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璋
摘要:徐人與越人同為東夷集團成員,有著相同祖源和姓氏,有相同的生產(chǎn)方式和生活習慣,相同的部族文化,甚至相同的語言,且越地曾一度由徐人主之,因此徐人進入越地莒根定居是可能的。
關鍵詞:浙江新昌;莒根;防山;徐偃王墓
浙江省新昌縣巧英鄉(xiāng)莒根村有一座王墳山,傳說山下有徐偃王墓。關于徐偃王及墓的故事,在附近方圓幾十里的村莊中不知流傳了多少代,《新昌縣志》也將其收進了傳說軼聞中[1]。莒根徐偃王墓是否存在?
一、從莒根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航海條件看古徐人入駐的可能性。
莒根位于浙江新昌縣東部,地處該省紹興、寧波、臺州三個地級市交界的望海崗北坡山下和紹興市屬下的新昌與寧波市屬下的奉化、寧海三個縣市交界的第一尖西坡山腳。發(fā)源于望海崗和第一尖西坡的莒溪水從莒根、防山經(jīng)曹娥江流入錢塘江口杭州灣;發(fā)源于莒根東北第一尖北坡的大堰溪為寧波甬江源頭,最后流入鎮(zhèn)???;發(fā)源于第一尖南坡的黃壇溪經(jīng)寧海越溪流入三門灣大海。
張富祥先生對徐人南遷的看法:“它的主支所走的遷徙道路應是泰沂山脈東南面的近海通道,而不是它的北面容易與中原王朝直接發(fā)生正面沖突的交通干道?!盵2]465
曹錦炎先生認為:“徐人勢力進入浙江顯然不是從陸路,而是從海上而來。其第一站是舟山群島,然后,或渡海溯錢塘江而到嘉興、紹興、衢州,或仍循海路到鄞縣、臺州,路線清楚。”[3]從古文獻資料記載和考古發(fā)掘看,至遲在周代,江淮流域的居住民已具有海上航行能力?!妒酚洝ぶ鼙炯o》記“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唐張守節(jié)正義:“帝王世紀云:‘昭王德衰,南征,濟于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4]134-135說明早在穆王之前,徐國或周圍的人已有造木板船的技術?!啊恫┪镏尽吩疲嘿韧跤坌猩蠂?,乃通溝陳蔡之間。”[5]361徐偃王平常出行就以船代步,為了通船還挖建人工運河,可見徐國人用船已很普遍。到后來,吳國曾派大夫徐承率舟師從海上襲擊齊國[6]1529;到了秦王嬴政時派徐福出海求仙,這些都不會是偶然啟用徐人,應與徐人擁有祖?zhèn)鞯脑齑夹g和航海技能而可以勝任有關。
徐人生活于東南沿海,我們還可在《詩經(jīng)》所載的周宣王征淮夷、徐方的過程中“至于南?!边@一內(nèi)容中找到證據(jù)[7]。
河姆渡文化時期,越先民已從近海捕魚,向北航行可達渤海灣,向南走也可達廣東沿海[8]。
到春秋時期,航海劃船已成為生產(chǎn)工具上的紋飾,如1976年浙江鄞縣甲村石禿頭出土的一件銅鉞,有船形和人劃船的花紋[9]。當時擁有先進的航海工具和技術條件下,徐人從江淮或蘇北、山東地區(qū)走水路到浙江沿海登陸,然后沿江依溪流到達莒根就沒多難。
二、從徐越先民關系上分析徐人在古越之地莒根立足的可能性。
徐與越的關系,許多學者都有論述。孟文鏞先生在《越國史稿》中已有歸納[10]171-183,此不再贅述,只談點徐越同源同姓的認識。
唐韓愈曰:“徐與秦俱出柏翳,為嬴姓。(史記秦本記:大業(yè)之子曰大費,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柏翳二子,大廉之后為秦;若木之后為徐。)”[5]360《史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大業(yè)。”[4]174可見徐與秦皆為女修吞鳥卵所生之后。
徐人的先祖因吞玄鳥卵而生,他們崇鳥,以鳥為圖騰。越人同樣崇鳥,《禹貢·揚州》載:“鳥夷卉服”。據(jù)童書業(yè)先生考證,鳥夷是指“以鳥為圖騰的部族”[11]?!妒酚洝ぴ绞兰摇贩Q越王句踐“長頸鳥喙”,以及越人以深山如鳩名冶鳥者為越祝之祖等[10]142。對于古越人的崇鳥,還可以從河姆渡文化中鳥紋飾和良渚文化中頭戴羽冠裝飾的象牙、獸骨、木器、陶器、玉石等文物中反映出來。各部族所崇之鳥不同的原因,可能與少皞以鳥命官有關[6]1270,不同鳥名不同官,不同官又處不同部族,致不同部族崇不同鳥。
2003年3月發(fā)現(xiàn)于浙江紹興市區(qū)塔山腳下的青銅甬鐘,據(jù)蔣明明先生述:“這件青銅甬鐘的舞部紋樣與1982年紹興306號墓的徐器‘銅質房屋模型的屋頂部紋樣類同,都采用方形結構勾連回紋裝飾”,“為春秋晚期典型的裝飾紋樣之一”,“青銅甬鐘鼓部上銘文字體,是最典型的越國鳥蟲書體”。[12]經(jīng)曹錦炎先生對這件甬鐘銘文考釋,此甬鐘為徐王旨後之孫自所制,器自銘為“鐸”[13]。從越地出土徐器“銅質房屋模型”即“伎樂銅屋”頂立柱上的鳥構件到同樣為越地出土徐器上的越國鳥蟲書體,除說明徐越共尊鳥外,還表明徐與越文化的趨同性和先民審美觀的一致現(xiàn)象。
孔令遠先生對出土青銅器“徐令尹者旨□爐盤”和“[越王]者旨於賜戈”中的銘文“者旨”與“者旨於賜”,結合文獻記載研究,認為徐國王族與越王有著同一姓氏關系[14]。
《后漢書》記:“后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盵15]說明此時,徐國或徐人已經(jīng)對古越大地有所熟悉和掌控。
三、從王墳山實地環(huán)境現(xiàn)狀和傳說分析有徐偃王墓的可能性。
莒根王墳山由兩象交鼻形成天然勝景,獨有的黃泥土壤和山間難得的平曠之地,民間傳說是被天牛所耕,實際可能是土墩被敵國所毀或后人夷平墾種有關;深不見底的王墳洞,可能是盜洞或毀墳后的塌陷;昔日洞內(nèi)所發(fā)出的樂器聲,可能是器物因水漂浮碰撞產(chǎn)生的響聲,這些都有待于后人研究和破解。莒根附近的將三坑、王將坑、將家?guī)X、里小將、外小將等地名,傳說曾是徐偃王的大將們居住或作戰(zhàn)的地方。離莒根村3公里左右的金元村,曾出土磨制石器——有孔石斧[16],也說明周代時,莒根一帶已有人類活動。從古代風水術看,天臺、四明被稱為南龍,莒根王墳山符合我國歷代帝王對陵墓擇基的“龍真、穴的、砂環(huán)、水抱”等要求[17]。生氣流動的天臺山余脈,海拔900米以上的望海崗和第一尖山勢合于“龍真”;山勢綿亙止于界水莒溪則合于“穴的”;山背側和對面象鼻山左右重疊環(huán)抱的自然環(huán)境合于“砂環(huán)”;山前三方迂回的莒溪水又合于“水抱”;獨有的黃泥土壤又符合“吉穴堅細微潤,不干不燥”的要求;溪流出口的象鼻山外,又有一座如獅形之山,符于獅象守門的吉地條件。從以上種種特別的跡象看來,莒根王墳山有徐偃王墓葬存在的可能性。
四、分析《莒溪徐氏宗譜》及有關文獻記載所存的疑問。
據(jù)《莒根紀原》①“王龜齡先生會稽三賦有翁州訪偃王之廬之句”,可定此文成于南宋以后②??〖o原可能與《莒溪徐氏宗譜》繼述堂藏本初修同時,即宋嘉定甲申(1224)年或稍后。
《莒根紀原》曰:“翁州即會稽鄮,亦會稽鄮之東,即古剡莒根也?!辟韧跫缺烙谲旄瑸楹斡钟洝昂蠖蒇E于明州象山縣海島村居焉,卒葬于彼”呢?是否抄于他譜?存疑之一。據(jù)浙江方志乾道《四明圖經(jīng)》載:“昌國縣,本鄞縣地?!薄拔躺剑幻讨?,在縣東二十五里,《十道四蕃志》云:徐偃王居處,城基猶存?!盵18]翁州屬會稽鄮,在鄮東,莒根也在鄮東,但莒根不在翁山縣,而在剡縣。歷史上莒根是否曾屬于古鄮?從水系歸屬看,莒溪為剡溪源,歸屬剡縣是便于管理的,可是初立剡縣已遲至漢高祖6年(公元前201)了,存疑之二?!氨±锷健睘楣判靽孛?,會稽薄里山又稱泊里山、靈山,位于浙江龍游縣,春秋戰(zhàn)國時屬菇蔑地,秦時屬太末[19]。偃王是否曾居會稽薄里山,“因秦并天下,焚棄典籍,公侯子孫,失其本系”,[20]已無從查考,再說唐韓愈也撰有《《衢州徐偃王廟碑記》[5]360,最近在龍游縣城東又出土了刻有“宗徐”銘文的東漢青瓷簋[21],說明《莒根紀原》偃王“避居會稽薄里山之下”所記也有依據(jù)。對“后又居鄮東而崩”,據(jù)唐張守節(jié)在《史記·秦本記·正義》引《括地志》云:“徐城在越州鄮縣東南入海二百里”,“偃王乃于此處立城以終”。[4]177莒根不在海中,但沿海上水路一樣可達。徐城沒記在莒根,《括地志》也沒記偃王葬于何處,莒根徐偃王墓的存在不能否認,此存疑之三。據(jù)嘉定《赤城志》黃巖:“徐偃王墓,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勝果院后。”[22]此墓收入《中國文物地圖集·浙江分冊》記為徐山土墩墓[23]。至元《嘉禾志》嘉興:“徐偃王墓,舊傳在縣西復禮鄉(xiāng)”。[24]孰真孰負?存疑之四。
五、“莒根”與“防山”之村名蘊含徐人強烈的復國愿望。
“莒根”頗有深意,“防山”更特殊。《春秋》昭公三十年:“冬十一月,吳子執(zhí)鐘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滅徐?!盵25]村為何稱此兩名?后人“毋忘在莒”應是詮釋。
紹興市區(qū)塔山腳出土自銘“鐸”的青銅甬鐘,其銘文有“世世鼓之,後孫勿忘”之句。據(jù)曹錦炎先生考證,“這件青銅甬鐘的鑄造地,當在越國故都紹興,其具體年代約在越王句踐晚期或稍后”。“據(jù)《說文》,‘鐸,大鈴也。軍法: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司馬執(zhí)鐸。從金□聲?!盵13]既然鐸是是一種軍中樂器,用于武事,那么已經(jīng)滅國失去軍隊的徐王之孫,為何還要制鐸,并且還要“世世鼓之,後孫勿忘”?其目的明顯是為了報仇復國。由此可以看出,徐人復國的愿望從未消失過。
綜上,浙江新昌縣莒根徐偃王墓存在有其可能性,但事實如何,尚待后人探索與證實。
注釋:
①《莒根紀原》全文:“里名莒根,志不忘也?;浕撇嬷?,封莒國公于徐,子孫遂以國為氏。傳至昭王三十六年而生偃王,及長,功著當時,名顯諸侯,分國半治。因穆王西游無道,避居會稽薄里山之下,后又居鄮東而崩。故王龜齡先生會稽三賦有翁州訪偃王之廬之句。翁州即會稽鄮,亦會稽鄮之東,即古剡莒根也。偃王不忘錫姓之意,故名莒根,志所來之。有自厥后,千流萬派,俱出偃王于一祖;千枝萬葉,悉起莒根于一本。偃王為發(fā)祥之始祖,莒根為發(fā)脈之祖基也。特志后人示云?!币娬憬虏旄^述堂珍藏.莒溪徐氏宗譜[M].嘉慶己未(1799)重修本.
②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浙江樂清左原(今梅溪村)人,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詩人。
參考資料:
[1]新昌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新昌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1994:759.
[2]張富祥.東夷文化通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曹錦炎.春秋初期越為徐地說新證[J].浙江學刊,1987(1):142-143.
[4]〔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注,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唐〕韓愈.韓昌黎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98.
[6]王守謙,金秀珍,王鳳春.左傳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7]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482-488.
[8]邵九華.河姆渡文化和舜耕歷山[M]//浙江省文物局等.河姆渡文化研究[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125.
[9]毛昭晰.從羽人紋飾到羽人源流[M]//浙江省文物局等.河姆渡文化研究[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21.
[10]孟文鏞.越國史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1]童書業(yè).“鳥夷”說[M]//童書業(yè)歷史地理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4:247.
[12]蔣明明.紹興出土青銅甬鐘[J].浙江文物,2003(3):34-35.
[13]曹錦炎.自鐸銘文考釋[J].文物,2004(2):70-76.
[14]孔令遠.越王州句戈銘文考釋[J].考古,2010(8):87-90.
[15]〔南朝宋〕范曄著,張道勤校點.后漢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816.
[16]新昌文物志編纂委員會.新昌文物志[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1:5.
[17]洪丕謨,姜玉珍.中國古代風水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5-84.
[18]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7冊[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2915-2916.
[19]陳橋驛.浙江古今地名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353.
[20]〔清〕徐時棟.徐偃王志[M]//中華野史:先秦至唐朝卷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79.
[21]朱土生:龍游考古又有新發(fā)現(xiàn)東漢徐氏祭器——青瓷簋[N].浙江::衢州日報,2014.8.18第5版.
[22]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11冊[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5529.
[23]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浙江分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5985.
[24] 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13冊[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5985.
[25] 〔晉〕杜預.春秋經(jīng)傳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