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萍
言意兼得,一直是語文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得意”不應只是閱讀教學的任務,“得言”也不能由習作教學專美。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之間的密切關系,早已無需贅言。為此,老師們很多時候都會在閱讀教學中設計隨文練筆,以此實現(xiàn)“言”與“意”的有機融合。
一、有效的隨文練筆要尊重文本
隨著學生知識水平的逐漸提高,在教材中接觸到的文體就越來越豐富。雖然我們不主張把系統(tǒng)的文體知識傳授給小學生,但是,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的時候,必須關注文體的特點,因為只有從文體著眼,才能準確、深刻地解讀文本,感受文本的豐富內涵,把握文本的思路、情感和主旨,品味出語言的精妙。筆者在第一次執(zhí)教《最后一頭戰(zhàn)象》時,為了讓學生通過課文對戰(zhàn)象嘎羧的描寫來揣摩它的內心,體會它的靈性,就安排了一個隨文練筆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根據(jù)文中嘎羧在打洛江畔,面對朝陽吼叫、憑吊昔日的戰(zhàn)場的情景來想象它的內心,以一種內心獨白的形式寫一寫。同學們的興致還是比較高的,但是,想象的內容都比較雷同,幾乎都是嘎羧在“告訴”戰(zhàn)友們,自己沒有忘記它們,沒有忘記曾經(jīng)浴血奮戰(zhàn)的場面。這樣的結果與筆者預期的有較大落差。后來在聽課專家的幫助下,反思自己的設計,發(fā)現(xiàn)在設計這一隨文練筆時,忽略了文本的特點。這是一篇動物小說,它是通過描寫動物的動作、神態(tài)、叫聲等,結合環(huán)境描寫等來表現(xiàn)動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之前的這個練筆環(huán)節(jié),我把它簡單地等同于一般的內容補白,就是沒有關注到動物小說的文體特點。后來,在第二次執(zhí)教的時候,我把這個隨文練筆改為:嘎羧回到戰(zhàn)場,除了凝望江水、大聲吼叫之外,它還會做些什么,請展開想象,并把想到的內容寫出來。這個改動,同學們的個性、想象力得到了激發(fā),有的寫到了嘎羧沿著江畔漫步,邊走邊用鼻子嗅著沙子,似乎在尋找些什么;有的寫嘎羧在那塊龜形的礁石前跪了下來,似乎在感謝礁石曾經(jīng)的救命之恩;有的寫嘎羧站在江灘上,用前腿一直輕輕地踏地。這一次想象的內容明顯豐富多了,描寫也更細膩了,有不少的同學還自覺地運用上了環(huán)境描寫,在同學們的筆下,嘎羧的形象更高大,更鮮明了。
二、有效的隨文練筆應以感悟文本語言表達規(guī)律為基礎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文質兼美的,有不少還是名家名篇,這對于正在學習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的同學們來說,是最佳的學習范例。所以,語文老師要有責任、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寫作方法、寫作特點,學習準確、規(guī)范、有個性地表達。
如:前文化部長梁衡寫的《跨越百年的美麗》,是一篇情理并重的散文,文章以“形”字開頭,“理”字結尾,中間以“事”為主體,繪形有神,傳情有致,析理入微,使得對居里夫人的描寫非常富有畫面感。因此,在初步地小結了文章的寫作特點之后,筆者讓學生仿照文章的寫法,描寫一個自己熟悉的人,先要對人物進行一個概括性的描寫,然后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來進行細致的描寫,最后表達自己對這個人的情感、評價。這跟以往單純地運用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一個人的要求更高了,也更能體現(xiàn)人物的特點。
三、有效的隨文練筆應有助于學生個性化的表達
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法庭上,李大釗對家人的“瞅”的用意,筆者讓學生比較“瞅”和“望”的不同,學生在查字典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發(fā)現(xiàn)“瞅”含有一種瞧不起的意味。于是,再讓學生說說李大釗瞧不起誰,他的眼神中包含著什么。經(jīng)此點撥,學生頓時明白了,說李大釗的眼神中有提醒與批評。我馬上要求學生把他們體會到的寫一寫。有的寫道:“你們不要鬧了,真沒出息!怎么能在這些匪徒面前示弱呢?不要再哭了,我不是好好的嗎?要讓他們都知道我們可不是一遇到困難就會屈服、退縮的!擦干眼淚吧!”有的說:“不可以在這些魔鬼面前顯示自己的脆弱!不可以哭,不要吵鬧,現(xiàn)在你要知道父親的工作是正確的就可以了!我們應該為自己感到光榮才對!在我們這個民族大家庭里,除了那些背叛祖國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勇敢的戰(zhàn)士。不可以向敵人低頭落淚,一定要做一個勇敢的中國人!記住,你們是我李大釗的親人!”……學生對李大釗同志的了解、評價更深刻、更全面了:作為父親、丈夫,李大釗關心自己的家人,對兒女寄予期望,作為革命者,當他意識到革命事業(yè)到了緊要關頭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犧牲自己,為“大家”犧牲了“小家”。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