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珍,蔣軍輝,趙雷,徐小娜
(1.南華大學 藥學與生命科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2.南華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3.南華大學 公共衛(wèi)生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野菊花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干燥頭狀花序,具有清熱解毒、舒風平肝作用,主要用于治療疔瘡、癰腫、丹毒、風熱感冒、咽喉腫痛、高血壓眩暈、頭痛等癥[1]?,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野菊花具有廣譜抗菌、抗病毒、降壓、增加冠脈血流量、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2]。野菊花生物活性多樣、清香宜人、安全可靠,同時藥源廣泛、價格低廉,在藥品、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諸多領域具有開發(fā)價值。野菊花中含有黃酮類、揮發(fā)油、多糖、二萜類和酚酸類等多種成分,主要成分為黃酮類化合物和揮發(fā)油[3-4]。揮發(fā)油是野菊花的有效成分之一,對肺炎、雙球菌、流感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5-6]。
野菊花揮發(fā)油成分復雜,因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和采集時間及提取方法的差別,其化學成分和顏色會有明顯的差異,其藥用的療效也有所不同。為了更好地開發(fā)利用野菊花資源,本文對產(chǎn)自安徽金寨的野菊花揮發(fā)油采用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技術,同時結合直觀推導式演進特征投影法(HELP)[7-9]進行系統(tǒng)研究。
高純氦氣、正己烷、無水硫酸鈉均為分析純;二次蒸餾水;野菊花,購于北京同仁堂長沙店,產(chǎn)地安徽金寨。
Shimadzu 2010A 型氣相色譜-QP2010 型質譜聯(lián)用儀(GC-MS),島津質譜工作站,NIST107 質譜庫;Zebron ZB-5 氣相毛細管柱(30 m × 0. 25 mm ×0.25 μm);AT201 型電子天平;揮發(fā)油提取器(500 mL);D1810C 自動雙重純水蒸餾器。
藥材事先置于50 ℃烘箱中烘干,粉碎,過40 目篩。準確稱取50 g 藥材粉末,置于500 mL 圓底燒瓶中,再加入300 mL 蒸餾水,浸泡12 h。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 年版)揮發(fā)油測定法提取4 h[10]。正己烷作溶劑,收集揮發(fā)油,顏色為淡黃色。用無水硫酸鈉干燥后移入樣品瓶中,密封,保存于4 ℃冰箱。
1.3.1 色譜條件色譜柱為ZB-5 熔融石英毛細管柱(30 m×0.25 mm×0.25 μm);載氣為高純氦氣,流速1.0 mL/min;進樣口溫度250 ℃;進樣量1 μL,分流比1∶10;采用程序升溫:初始溫度50 ℃,保留2 min,然后以4 ℃/min 的速率升至210 ℃,保留2 min。
1.3.2 質譜條件電子轟擊(EI)離子源,電子能量70 eV,離子源溫度200 ℃,檢測電壓0.8 kV,掃描模式為全掃描模式,掃描范圍35 ~500 amu,掃描速率0.2 scans/s。
數(shù)據(jù)分析在Lenovo R400 個人計算機上進行,利用Shimadzu GCMS solution 工作站,檢索NIST107質譜庫確定各個化合物的結構。對于部分未完全分離的色譜峰,則將各個總離子流圖由qgd 文件格式轉成cdf 文件格式,然后在中藥質量評價圖譜/數(shù)據(jù)庫(中南大學中藥現(xiàn)代化研究所編)中應用HELP法進行解析,獲取純色譜峰和純質譜峰,再與標準質譜庫對照進行定性,當目標化合物與標準物的質譜的相似度在90%以上予以采用。
野菊花揮發(fā)油化學成分GC-MS 檢測的總離子流圖見圖1。
圖1 野菊花揮發(fā)油成分的GC-MS 總離子流圖Fig.1 The total ion current of volatile oil of Flos Chrysanthemi Indici
由圖1 可知,盡管不斷優(yōu)化色譜分離條件,但仍有許多重疊色譜峰出現(xiàn)。利用Shimadzu GCMS solution 工作站直接檢索,發(fā)現(xiàn)在重疊色譜峰的不同位置獲得不同的質譜,在工作站直接進行峰匹配時獲得目標物和標準物的質譜相似程度低,必須要利用HELP 多元分辨方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解析?,F(xiàn)以圖1 中的峰簇P(保留時間段為17.33 ~17.70 min)為例,簡述運用HELP 法解析重疊色譜峰的一般過程。
圖2 色譜峰P 的總離子流圖Fig.2 The total ion current curve for peak cluster P
圖3 色譜峰P 的二維數(shù)據(jù)圖Fig.3 The two-dimension curve for peak cluster P
圖4 峰簇P 的演進特征投影圖Fig.4 The evolving latent projection graph of peak cluster P
色譜峰P 的總離子流圖(圖2)、二維數(shù)據(jù)圖(圖3)和演進特征投影圖(圖4)都表明該峰簇至少含有3 種物質,而且它是重疊較為嚴重的色譜峰。在GC-MS 中分析時,工作站自動將峰簇P 垂直分割成3 個組分,但是相似度在90%以上的物質只有1 種,其余2 種物質的相似度都較低,使得定性分析不可靠,定量分析也不準確。于是,我們將該峰簇的總離子流圖由qgd 文件格式轉變成cdf 文件格式,在中藥質量評價圖譜/數(shù)據(jù)庫中應用HELP 分析方法進行解析,在進行背景扣除、數(shù)據(jù)平滑等一系列操作后,用HELP 法解析獲得的色譜圖見圖5。組分1、2、3 依次為乙酸冰片酯、5-甲基-2-(1-甲基乙烯基)-4-己烯-1-醇醋酸鹽、百里酚,目標化合物和標準物的相似度分別是92.43%,92.62%,90.49%。
圖5 色譜峰P 的解析結果色譜圖Fig.5 The resolved chromatograms for peak cluster P
以此類推,對其它保留時間段的組分逐步進行解析,得到野菊花揮發(fā)油的組成,結果見表1。
表1 野菊花揮發(fā)油成分分析結果Table 1 The results of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Flos Chrysanthemi Indici
續(xù)表1
本文采用總體積積分法[8,11]進行定量分析,利用解析所得的標準化色譜曲線,對定性了的組分進行總體積積分,籍此總體積之值對其作定量分析,結果見表1。相比較根據(jù)總離子流圖直接峰面積積分法來說,總體積積分法更準確。峰P 二種方法獲得的結果見表2。
表2 峰簇P 的定量分析結果Table 2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sults of peak cluster P
采用GC-MS 聯(lián)用技術結合HELP 法首次對安徽野菊花的揮發(fā)油成分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鑒定了66種化合物,占總相對含量的75.32%,化學成分主要為單萜烯類、倍半萜烯類及其含氧衍生物等,這與文獻[12]報道貴州產(chǎn)野菊花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相近。
采用GC-MS 聯(lián)用技術結合HELP 法解析野菊花揮發(fā)油氣質色譜重疊峰,可提高其定性定量結果的準確度。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2010 年版一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295.
[2] 周虹云,吳長順,程存歸.野菊花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2013,30(1):31-35.
[3] 戴勝,張明,程文明,等.HPLC 測定野菊花藥材中8 種黃酮和有機酸的含量[J]. 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2):1961-1965.
[4] 張永明,黃亞非,陶玲,等. 不同產(chǎn)地野菊花揮發(fā)油化學成分比較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2,27(4):265-267.
[5] 謝超.神農(nóng)香菊抗氧化活性及其應用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2.
[6] 朱慶書,趙文英. 超聲提取野菊花總黃酮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J].化學與生物工程,2008,25(12):72-74.
[7] 梁逸曾,許青松. 復雜體系儀器分析[M].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2:81-142.
[8] Xu X N,Tang Z H,Liang Y Z.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lant essential oils by GC-MS coupled with integrated chemometric resolution methods[J]. Analytical Methods,2010,2(4):359-367.
[9] Tan B B,Liang Y Z,Yi L Z,et al. Identification of free fatty acids profiling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exploring possible biomarkers by GC-MS coupled with chemometrics[J].Metabolomics,2010,6:219-228.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740.
[11]胡春弟,梁逸曾,李小如,等. GC-MS 結合直觀推導式演進特征投影法(HELP)用于桂花揮發(fā)油成分的分析[J].食品科學,2009,30(4):287-289.
[12]周欣,莫彬彬,趙超,等.野菊花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物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2,37(3):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