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劍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北京 100024;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北京 100717)
“政治傳播”定義發(fā)展探究
郭 劍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北京 100024;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北京 100717)
目前中國對“政治傳播”這一術語的概念界定尚不明晰,沒有統(tǒng)一的認知,甚至出現(xiàn)將“政治傳播”和“政治傳播學”混淆使用的情況。文章通過梳理政治傳播在西方和中國的發(fā)展脈絡,比較各種對“政治傳播”這一術語的定義,發(fā)現(xiàn)“政治傳播是特定共同體中政治信息擴散和被接受的過程”這一定義相對準確。
政治傳播,定義,術語
由此可見,對“政治傳播”這個術語本身的定義如何界定是重要問題。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后,西方各大知名媒體紛紛“搶灘”中國,急于讓中國媒體“大開眼界”,一窩蜂似的把西方的新理論、新概念搬到中國。而隨著中國的業(yè)界和學界逐漸成熟,開始反過來冷靜地審視西方媒體及其傳播理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社會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傳播理論的呼聲高漲?!罢蝹鞑パ芯吭谥袊呀涍~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那種僅僅翻譯和解析西方政治傳播理論的研究已經無法滿足現(xiàn)實政治生活的需要?!盵2]另一方面,政治傳播研究已經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各國政府都將政治傳播提升到戰(zhàn)略研究的高度。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政治傳播”這個術語的定義演變過程進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西方的政治傳播研究者很少對“政治傳播”定義做出明確的界定。目前,西方對“政治傳播”定義的研究有兩種趨向:即政治學本位和傳播學本位。
從政治學本位出發(fā)的“政治傳播”的定義主要有:
費根(Fagen)在其著作PoliticsandCommunication中認為“政治傳播”是政治系統(tǒng)內及政治系統(tǒng)與其環(huán)境間的任何傳播行為,因而建議研究傳播網絡(組織、團體、大眾媒介、特殊管道等)及傳播形態(tài)的經濟、社會決定因素[3]。
美國的政治傳播學者丹·尼謀(Dan Nimmo)和凱思·桑德斯(K.R.Sanders)在其著作《政治傳播手冊》的導論中指出:政治傳播是政治家、政府組織與公民三個環(huán)節(jié)中的中介或渠道[3]。
20世紀60年代,卡爾·沃爾夫岡·多伊奇(Karl Wolfgone Deutsch)的《政府的神經:政治傳播及控制的模式》(TheNervesofGovernment:ModelsofPoliticalCommunicationandControl)等一批政治傳播研究專著的出版,標志著西方政治傳播學學科體系建構的開始[3]。
維生素E醋酸酯在牙膏中的用量一般為0.1%~0.5%,可以與中草藥復配使用,能夠顯著提高牙膏的穩(wěn)定性。生產時一般在加香精前加入維生素E 醋酸酯[22]。
登頓(Denton)和伍德沃(Woodward)提出的“政治傳播”定義為一種討論活動,是關于公共資源、政府權威和政府裁決行為的公共討論與評價[3]。
美國作家多麗絲·格雷伯(Doris Graber)提出的“政治傳播”定義為:“政治傳播是包括修辭、肢體語言等輔助語言學符號以及聯(lián)合抵制與抗議等政治行動?!盵3]
這一類定義往往將政治傳播活動歸類于政治活動的一種,應用政治學的相關理論對政治活動予以分析,顯而易見這是不夠全面的。
而從傳播學本位角度來界定“政治傳播”定義的代表是查菲(Chaffey),他提出政治傳播就是傳播活動在政治活動中所扮演的某種角色[4]。
再如阿爾蒙(Almon)和波爾(Bohr)認為政治傳播是一種可以改變政治文化與政治結構的系統(tǒng)功能[4]。
美國學者布賴恩·麥克奈爾(Brain Mcnair)將政治傳播活動概括為三方面:第一,全部有黨派人士與政治活動家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而進行的各種傳播活動;第二,全部無黨派人士針對有黨派人士的傳播活動;第三,關于政治家、黨派人士及無黨派人士政治行動的新聞報道、時事評論或其他形式的政治討論的集合。[5]麥克奈爾在其著作《政治傳播學引論》中提出政治傳播講的是“關于政治的有目的的傳播”。也就是說,實際上麥克奈爾將政治傳播看作是人類社會中政治與傳播的本質性融合,它立足于與社會“同一”的人類政治生活。
可以說,無論是從政治學的角度還是從傳播學的角度給“政治傳播”下定義,西方學界都是從各自的學科角度對“政治傳播”介入合理的本質要素。但是反觀這些定義,恰恰缺乏將政治學和傳播學二者進行有效“融合”。這也是中國對政治傳播進行研究時特別注意之處。
認識和了解“政治傳播”定義在中國的發(fā)展脈絡很有必要。一方面,通過其定義演變使我們對中國政治傳播的發(fā)展階段和現(xiàn)狀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也為中國政治傳播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基礎。
從中國政治傳播研究及學術著作的出版情況看,政治傳播相關研究最早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2000年開始蓬勃發(fā)展,目前能夠顯示政治傳播研究在中國發(fā)展狀況的專著都是在2005年左右出版的。筆者通過閱讀國內相關的政治傳播研究專著發(fā)現(xiàn),相對而言,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是較早研究政治傳播的;而上海交通大學的謝岳是作為政治學研究者研究政治傳播并且產出成果最早的學者,其代表作是《大眾媒介與民主政治》和《當代中國政治溝通》;《政治體系中的信息溝通——政治傳播學的分析視角》是目前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政治傳播研究專著;其他還有周鴻鐸的《政治傳播學》、張昆的《大眾媒介的政治社會化功能》、彭蕓先后出版的《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新聞媒介與政治》《政治廣告與選舉》等著作。
受到西方政治傳播研究的影響,中國對“政治傳播”的定義研究也分為兩類[5]:
一類是從政治學的角度把政治傳播看作一種政治活動,從這個角度給“政治傳播”下定義的有:
?;鶠]在其1983年出版的《政治傳播學》中提出:“理想的政治傳播是一種政治符號的共識(共同解釋)?!盵5]
2005年李書元在《政治體系中的信息溝通——政治傳播學的分析視角》中提出:“政治傳播是由政治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導致的政治信息的傳遞與處理過程?!盵6]他認為傳播與政治是同時誕生的,并且政治傳播與傳播學產生的背景在許多方面是相同的。
2009年荊學民和施惠玲在《政治與傳播的視界融合:政治傳播研究五個基本理論問題辨析》一文中提出:“政治傳播是特定共同體中政治信息擴散和被接受的過程。”[4]
百度百科給出的“政治傳播”是指:存在于政治行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以達到待定目的和取得特定效果為價值取向的、以符號和媒介為途徑的使政治信息得以流動的過程[7]。
另一類是從傳播學的角度把政治傳播看作一種傳播活動,從這個角度給“政治傳播”下定義的有:
2004年學者郎勁松和侯月娟在文章中提出:“政治傳播是由政府和其他的政治參與者通過各種渠道、運用各種符號,廣泛、迅速、連續(xù)不斷地向受眾目標傳輸政治信息,繼而影響其政治態(tài)度、信念與行為的傳播過程?!盵8]
2007年鞠麗華在其文章《政治傳播的三種模式的解讀與啟示》中提出:“政治傳播是一定的政治傳播主體(民眾、政治家、政府或政府組織)運用有意義的符號,通過大眾媒介與政治傳播的對象之間進行的政治信息傳遞、接受和反饋的行為與過程?!盵9]
1991年著名傳播學者邵培仁出版了《政治傳播學》一書,他在書中提出的“政治傳播”定義為:“政治傳播者通過多通道、多媒體、多符號傳播政治信息,以推動政治過程、影響受傳者的態(tài)度與行為的一種對策?!盵10]他認為政治的喉舌和特定利益集團的工具是互動行為、過程與相應規(guī)范策略的集合。
宣傳輿論學大辭典對“政治傳播”的定義是:“政治傳播是大眾傳播的一項內容,以宣傳、教育、辯論、廣告等方式報道國務活動、黨政方針、選舉與競選、政治民主化和現(xiàn)代化、政治與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關系等內容?!盵11]
通過閱讀政治傳播的相關文獻,筆者發(fā)現(xiàn)目前中國對“政治傳播”這一術語的概念界定其實并不明晰,缺乏統(tǒng)一的認知,甚至出現(xiàn)將“政治傳播”和“政治傳播學”混淆使用的情況。比如西方使用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tudy,中國學界一般將其譯為“政治傳播研究”,而不是譯為“政治傳播學”。甚至有人提出“在很多種情況下,使用‘政治傳播學’的稱謂不過是為了符合國內研究者的習慣,大可不必深究”這樣的錯誤論斷。于是才有荊學民和劉勝君撰文《政治傳播研究中的幾個核心命題辨正》[12]來辨正政治統(tǒng)攝傳播、傳媒政治、傳播政治經濟學等幾個政治傳播研究中易混淆不清的概念。
總而言之,“政治”和“傳播”二者本身的廣義性使得界定“政治傳播”這一術語產生困難。從總體上看,政治傳播中政治是基礎,傳播是著力點, 首先需要對政治的研究下足功夫,從傳播反推到基礎的政治本身[13]。當前的政治傳播研究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馬克思主義是政治傳播研究的主導理論,如何建設好社會主義事業(yè)、管理好國家,是中國政治傳播研究的終極目標。
從這個角度來看,筆者認為由荊學民和施惠玲在《政治與傳播的視界融合:政治傳播研究五個基本理論問題辨析》一文中提出的“政治傳播是特定共同體中政治信息擴散和被接受的過程”這一定義目前能夠比較準確地界定“政治傳播”這一術語。原因有三方面:
(1)該定義突破了傳統(tǒng)上僅從政治和傳播二者關系上出發(fā)的局限,而是分別解構“政治”與“傳播”,從“政治”的本質中探求其傳播的要素,從“傳播”的內容中探求其政治的要素?!罢涡畔ⅰ毕薅ㄕ蝹鞑サ倪^程中所傳遞的信息必須是與政治相關的;“擴散和被接受”限定傳遞的政治信息是需要擴散然后被受眾所接受的。正如荊學民和施惠玲在文章中提到要從政治學與傳播學的“視界融合”的高度來界定和把握“政治傳播”范疇,“政治”與“傳播”二者有機結合構成完整的“政治傳播”概念[4]。
(2)如果辯證地分析這一定義,也是符合哲學邏輯的。一方面,政治本身需要傳播活動作為宣傳手段,比如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都是通過某些戰(zhàn)時特殊的傳播方式來鼓舞士兵斗志。“戰(zhàn)時宣傳和施政宣傳研究導致了宣傳學和傳播學的誕生,而政治宣傳分析是政治傳播研究的前身。”[14]另外,中國儒家治國思想之核心理念也是將政治思想與傳播活動結合起來,借助各種傳播活動實現(xiàn)統(tǒng)治者對百姓潛移默化一般的“洗腦”,從而實現(xiàn)統(tǒng)治者的政治目的以及維護社會秩序。反之,傳播活動也受到政治的影響和干預。所以在階級社會,一切階級都把傳播活動作為實現(xiàn)其政治和經濟利益的手段。
(3)從術語學角度來看,定義是指事物的本質屬性或概念的內涵和界限的確切的邏輯規(guī)定。任何事物的定義都是由被定義的概念和定義的概念組成的,其中定義的概念是被定義的對象最近的“屬”加“種差”(概念=屬+種差)。荊學民和施惠玲提出的“政治傳播”定義符合術語學這個邏輯規(guī)定,具體而言,“種差”即為“特定共同體中政治信息擴散和被接受”,而“屬”概念即為“過程”。
[1] Mcnair B.政治傳播學引論[M]. 殷祺,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2] 荊學民.論中國特色政治傳播戰(zhàn)略研究的時代背景與現(xiàn)實意義[J].現(xiàn)代傳播,2012(2):62-66.
[3] 鄭一卉.中國政治傳播研究百年回望[J].武漢大學學報,2005(3):380-384.
[4] 荊學民,施惠玲.政治與傳播的視界融合:政治傳播研究五個基本理論問題辨析[J].現(xiàn)代傳播,2009(4):18-22.
[5] 孫帥.中國政治傳播學研究:回顧與展望[J].重慶社會科學,2011(1):106-112.
[6] 李元書.政治體系中的信息溝通——政治傳播學的分析視角[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7] 百度百科.政治傳播學[EB/OL].( 2009-04-11)[2013-11-18].http://baike.baidu.com.
[8] 郎勁松,侯月娟.現(xiàn)代政治傳播與新聞發(fā)布制度[J].現(xiàn)代傳播,2004(3):34-37.
[9] 鞠麗華.政治傳播三種模式的解讀及啟示[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3):92-95.
[10] 邵培仁.政治傳播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
[11] 劉建明,王泰玄,谷長嶺,等.宣傳輿論學大辭典[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
[12] 荊學民,劉勝君.政治傳播研究中的幾個核心命題辨正[J].現(xiàn)代傳播,2013(7):14-18.
[13] 荊學民.政治傳播與政府新聞學[J].現(xiàn)代傳播,2012(1):60-61.
[14] 李元書.政治傳播學的產生和發(fā)展[J].政治學研究,2001(3):69-77.
版權說明
凡向本刊所投稿件,一經刊用,稿件的復制權、發(fā)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匯編權等權利即轉讓給本刊。本刊將一次性支付作者著作權使用報酬(包括印刷版式、光盤版和網絡版各種使用方式的報酬)。如作者不同意轉讓版權,請于來稿時聲明。目前本刊已加入的數(shù)據(jù)庫有: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shù)據(jù)庫、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龍源期刊網數(shù)據(jù)庫、CEPS。
《中國科技術語》編輯部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Definition
GUO Jian
The definition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is not clear and without a uniform cognition. Though comparing definitions from western and China, this article suggests a relative-best on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definition, term
2014-06-06
郭劍(1986—),男,中國傳媒大學在讀博士,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編輯,研究方向為編輯出版學、傳播學。通信方式:guoj@cnctst.gov.cn。
H083;N04;G206.3
A
1673-8578(2014)06-0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