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遠明
(揚州市江都婦幼保健院 江蘇 揚州 225200)
乳腺良性腫瘤是女性臨床較為常見病癥,患病率也呈現(xiàn)增長趨勢。對于乳腺良性腫瘤臨床普遍采用手術進行治療,并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以前通過開放式手術及采取逐層縫合,并嚴密止血的手術方案,術后患者留下明顯疤痕,對患者心理造成極大負擔[1]。本文通過對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82例頸椎病患者進行分組比較,分析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手術治療的123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實驗組患者62例,對照組患者61例,年齡為16歲~41歲,平均年齡為(23.5±6.2)歲。其中未婚患者89例,已婚患者34例乳腺良性腫瘤直徑在1.8~6.5厘米之間。術后經(jīng)病例檢查均為良性腫瘤。
1.2方法:實驗組患者采用以乳頭為中心的腫塊上放射狀切口1.5c m左右,對于距離乳暈較近的患者也可進行弧形切口和乳暈小切口。給予患者0.25%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根據(jù)彩超判斷,找到腫瘤的相對位置,分離腺體,切除腫瘤,手術創(chuàng)面不需縫合止血,局部打包進行加壓包扎。對照組患者采取開放手術,術后采取逐層縫合,并嚴密止血。對取下的標本送至病理檢查。手術避免劇烈運動,并服用抗生素藥物,按時對傷口進行換藥。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資料利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與計量資料分別利用X2檢驗與t檢驗表示,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在術后愈合,術后感染及患者滿意度較對照組具有顯著差異(P<0.05)說明其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實驗組患者于對照組患者比較
乳腺良性腫瘤是女性常見疾病,臨床治療主要是通過手術將腫塊切除。臨床常見的乳腺良性腫瘤包括巨纖維腺瘤,乳腺導管內(nèi)的乳頭狀瘤,乳腺分葉狀瘤及乳腺纖維腺瘤,乳腺纖維瘤患者中有少數(shù)患者會發(fā)生惡變[2]。有文獻報道[3],超過5年的惡變最終變成浸潤癌的比例小于1%,因此,目前臨床公認的是,發(fā)現(xiàn)腫塊應及時通過手術進行切除,以免發(fā)生病變。
常規(guī)的開放式手術方式,雖腫物暴露較明顯,但術后形成明顯疤痕,嚴重影響乳房美觀及外形,給女性患者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因此對于患乳腺良性腫瘤的患者,在保證手術成功的前提下,患者對于術后乳房的外觀形態(tài)給予更多的關注,這也成為了目前從事乳腺手術的醫(yī)護人員逐漸關注的問題[4]。而本實驗通過乳頭為中心的腫塊上放射狀切口1.5c m左右,對于距離乳暈較近的患者也可進行弧形切口和乳暈小切口,較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進行改良,可使患者保證乳房的美觀,同時可以避免對患者的乳腺管和腺體的損傷。
傳統(tǒng)手術對于術后的傷口縫合,是采取逐層縫合,并采取嚴密止血,雖可以保證術后無血腫,但在術后可形成明顯的的疤痕,并可導致部分組織失去彈性,而本實驗通過對患者采取皮下隧道進行包塊切除,不需對創(chuàng)面采取止血,在進行愈合過程中疤痕不明顯,且恢復后沒有明顯包塊[5]。
本實驗顯示,實驗組患者采用以乳頭為中心的腫塊上放射狀切口1.5c m左右,對于距離乳暈較近的患者也可進行弧形切口和乳暈小切口,對照組患者采取開放手術。實驗組患者術后的愈合59例,占總患者數(shù)的95.16%,術后感染患者2例,占總患者數(shù)的3.23%,發(fā)生并發(fā)癥患者2例,占總患者數(shù)的3.23%,滿意的患者數(shù)為61例,占總患者數(shù)的98.34%實驗組患者在術后愈合,術后感染及患者滿意度較對照組具有顯著差異(P<0.05)說明其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進一步說明通過手術對乳腺良性腫瘤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采取手術方式可基本保持患者乳房的美觀,增加患者信心,臨床值得推廣。
[1] 張翀,樊小偉.乳暈環(huán)切口治療乳腺良性腫瘤40例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5):371-372
[2] 郭瓊,王澤強.乳腺良性腫瘤160例行美容切口的手術效果觀察[J].臨床醫(yī)學.2011,24(7):121
[3] 朱熙昀,劉西洋,徐政杰.女性乳腺良性腫瘤微創(chuàng)化手術的效果觀察[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4(1):86-87
[4] 韓明強,張云國,劉月英,等.美容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腫瘤500例療效[J].山東醫(yī)藥.2010,50(14):75-76
[5] 張艦,范學圣.乳腺良性腫瘤143例行美容切口手術體會[J].安徽醫(yī)學.2010,31(4):36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