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亞博++EC
《沙漠駝影》的故事說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只因它的噱頭太過吸引人。神秘的女子羅賓·戴維森,同四頭駱駝、一條母狗孤獨上路,從澳大利亞中部的愛麗絲泉開始,橫穿兩千英里茫茫沙漠,到達西岸的印度洋。這期間除非必要,盡量不接觸人類,無論是路人,還是老友。
欣賞羅賓的旅程,先佩服的是那份堅持。勇氣這東西,今日恐怕不值錢了,即便匹夫也拿得出一點點,但堅持就不那么容易。一個女人徒步行走兩千英里,還是太過詭異。畢竟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現(xiàn)代背包客們總是結(jié)伴去西藏、云南、鼓浪嶼,照兩張帶地標(biāo)的風(fēng)景,全為裝點自己寡淡的人生,間或在某個青年旅社“碰巧”結(jié)實幾位露水朋友。而羅賓不,從她踏入愛麗絲泉那刻起,孤獨猶如沙漠中不斷卷起的熱浪,總是包圍著她,婉拒雇主、親人、朋友的支援,如果沒有堅持,橫穿沙漠的旅行永遠都是不切實際的夢。
馴服野生駱駝的技能,是她堅持為駱駝場免費打工習(xí)得的;三頭大駱駝是她用打工的錢買來的;她堅持住在小鎮(zhèn)荒廢破敗的露天房里,接受蛇蟲鼠蟻蝎子蜈蚣的造訪;她討厭《國家地理》的攝影記者打攪,睡了他,并堅持不再將兩人的關(guān)系更進一步;她為了不打攪沙漠土著人的生活堅持繞遠路……羅賓·戴維森—天生的流浪者,以四海為家,卻永遠不知家在何處。你看她雙腿邁向遠方,不知疲倦似的,堅持得近乎不理智,但你卻愿意隨著她走,心里總是記得她看著初升太陽時的恬笑,看著裸體的女人任陽光炙烤每寸稚嫩的肌膚,從上頭落下來打出一道恰到好處的剪影,那是人與洪荒合而為一的美。
原著小說《Tracks》能成為20世紀(jì)70年代引領(lǐng)女權(quán)風(fēng)潮的代表作,是女人真正解放出的自由,支配著整本書的靈魂。羅賓·戴維斯,先不受縛于家庭、戀人、社會群,才有那份勇敢堅持的用武之地。
當(dāng)然,羅賓初到的愛麗絲泉,男性壓抑女性地位,毆打、欺騙女人的畫面,卡蘭的確有拍,只是太少、太含蓄。而男性攝影記者與羅賓的交流,卻比書中多了不少,這大概是卡蘭怕觀眾覺得沒有愛情不成戲,刻意加的戲碼。只是記者為羅賓在旅行最干旱的路段留下水,帶羅賓前行的土著老人不許羅賓宰殺動物的刻意,扼殺了羅賓·戴維森的女性自由,也阻礙了《沙漠駝影》的意境。宏大壯闊的天地間,女人憑一己之力趟出的道路,總被幾簇不和諧的人工標(biāo)記抹了黑,瞬間給那份孤勇與智慧打了折扣。
跟女主角學(xué)習(xí)如何穿越沙漠
交通工具:千萬別騎沒閹割的公駱駝,一旦發(fā)情,會攻擊人類。
裝備:過量的糧食和水,帳篷一頂,曬傷膏、指南針、地圖、GPS或者無線電。
水的問題:找到河或者蓄水池,喝飽再走不遲。
迷路:指南針或無線電通聯(lián)。
野駱駝:別猶豫,端槍擊斃。沒槍?玩命跑?。?/p>
生?。喝丝梢猿运?,動物生病只能找獸醫(yī),如果你懂得給駱駝輸液那就自己來。
食物:學(xué)會分辨無毒植物,學(xué)會打獵,請不要放過經(jīng)過的袋鼠或者野兔。
沙塵暴:先把駱駝和狗拴好,把駝鞍摘下來搭個簡易帳篷。
土著居民:盡量入鄉(xiāng)隨俗。搞不定的話,趕緊溜之大吉。
駱駝跑了怎么辦:順著駝印尋找,駝鈴聲也是信號之一。找到了牽回營地,嚴厲地鞭打一頓,防止再次脫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