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虹
所謂問題兒童是指那些有情緒和行為障礙的兒童,他們都有共同特點和表現(xiàn),即在沒有智力障礙和精神失常的情況下與其所處的社會情景及社會評價相違背,在情緒上和行為上顯著地異于常態(tài),且妨礙個人對正常社會生活的適應。他們的這些表現(xiàn),不僅影響其社會適應和人際交往,而且妨礙自身學習活動的進行以及智力功能的發(fā)揮,甚至產(chǎn)生危害他人、危害集體、危害社會的行為傾向。
在了解方面做加法
小趙在四年級時只記住了全班幾個同學的名字,上課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要么發(fā)呆要么畫畫,喜歡跟老師和同學論理,非要爭贏為止,一不順意就會做出讓人目瞪口呆的舉動,如躺在地上耍賴、在課堂上嚎啕大哭……為了能有效轉化小趙的不良行為,我著手了解他那荒唐行為的成因。在心理因素方面,通過與小趙以及他的家長交流得知,小趙在幼兒園時經(jīng)常受其他小朋友的欺負,心靈上受到一定的損害,同時由于他的我行我素,在幼兒園、小學都面產(chǎn)生強烈的不適應,造成長時期的認知失調。在社會因素方面,小趙的父母是搞藝術的,家庭教育有別于中國的傳統(tǒng)家庭教育,從小不拘小節(jié),教育出來的小趙感情奔放,但自我調節(jié)能力差,缺乏毅力,且由于太注重個性發(fā)展,以致小趙不太適合集體、全科學習,發(fā)展不均衡。所以,小趙的情緒與行為障礙是由于認知、情感、意志行為三者之間的不協(xié)調所造成,我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進行有效矯治,最終獲得成功。在了解方面做加法,是有效教育問題兒童的前提保證。
在責備方面做減法
小曾自小常受父親的毒打,脾氣很暴躁,喜歡用攻擊的行為發(fā)泄自己的情緒,班上的同學幾乎都挨過他的拳頭。我第一次接觸他時,剛好他為了同學之間的一點小摩擦在發(fā)飆,緊握雙拳,怒目瞪視。我立馬支開跟他有摩擦的同學,然后用紙巾擦去他額頭上的汗,慢慢掰開他緊握的拳頭并牽著他的手,一來以防他追打同學,二來給予他安全感。過了一會兒,小曾的火氣消減了一點,逐漸意識到這位老師有點不一樣,沒有對他的情緒和行為進行責罵,用不解的眼神看著我。等到他的火氣全消時,我才幫他回憶和分析剛發(fā)生的事,他顯露出懊悔的表情,我相機向他提出一些控制脾氣的建議。后來在幾次的沖突中我都采用不責罵、讓他自我反思的措施,慢慢地,小曾發(fā)脾氣的間隔越來越長,對我的信任感增強,將要發(fā)脾氣時,就會來找我傾訴。久而久之,與同學的關系有所改善,畢業(yè)后還經(jīng)?;啬感L酵摇?梢?,在矯正不良行為時減少責備,利用正強化訓練與建立某種良好行為,糾正問題兒童的觀念,有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在要求方面做減法
小盧是一名注意力分散、具有課堂擾亂行為的學生,課堂上有時隨意離開座位,有時怪叫,下雨天時故意打開窗任由雨點灑進來,而他卻在座位上打傘。多次跟他打交道后,我發(fā)現(xiàn)除了給予關注,適當降低對他的要求是很有效的。針對他的情況,我向他提出“三二一”的要求,如果符合要求,在家庭聯(lián)系本上蓋印章以證明上課表現(xiàn)好。“三”是指提醒注意言行不超過三次,“二”是指最少做兩道練習題,“一”是指最少發(fā)言一次,當然,這是下限,如果超出指標,馬上在班上公開表揚他。實施這個要求以來,小盧并沒有感到壓力很大,很少出現(xiàn)擾亂課堂的情況,每節(jié)下課后總是跑過來問能否達到要求,能否蓋印章。問題兒童通常是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考慮他人的利益和需要,不考慮自己的愿望滿足的客觀要求,往往與其他同學格格不入。因此,教師要充分注意在進行矯治時,所制定的要求不宜過高,適當做減法,讓他們增強信心,逐漸融入到班集體的生活當中去。
在教法方面做加法
問題兒童由于自身的原因,對外界或多或少存在著敏感和抗拒,為了能保持他們積極的能動的心理能量,建立起新的良好的行為模式,因此在教法上要更靈活、更有針對性。如上文的小曾,他信任班上有一定威信的小林,那么可以讓小林和他結對子,利用同伴文化來影響他,從而發(fā)展他的情感和認知。又如上文的小趙同學,他喜愛畫畫,但對數(shù)學上的概念、規(guī)律的理解很困難,課堂上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也不能幫助他的掌握,為了能喚起他學習的興趣且增長記憶時間,利用畫圖讓他理解這些概念和規(guī)律,要求他邊畫邊說,畫了幾次,說了幾次后,他逐漸熟練了。除了以上的方法,還有示范法、消退法等等。在教法上做加法,并因材施教,有助于問題兒童增強學習能力,改善人際關系。
責任編輯 ?魏文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