詳細交代了“注意事項”和“思奔守則”,很大一部分,借鑒了其他公益活動的規(guī)則,比如:禁止飲酒,嚴禁暴力行為,尊重當?shù)氐膫鹘y(tǒng)與習俗,保護環(huán)境。
之前,讓隊員們猜測不已的“思奔”內容由此揭開面紗。每天早上7點30分起床后,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唐淵博教練教授傳統(tǒng)氣功八段錦,這是因為“健身氣功八段錦不同于現(xiàn)在的運動方式,重點在于內省、自我觀察,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
隨后的晨讀中,參加者誦讀《道德經(jīng)》,并大聲朗讀自帶的詩歌散文。
每天,趙健都安排了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在君和堂中醫(yī)館學習傳統(tǒng)文化,在諾那師佛紀念館體悟佛學,在知語軒青年空間思辨公益與商業(yè)的異同,在青果咖啡館暢談創(chuàng)業(yè)理想,在約翰馬吉圖書館感受書法家的人文情懷……
“思奔”者接近了宗教,修習了傳統(tǒng)文化。最讓他們驚喜的是,每天晚上的圍爐夜話都有神秘的嘉賓到訪,著名作家葉兆言、格非、畢飛宇、朱大可、南中醫(yī)圖書館終身名譽館長吉文輝、詩人梁雪波、蘭州大學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張志鵬、著名書畫家陳世雄等等這些早已成名的學者,趙健是怎么邀請到的呢?當然是以前做公益、聽演講時牽上線的。當趙健發(fā)出邀請的時候,他們都很詫異,在他們年輕的時候,談詩歌,談宗教,談理想,有激情,沒想到今天還有一些年輕人堅守著這些東西。于是他們免費、自愿地來了,許多前來參加活動的老師,都得自己補貼交通費。像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終身名譽館長吉文輝,在復旦大學的課程收費高達數(shù)萬元,但在“思奔”中,他分文不取,還乘坐公交車來給隊員上課;上完課,也不用送,自己坐公交回去,讓“思奔”隊員們近距離感受到了學者們的人格魅力。著名批評家、作家朱大可在電視上的評論、在紙媒上的文章都很犀利、嚴肅,但在“思奔”平等的傾聽中,他的交流是那樣的溫柔。
這里的老師比課堂上的更可親,于是這群大學生們平時不離手的智能手機早已被丟在一旁,每一個人都期待著討論與思想碰撞的過程。參與“思奔”的學者們,也被眼前的年輕人感動,這些年輕人顛覆了人們對“90后”功利、浮躁、不重思想的固有印象。
朱大可寄語他們:“誰的青春不迷茫,在年輕時迷茫是一件幸福的事。但保持做夢的狀態(tài)很重要,尤其是到了我這個年紀?!敝骷耶咃w宇對“思奔”充滿期待:“愿更多的青年勇于實踐,鍛煉身體和思想,時時刻刻知道自己的生命形態(tài)?!敝麜谊愂佬巯壬f:“我被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深深感動,哪怕再苦的條件,我都會愿意陪伴他們一同成長。”
一所流動的民間開放式大學
趙健常常在想,來參加思奔的是一群怎樣的青年呢?是什么樣的勇氣促使他們跳出常規(guī)的舒適生活圈呢?他沒有做過訪問調查,但他猜想:“大多數(shù)是對自身生活現(xiàn)狀不滿意、熱切期待心靈指導的青年,至少我是。”
因為是純公益活動,不向隊員收費,也沒有贊助,因此“思奔”的行程在物質方面是簡陋的——不少隊員只能在住宿處睡睡袋,前往各個活動地點時,也只能乘坐公交車自行前往,連平時聚會沙龍的場所,也是趙健找一位老師借的。但精神上收獲豐滿,隊員們回饋說:“聽過一個老笑話,說有個人因盜竊被抓入官府治罪,回家后鄰居問他犯了何罪,‘我拿了人家一小截繩子?!脳l繩子干嘛大驚小怪報官呢?’‘繩子另一頭還拴著一頭牛?!蚁?,‘思奔’便是那一小截繩子,至于繩子的另一頭還拴著什么,每個人都不一樣。這是我們獨立思考的開始,‘思奔’讓我們跳出了正常的生活軌道,梳理了心靈發(fā)展的脈絡,認清了自己?!?/p>
這次行動結束后,趙健還想帶著更多的大學生去“思奔”。2014年清明節(jié)三天,第二場“思奔”活動轉移到上海的復旦大學、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分院進行;2014年“五一”期間,第三場“思奔”在北京的北大、清華、北師大校園開花結果;2014年的暑假,則和對外交流協(xié)會合作,在臺灣的大學“思奔”十天?!拔覀儠崆跋蜿爢T們募集‘思奔’的人文和社會話題,然后邀請與話題相關的專家學者作為導師與青年人交流?!痹谮w健的設想中,“思奔”就像是一所流動的民間開放式大學,在最具人文魅力的地方散布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