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關鍵詞〕 課堂;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質疑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21—0078—01
經(jīng)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筆者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課堂教學雛形,教學效果比較顯著,現(xiàn)就小學高效課堂中學生的自主、合作與質疑談幾點體會。課堂的開始一般都是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通過語言描繪、實物演示、多媒體電腦演示等手段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情境。激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然后教師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白學習的內容。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學生的自主、合作、質疑學習。
一、學生自主學習
所謂自學能力,就是指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如果學生自學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果就會顯著加強,遠非注入式教學所能相比。古人說得好:“善學者教師安逸而功倍,不善學者教師辛苦而功半”,一個學生有了自學能力,他就可以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將來長大參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繼續(xù)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去自由探索,去發(fā)明創(chuàng)造。教師指導學習的方式:找出重點劃下來,發(fā)現(xiàn)疑問做標記。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讓學生看書思考,不僅給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為下一步教學打好基礎,而且可以使學生養(yǎng)成勤思善學的好習慣;所以,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是有重要意義的。
二、小組內合作交流、質疑、解疑
教師在教學方式上的轉變決不能僅僅是一種教學形式上的簡單轉換,而是一種教育觀念上的深刻變革,是對學生主體性的進一步認識過程,要把小組合作學習看作是一種教學研究的手段或方法,真正認識到它的意義是培養(yǎng)學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并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創(chuàng)新潛能。對學生而言,在小組合作中,不僅可促使其對學習興趣盎然,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而且在合作的過程中鍛煉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分好學習小組,是創(chuàng)造合作學習的組織基礎,應根據(jù)學生的認識基礎、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進行綜合評定。小組合作學習成員一般控制在4—6人,形成一個小集體、小社會。這樣,縮小了組際差別,便于小組之間的競爭,從而真正體驗在合作的基礎上競爭。小組長為輪換制,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都有鍛煉和展示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為主體的目標設置,保障和促進課堂教學的互助、合作氣氛。各組組內成員都必須視小組的成功為個人的成功,從而使每一個成員不僅自己要學會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還要關心和幫助組內的其他成員獲得成功。
不斷豐富,激發(fā)“合作”。小組合作學習是同伴間的互助合作活動。為了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榮譽感,比如可以經(jīng)常地評比“最佳小組”,采取單課評與積分相結合的競爭方法,而且還可經(jīng)常利用一些活動,如指導組長幫助組內成員鞏固當天學習內容、互查當天作業(yè),實施組際對抗賽等等,旨在通過小組互相協(xié)助,互相啟發(fā),達到優(yōu)勢互補,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逐步體會到群體合作的氛圍中學習的樂趣與收獲,為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小組內交流劃出的重點,互相質疑、解疑,把沒有解決的問題記下來。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每個人都要闡述自已的觀點與看法,能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三、小組間質疑、解疑
首先,由學生把小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寫到黑板上,并由學生按課本內容先后編上序號。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都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望,讓學生上臺板書自己的問題,正給了他們表現(xiàn)才能的機會。
學生的質疑,以學生解疑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參與、指導、研究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或和學生共同研究或適時加以引導、點撥,但決不可代替學生思考;小組成員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互相幫助解決問題,形成初步共識,得出結論。創(chuàng)設便于學生思考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動腦欲望,逐步形成動腦、動口的習慣,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說,培養(yǎng)學生分工合作的習慣。討論完畢由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教師引導提出不同想法,鼓勵發(fā)散思維。各小組之間通過互相學習、互相競爭、互相促進的過程,可以把小組的認知成果轉化為全班的共同認知成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可糾正小組全局性的錯誤,并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在互相學習的過程中更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的基礎,變個人競爭為小組競爭,增強集體榮譽感,齊心協(xié)力共同進步。
?笙 編輯:蔡揚宗