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慈
縱觀近兩年的廣東高考作文題目的命制,無論是2012年“生活與時代”新材料作文題目,還是2013年“富翁捐助”新材料作文題目,都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人生,凸顯了理性思維,立足于考查學生深入思辨的能力。這種思辨性的作文題目以思維為考查的核心,符合語文新課程標準“應在繼續(xù)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的要求。這就是說,思維品質的高下決定文章的高下。
一、開發(fā)寫作資源,從指導素材積累入手,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教材是經過精心篩選的文章,學生從高一開始的課內學習絕大部分時間是學習教材。因此,教材內容既可以作為寫作素材,也可以是學生進行思辨能力訓練的一個很好的媒介。比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抒寫的作者對于生死問題的感悟,既可以作為寫作素材,又能夠讓學生通過探究“史鐵生對生與死的拷問”這一問題,弄清楚要用全面的觀點來分析問題,要一分為二,確保全面地認識問題。像這樣能夠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教材內容還有很多,如陽作華的《甘瓜苦蒂,物不全美》中的“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別人”,莊子的《逍遙游》中的“大小之辨”,蘇軾的《赤壁賦》中的短暫與永恒的沖突,等等。充分利用這些教材進行思維訓練,可使學生逐步形成思辨能力。
二、用辯證思維指導審題立意,提高思辨的能力
1. 要教會學生運用聯系的觀點審題立意。所謂聯系的觀點,就是從事物的普遍聯系中去分析事物,不僅要看到矛盾的各個方面,而且要看到各個方面的聯系和統(tǒng)一,在聯系中把握問題的本質。如 “自由與紀律”這個題目,用聯系的觀點審題推知:沒有“自由”無所謂“紀律”,沒有“紀律”也就沒有“自由”,二者對立統(tǒng)一。根據這種關系可立意為:沒有紀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紀律約束。學生用聯系的觀點審題立意,不難發(fā)現事物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樣有利于由淺入深地分析事物之間的關聯,審清題意,準確立意。
2. 要教會學生用發(fā)展的觀點審題立意。比如,材料作文題目“‘藝術家說,跌倒了趕緊爬起來向前走,別去端詳那個坑。哲學家說,成功了,就從零開始吧,別太在乎過去的榮耀。史學家說,一個人永遠不可能從零開始,他過去的失敗也好,成功也好,都是他抹不掉的歷史。上面的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學生用發(fā)展的觀點審題立意:從藝術家的角度審讀,從哪跌倒從哪爬起,要盡快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由事物發(fā)展的變動性立意為“失敗終將過去,戰(zhàn)勝挫折,才有可能走向成功”;從哲學家的角度審讀,不能靜止在“取得了成功”的狀態(tài)中,要有掙脫過去羈絆的勇氣,要有破舊立新的創(chuàng)新精神,由此立意為“面對成功,要敢于超越或創(chuàng)新”;從史學家的角度審讀,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成敗,要重視過去對現在的價值和作用,由此立意為“在繼承中發(fā)展”。只有用發(fā)展的觀點來審題立意,才能揭示作文題目中事物的矛盾運動,并對事物的發(fā)展做出準確地判斷,從而正確立意。
三、構思行文加強思維訓練,強化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學生能夠恰當地選材布局
材料作文題目“猶太人諺語:你需要在口袋里經常放兩張紙條,一張寫的是‘我只是一顆塵埃,另一張寫著‘世界為我而造。上面的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有學生確定主旨為“一個人生活在宇宙中、在歷史長河中是十分渺小的,但一個人又是偉大的,他可以創(chuàng)造人類最偉大的事業(yè)”。這名學生選取了史鐵生的材料,僅僅提到表象“失去雙腿的史鐵生感悟生死,參透萬物,寫出了一篇又一篇經典佳作”,這么寫缺乏深入的思考。我指導這名學生由現象想到其本質。于是,他想到“生命存在本身的價值意義以及精神文化”等相關問題,進而指出“對于宇宙,人如塵埃,微不足道;但對于史鐵生來說,他認為“世界為我而造”,為心中的理想而戰(zhàn),演繹著生命的精彩,最終攀上了生命的頂峰”。經過這樣的思維訓練,作文材料就有了深度,有了思辨的色彩。由此可見,對于材料的處理必須深入思考,只有深入思考生活,揭去生活的表象,挖出生活的深刻內蘊,做到情動于衷,這樣方可以由現象到本質,整理好具有思辨性的材料。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