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英
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藝術。它是聯(lián)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引導學生一步步登上知識殿堂的階梯。那么,語文教師該怎樣用“設疑引思”來引領語文課堂走向高效呢?本文將從設疑引思的層次性、趣味性、啟發(fā)性三個方面來闡述應如何運用巧妙設疑來引領語文課堂走向高效。
一、課堂設疑應考慮層次性
在考慮提問普遍性的前提下,還要考慮示范性,既面向全體學生,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同等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感受。為此,可專門為部分優(yōu)秀的學生設計思維水平較高的題目,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精彩的答題能產(chǎn)生很好的示范與帶動作用,能促進學生較高水平的思維活動。
對于提問的設計,要遵循學生循序漸進的認知規(guī)律,組成由淺入深、由簡到難、先簡后繁的階梯式層層推進和擴展的順序。按照這樣的一個順序,教師能節(jié)時高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且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能夠視不同情況,做出靈活的變動,可以重點突破,從重點問題入手,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與手段。
面對課本里的“隨君直到夜郎西”,學生懷疑課文是錯誤的。不只因為之前他讀過“隨風直到夜郎西”,更因為他認為李白是一個徹骨的浪漫者。他認為一個“君”字讓詩句的境界大跌,而“風”字則更見李白的浪漫情懷。這“風”會因了思念的溫情而直撲王昌齡的胸懷,讓他不再那么寂寞,不再那么惆悵。這解讀是多么富有詩意與溫情!面對教材“雙袖龍鐘淚不干”之“龍鐘”為“形容流淚的樣子,這里是沾濕的意思”的注解,學生發(fā)出了疑的聲音——為什么“龍鐘”定要解釋為“沾濕”?雙袖都因為“我”的思親之切而被感動的流淚難道不比雙袖因為“我”的淚水而沾濕更具動人心魄的張力嗎?更能將“我”的情思拉長嗎?感天動地竇娥冤,催袖落淚岑參思,“龍鐘”為什么就不能理解為“流淚”呢?這聲音是多么得擲地有聲!這樣的疑,有理有據(jù)。這樣的疑,何止一二。
有的課文并不是由淺入深的構思,而且開頭難以理解,后面卻峰回路轉,所以教師設計提問就要打破現(xiàn)有的序列,重新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一般這種課文可以從結尾入手。如《拿來主義》這一課,開頭一部分寫“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拋來”,學生難以理解??筛鶕?jù)議論文的文體特點,抓住學生容易理解的中心論點,從中間入手,扣緊“所以我們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設計提問“怎樣來拿?”并借助“所以”來推斷“為什么拿?”學生有了容易理解的“怎樣拿”作為自己的知識鋪墊,“為什么拿”的部分也就容易理解了。
所以教師必須努力鉆研教材,既要考慮問題的深淺程度,又要考慮學生的自身水平,設計好課堂提問的順序,使一個個問題由淺入深依次逐個解決,猶如長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決前一個問題為解決后一個問題打下基礎,后一個問題的解決又是前一個問題解決的必然結果。搞好提問設計的順序為課堂教學成功進行達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個有效的準備。教師提問設計的大體方向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易到難的,到了具體課堂的實際操作過程中,要能夠隨機應變。
二、課堂設疑應注重啟發(fā)性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者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是不只一種劃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標準,又該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后,我們?nèi)绻龑W生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浗贪姹匦?《善良》課文中有一句:“而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人最不善良?!闭l都不是滿瓶子,有表現(xiàn)欲的都想晃蕩,與善良不善良無關(學生甲)。世界上沒有滿瓶子的人,寫文章就是晃蕩,難道就說王蒙不善良了(學生乙)。老師,您也不是滿瓶子吧,講課不也是晃蕩嗎?我們也在晃蕩,因此說我們不善良我可不服氣(學生丙)……通過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實現(xiàn)常識的思辨沖突,對話就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雙向溝通。它意味著交流之后的認可,肯定之中的引導;它意味著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靈魂塑造靈魂,用智慧開啟智慧的相互造就。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fā)展,有些還對學生加強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三、課堂設疑應強調(diào)趣味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fā)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課堂提問,問題涉及要講究發(fā)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得巧妙,發(fā)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能激發(fā)情趣,切忌問題提得平平淡淡,老調(diào)重彈?;浗贪孢x修4《捕蝶者》這篇課文借捕蝶者打著美的旗號捕殺蝴蝶的殘忍說明觀點:不能以偉大的事業(yè)為借口去犧牲美麗的生命。有的同學認為,為了偉大的事業(yè),不妨以犧牲美麗的生命為代價,反法西斯戰(zhàn)爭是人類偉大的事業(yè),全世界犧牲了數(shù)以千萬的美麗的生命,這不是什么借口;有的同學認為作者的觀點屬于狹隘的人道主義,沒有普遍性。人的思想自由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閱讀者產(chǎn)生思辨沖突,老師應提供適當?shù)恼n堂機會讓學生的辯證思維得到鍛煉,鼓勵學生去解讀審視閱讀對象,鼓勵他們把自己的解讀形成文字,與作者對話。這樣設疑導入,既創(chuàng)設了問題的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創(chuàng)新”源之于“好奇”與“質(zhì)疑”。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zhì)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從而引領語文課堂走向更高效。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